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一、新系统方案的设想初始调查为系统开发人员构思并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新系统方案奠定了基础。除上述之外,还要评估企业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有形成本是可以用货币直接计算得到的,一般从账面上能直接反映出来;而无形成本则不能很快用货币计算得到,如人员消极怠工、决策失误等都会发生相关的无形成本。

第三节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一、新系统方案的设想

初始调查为系统开发人员构思并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新系统方案奠定了基础。在完成系统的初始调查以后,系统开发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下述问题做出抉择:

●现行系统是否有完全推倒重来的必要性?

●如果完全推倒重来,系统应该按照何种方式和规模组织开发?

●这些方案执行的可行性如何?

初始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新系统是否有必要立项开发的问题。如果认为有必要立项开发,则下一步就应对新系统初步构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分析新系统构想方案以及实现的技术路线是否具有可行性。如图7 1所示。

图7 1 新系统方案立项的前期工作

新系统方案初步设想包括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根据用户要求,应考虑新系统是覆盖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还是以某几个重点环节为主的局部信息系统。如果是覆盖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应考虑是以解决日常信息处理业务为主,还是以解决日常办公文档信息处理为主。

img21

(2)新系统可按什么规模开发?采用的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系统所覆盖的面积和业务主要有哪些?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子系统/模块各有哪些?等等。

(3)新系统覆盖的范围,即新系统初步考虑可包括哪些子系统?这和企业的性质有关。不同类型的企业,其信息系统的构成也会有所不同。在实际开发工作中,如果信息系统覆盖范围比较大,如工业企业的信息系统,由于开发的工作量比较大,因而需要分步、分阶段地进行开发。所以往往需要确定先开发哪个或哪几个子系统。

(4)新系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一般都是根据用户要求和初步分析后得出的。要注意,这里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只是面上的,真正问题的确定和解决要在详细调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好。

(5)新系统预计的投入和产出比。新系统开发的预计投入和预期效益往往是系统立项能否通过的关键一环。新系统的投入主要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设备资源的投入、财力资源的投入等等。新系统的效益主要是解决哪些管理问题,可完成哪些原系统想做而又不可能做或是做不到的事情,整个系统的工作质量会有哪些提高,而这些质量的提高又会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哪些间接的效益等等。

二、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在对系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以后,系统分析人员需要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依据系统的要求,可行性分析可能简单,也可能复杂。实际上,凡是投资大、开发周期长、工程复杂的系统,都应该在投入开发之前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决定是否值得作进一步的投入和开发。

可行性分析就是要根据系统环境、资源等条件,判断所提出的项目是否具有实际开发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可行性并不等于可能性,可行性还包括了平时常说的必要性,所以系统开发工作不但要考虑是否有可能实现,还必须考虑是否有必要。如在识别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管理人员对系统的需求并不迫切,或组织的领导者并不感到原有系统有立刻变换的必要性,则系统开发就根本不具备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环境可行性分析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是不能脱离环境的。如果系统在开发完成后不能有效地运行,如用户在使用新系统时感觉有困难,或是有误解,甚至有抵触情绪等,那就说明系统所处的环境还不利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又譬如,企业的管理正在变革之中,这时的信息系统开发就应当在系统的总目标和总的管理方法制订以后才能着手开展。此外,相关工作人员的水平比较低,在短期内这种状况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这时若考虑大范围地使用需要较高水平的新技术,也是不现实的。可见,人的因素、社会因素都要作为环境的因素来加以考虑。归纳起来,环境的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人们的意识观念问题。管理人员对该项目是如何认识的,是否支持这个项目?用户是否支持该项目?用户对该系统的改变是否有充分的认识?

(2)用户使用系统的问题。新系统需要对用户进行培训时,企业是否具备完成这一工作的条件,如人员、资金等。

(3)系统运行的后果问题。新系统运行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影响范围有多大?新系统对用户有没有新的要求或者在操作上有没有变化?例如,可获得的信息有没有减少或者说产生的信息有没有减少?各方面的性能有没有下降?如果某些方面的性能确实有所下降,那么总的收益能不能补偿由于性能的下降所造成的损失?此外,运行以后,对顾客提供的服务质量会不会有所下降?特别是对企业的形象会有什么影响?

(4)系统开发进度是否合理?

