首页 百科知识 水体旅游资源评价

水体旅游资源评价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7章 结论与讨论7.1 主要研究结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年度报告将“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首次作为全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因此,加强对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作为旅游活动中的实施者、体验者与受益者,“人”才是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年度报告将“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WCED, 1987)首次作为全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延伸,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尝试实施可持续旅游战略,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本国旅游开发中。

水体旅游是人们前往水体及周边区域以寻求愉悦体验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文化休闲经济消费属性的短期经历。目前,一方面水体旅游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水体旅游所引发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制约了水体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外有关水体旅游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薄弱,而复杂且严峻的资源、环境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水体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进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南京地区水体旅游资源丰富并面临良好发展机遇,本书通过对这一地区进行的示范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水体旅游资源是包括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涵盖2个主类、11个亚类、32个基本类型。

本研究将水体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水域景观和水利工程景观两个主类。自然水域景观类包括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海面、冰雪地等6个亚类,观光游憩河段、暗河河段、古河道段落、观光游憩湖区、沼泽与湿地、潭池、悬瀑、跌水、冷泉、地热与温泉、观光游憩海域、涌潮、激浪、冰川、长期积雪地等15个基本类型;水利工程景观类包括农水工程、水运工程、水电工程、综合水利工程、其他水文化景观等5个亚类,灌区、渡槽、泵站、塘坝、小流域治理、运河、港口渡口与码头、水闸或船闸、船坞与涵洞、水电站、水库观光游憩区段、水利枢纽、堤坝、水井、水利博物馆、喷泉、桥梁等17个基本类型。经调查,南京市67处重点水体旅游资源单体以水库观光游憩区段、观光游憩河段、观光游憩湖区这三种基本类型居多,其他类型所占份额相对较少。而南京市优良级水体旅游资源单体主要由观光游憩湖区、水库观光游憩区段、观光游憩河段、沼泽与湿地、塘坝等类型组成。

(2) 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框架涵盖空间格局、空间关联两个层次,研究显示目前南京市各水体旅游地的网络连接性与通达性整体水平较好,为实现水体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本研究从空间格局、空间关联两个方面,运用规模度指数、优越度指数、邻近指数、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等指标,构建了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框架。结果显示,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绝对数量空间分布不均衡;考虑各区域面积,从资源分布密度来看,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内;不同等级的水体旅游资源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建邺区和雨花台区具有优势,栖霞区、浦口区、六合区和高淳区相对较差;从资源集聚程度来看,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在区域内分布相对均匀、分散,资源单体关联程度不高;通过平均径路长、通达度指数、紧密度指数等数值的计算,显示出南京市各水体旅游地的网络连接性与通达性整体水平较好,南京市发展水体旅游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解决区域内部客源的空间互济,实现水体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居民与游客的水体旅游感知视角为构建不同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普遍适用的研究框架。

目前旅游学文献中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多数都是通过主观判断的方法得到,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指标体系设置以旅游地经济、资源、环境等宏观尺度研究为主,忽视旅游地微观层面上的内部利益主体的感知与体验;研究对象均是基于国家、区域(州或省)、城市等综合目的地,而对水体旅游地尚未见有合适的研究视角进行比较研究。由于水体旅游与传统意义上的其他旅游形式有所不同,影响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成为研究的难点,仅仅按照传统的经济、资源、环境等旅游影响效应来进行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难以得到普遍适用的、统一可测的指标体系。对于水体旅游地而言,最主要的两大利益主体即居民与游客,结合两者的感知来评价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本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可行、具有普适性的思路。事实上,水体旅游地的经济、资源与环境等要素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居民与游客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作为旅游活动中的实施者、体验者与受益者,“人”才是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本书选择水体旅游地“主客”双方利益主体视角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基于水体旅游地利益主体的普遍存在与感知的可比性,运用定量模型方法尝试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区位的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这将为评价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丰富和完善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了不同案例地的居民感知与满意度、开发态度以及游客感知与满意度、忠诚度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定量描述了水体旅游地社区居民、游客与水体旅游发展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作用。

本研究构建了水体旅游地居民感知结构方程模型(RPSA-model)和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TPSL-model),以南京市外秦淮河、金牛湖以及珍珠泉为案例地,定量描述了外秦淮河、金牛湖以及珍珠泉三个案例地居民感知与满意度、开发态度的关系以及游客感知与满意度、忠诚度的关系。结果显示,三个案例地居民正面感知显著影响满意度(达到0.001水平),不同案例地的居民满意度不同程度影响着居民对水体旅游开发的态度,提升居民对发展水体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正面感知是不断提高居民满意度、使南京地区水体旅游地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此外,三个案例地游客满意度对游客忠诚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达到0.001水平)、游客感知对游客满意度也有显著正向影响(达到0.001水平),不同案例地的游客服务感知不同程度影响着游客满意度,保持与发掘水体旅游资源的水体水质、人文风貌、水文景观与主题特色是南京地区水体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5) 水体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利益主体,基于居民与游客感知视角评价下的金牛湖、珍珠泉、外秦淮河三地具有较为满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研究基于“主客”感知构建了一套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对案例地进行评估,为南京地区水体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适时参考信息,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本书提出的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可持续发展、开发条件与潜力五个方面,共计28个指标因子。其中包含“主客”双方的感知因子9个,占总评价指标因子的32.14%,重点强调居民感知与游客感知对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性,同时契合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核心要素和目标。本研究尝试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对案例地进行评价,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金牛湖(0.896分)、珍珠泉(0.883分)、外秦淮河(0.796分),三处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均较为满意,金牛湖、珍珠泉的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外秦淮河稍弱。具体从五个准则层来看,珍珠泉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管理可持续发展三方面表现突出,评价较高;金牛湖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较好,评价最高;外秦淮河在开发条件与潜力评价中得分较高,而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得分最末,需要进一步改善加强,这一研究成果将为南京地区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6) 无论是居民感知结构方程模型,还是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都需要对不同水体旅游地案例进行比较验证,才能更好地检验所提出的理论模型与假设路径的有效性。