(5)社会环境问题。需不需要考虑法律或道德上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仔细考虑,不仅对开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可能会对以后系统的运行带来许多障碍,甚至使开发完成的系统束之高阁,成为摆设。

2.经济可行性分析

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包括对项目所需费用的结算和对项目效益的估算。这是任何项目在投入开发之前的一项很重要的分析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避免将费用估计过低,而将收益估计过高的现象。因为当人们在考虑问题时,经常忽略一些重要因素,如考虑系统开发的投入时,常常忽略调查、分析工作,以及改变原有管理和统计工作方法的艰巨性,从而造成在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方面的估计不足。实践证明,这几部分的工作占整个系统开发工作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就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来看,这部分的投入已经达到了65%~70%。在估算收益时,不能只重视系统带来的直接效益,而忽视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实际上,新系统的效益将主要反映在新的管理分析方法和新的信息处理模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上。

在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时,分析人员需要估计下面几个方面的成本。

(1)人员工资,包括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

(2)硬件和设备成本。

(3)信息系统支出,包括自己开发和购买。

(4)相关的用户培训。

(5)许可证的费用。

(6)查询支出。

(7)其他所需的成本。

这些成本可能仅发生一次,也可能是连续的费用投入。

除上述之外,还要评估企业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有形成本是可以用货币直接计算得到的,一般从账面上能直接反映出来;而无形成本则不能很快用货币计算得到,如人员消极怠工、决策失误等都会发生相关的无形成本。有形收益是指产生的收入或减少的支出,无形收益不能具体地测量,但相当重要,如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快的正确的决策等都会带来巨大的无形收益。

在分析时,常用的是投资回收期的计算方法。投资回收期=费用的投入。每期的收益上式中“费用的投入”是指总的投入。例如,某企业预计开发信息系统时需投资100万元,系统运行以后6年的收益分别为15万元、18万元、22万元、25万元、27万元、28万元,则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是5年不到,因为前5年的收益是107(=15+18+22+25+27)万元,而实际投入是100万元。

但在经济上,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对于今后几期的收益必须将其折合成当前值来计算。所以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就需要用净现值NPV的方法来计算。nA NPV=-I+∑k。k=1(1+r)k上式中,I是目前的投资,负号表示资金是流出的;Ak是各期的收益;r是贴现率;其中1是现值系数。由于该系数大于0小于1,因此今后每期的收益数折合成现值1+r一定会小于原来的数值。

仍以上面的数字为例,如果贴现率为4.82%,投资100万元的项目,运行后的预计收益分别为15万元、18万元、22万元、25万元、27万元、28万元,计算过程如表7 1所示。

表7 1 投资收益计算(单位:万元)

img22

将前5年的折合现值相加,得91.84万元,而6年的折合现值相加为112.95万元。可见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后,投资回收期会有所延长。

实际情况的计算不会这么简单,投入应该包括开发阶段与运行维护阶段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估计的收益也应是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

3.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就是对用户所提出的要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技术可行性的分析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技术;二是本企业的技术力量。注意:这里所说的现有技术,应是社会上已经比较普遍使用的成熟技术,而不应该把尚在实验室里的新技术和尚不确定的管理方法作为分析的依据。本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拥有的人才、专家、相关的技术装备都密切相关。很显然,当企业的相关部门有能力研制、开发、调试和安装系统时,那么信息系统的开发在技术上就是可行的。

当评价技术可行性时,分析人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有没有所需要的技术设备、顾问专家?如果没有,能不能容易地获得?

(2)建议的设备资源是否具有扩展、扩充的功能,是否能够满足未来的需要?

(3)硬件和信息系统平台是否可靠,它能不能和其他的企业信息系统相互交换数据?它能不能正确地和顾客及供应商所运行的外部系统相衔接?

(4)硬件和信息系统的结合能不能提供足够的性能?

(5)系统能不能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要求?

如果本企业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则可以委托外单位开发,或是购买全套的系统,也可购买相应的处理模块。如果是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则可能还要考虑经济问题。

4.时间可行性分析

要根据系统规模的大小及开发时所投入的技术力量来估计信息系统开发的时间进程。因为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以“人年”为单位的,如果一个系统项目的开发时间是50人年,则需要有50个开发人员连续工作一年;若有25个工作人员,则要连续工作2年,以此类推。所以系统的规模越大,所需要的开发时间也就越长。

此外,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还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或障碍,如技术人员的调整、业务流程的变革等等。在进行时间的可行性分析时也需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以安排好开发的时间表。

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是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过程既要考虑当前的情况,更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三、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分析报告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文档资料。一方面,它是系统分析人员对系统可行性论证的总结,同时也是系统是否能进一步开发的依据。特别是通过可行性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组织存在着一些对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不利的因素,若这些因素既无法通过系统的开发来解决,而且又会影响系统开发的进程,就需要在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明确地加以阐明,不能含糊其词。

可行性分析报告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目前状况的分析与论证;二是说明系统投入开发及以后运行的情景展望。

可行性分析报告最后必须要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认可和批准,并由高层管理进行决策和定夺。因为当系统的开发进入下一个阶段,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所以可行性分析报告成为是否能进一步开发系统的重要依据。

复习思考题

1.信息系统规划的意义是什么?规划的任务是什么?规划时遵循的原则又是什么?

2.信息系统规划为什么要摆脱对用户需求的依赖性?

3.信息系统的规划要不要做到求新、求异?为什么?

4.信息系统初始调查的目标是什么?范围有多大?有哪些步骤?

5.初始调查如何进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6.信息系统的开发为什么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的结果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