SEM原理在理论上存在着的重要盲点就是无法证明某一个模型是绝对正确的,只能找出模型的错误之处,从众多的指标中找出一个最佳模型,而为了能够确认该模型具有的真实性,还需要对此模型进行反复的检验。因此单一案例地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无论拟合是多么的完美,仅能说明解释该案例地的个案研究结果,不经过其他案例地的验证,无法得到具有普适意义的结论。从当前已有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旅游学上的应用研究来看,空间应用上大多只针对于某个特定的旅游地,缺少对比研究,因此建立的模型有待于验证与推广研究。本研究选择外秦淮河、金牛湖、珍珠泉三个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感知结构方程模型(RPSA-model)、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TPSL-model)均具有比较好的拟合结果,所提出的理论模型与假设路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与有效性,是“主客”感知分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定量化比较模型。

7.2 创新

(1) 本研究界定了水体旅游、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念,提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水体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水体旅游、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之前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提出水体旅游是人们前往水体及周边区域以寻求愉悦体验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文化休闲和经济消费属性的短期经历,水体旅游资源则是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水体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由“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个层次组成,包括2个主类、11个亚类、32个基本类型,并将此分类体系运用在以南京市为案例地的实证研究中,进一步检验了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2) 构建了水体旅游地居民感知结构方程模型(RPSA-model)和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TPSL-model),并选择不同案例地进行验证。

本研究构建了水体旅游地居民感知结构方程模型(RPSA-model)和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TPSL-model),定量描述居民感知与满意度、开发态度的关系以及游客感知与满意度、忠诚度的关系,拓展了这一旅游感知前沿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本书选择外秦淮河、金牛湖、珍珠泉这三个不同水体类型、不同规模大小、不同地理区位的水体旅游地作为案例地,通过比较不同案例地的居民与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并验证具有普适意义的水体旅游地感知分析模型。

(3) 以“主客”感知的视角构建了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以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与分析框架拓展了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定量研究方法。

当前已有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主要针对国家、区域(州或省)、城市等综合目的地,而对某种特定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尚未见有合适的研究视角进行比较评价研究;已有研究多从宏观角度进行定量评价比较,而对旅游地经营与发展的主体—— “人”却缺乏考虑。可持续旅游强调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满足现实旅游者和东道区域的需要,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从而通过和谐发展实现各方共赢。而在对待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态度上,以往的可持续旅游研究往往忽视这个问题或者只是定性描述。本研究基于“主客”感知的视角构建了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划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可持续发展、开发条件与潜力五个子系统,共设28个指标因子,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对南京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进行构建与评判,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有益尝试。研究得出比较合理的评价结果,为科学评估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前景提供方法和依据。同时,研究方法注重可比性与可操作性,有利于建立水体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测评体制,用于对所有水体旅游地进行长期地、动态地监测、评价与管理。

7.3 研究展望

(1) 理论模型的修正验证

虽然游客感知模型在三处案例地都得到很好的支持与检验,但应该看到模型中的部分观测指标信度不高,主要是服务因子的各观测变量信度与载荷都不是很高,还需要对该因子的测量模型进行再修正与检验。居民感知模型虽然在三个案例地研究中显示具有良好的跨样本检验结果,但对于水体旅游地居民负面感知的分析仍有待深入。负面感知在研究中出现与居民满意度联系极小的原因仍有待细化考究。

(2) 空间尺度的模型检验

单一案例地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无论拟合是多么的完美,仅能说明解释该案例地的个案研究结果。无论是游客感知模型还是居民感知模型,还需要选择更多的案例地,对所提出的概念模型进行反复的检验,才能够成为成熟的、可以普遍适用的、有效稳定的理论模型。

(3) 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如何发挥南京地区水体旅游优势,使其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南京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特别是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此次,本研究着重强调“主客”双方的感知对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的重要性。但无论是体系还是方法都是提供一种思路,具体的指标设计和权数的确定仍应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除了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外,还可再多选用几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以增强说服力与科学性

(4) 南京地区水体旅游的动态、系统、全面研究

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态势,因此长期、动态的跟踪调查研究对于理解水体旅游地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本次研究在此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南京地区水体旅游地数量众多、类型各异,仅就部分案例地的研究还不能够全面概括南京地区水体旅游的所有特点,但这一次研究远远不够。与此同时,南京地区水体旅游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居民感知与游客感知的重要影响,还受到利益各方之间博弈的制约。旅游业与水利行业发展如何更好结合,旅游政策法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如何紧密联系为保护南京地区水体旅游的生态性做出贡献等问题都有待解决。本书为了突出研究重点,没有能就这些问题进行详尽阐述,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有待于做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