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产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还促使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加速分离,从而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美国、法国、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先后掀起了科学管理运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产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还促使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加速分离,从而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时的管理一般还是建立在经验和主观臆断基础上的,所以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复杂的企业组织的要求。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美国、法国、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先后掀起了科学管理运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的大部分工作生涯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米德瓦尔钢铁厂和伯利恒公司度过的。在米德瓦尔钢铁厂期间,他发现许多工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磨洋工”,工作效率很低。他确信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达到了应有水平的1/3,于是,他开始在车间里用科学方法来纠正这种状况。经过长期的试验和长期的管理实践,泰勒总结出一些管理原理和方法,将它们系统化,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他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了,该书详细阐述了他的理论——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它的内容很快被世界范围内的管理者们普遍接受。泰勒的理论和研究活动,确定了他作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

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一)工作定额原理

在当时美国的企业中,由于普遍实行经验管理,由此造成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资本家不知道工人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但总嫌工人干活少,拿工资多,于是就往往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也不确切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但总认为自己干活多,拿工资少。当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就用“磨洋工”消极对抗,这样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当然不会高。

泰勒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改善工作表现,他提出:

1.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这样的机构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2.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就必须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其方法是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研究这些人在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或动作的精确序列,以及每个人所使用的工具;用秒表记录每一基本动作所需时间,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延误时间,找出做每一步工作的最快方法;消除所有错误动作、缓慢动作和无效动作;将最快最好的动作和最佳工具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序列,从而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

3.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在制定工作定额时,泰勒是以“第一流的工人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护较长年限的速度”为标准,这种速度不是以突击活动或持续紧张为基础,而是以工人能长期维持的正常速度为基础。通过对个人作业的详细检查,在确定做某件事的每一步操作和行动之后,泰勒能够确定出完成某项工作的最佳时间。有了这种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判断出工人是否干得很出色。

(二)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头等工人,既是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他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

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适应,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为了挖掘人的最大潜力,还必须做到人尽其才。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于做任何一项工作的,这和人的性格特点、个人特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对某一项工作,必须找出最适宜干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最适宜于这项工作的人的最大潜力,才有可能达到最高效率。因此对任何一项工作必须要挑选出“第一流的工人”即头等工人。然后再对第一流的人利用作业原理和时间原理进行动作优化,以使其达到最高效率。

对于第一流工人,泰勒是这样说明的:“我认为那些能够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为我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我曾试图阐明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这些工作而不愿做的人。”所以泰勒指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而所谓“非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只是指那些体力或智力不适合他们工作的人,或那些虽然工作合适但不愿努力工作的人。总之,泰勒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就是指那些最适合又最愿意干某种工作的人。所谓挑选第一流工人,就是指在企业人事管理中,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重活、体力活,让力气大的人干,而精细的活只有找细心的人来做。

对于如何使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泰勒不同意传统的由工人挑选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方法,而是提出管理人员要主动承担这一责任,科学选择并不断地培训工人。泰勒指出:“管理人员的责任是细致地研究每一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找出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现每一个工人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并且逐步地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个工人,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这样,使工人在雇佣他的公司里,能担任最高、最有兴趣、最有利、最适合他们能力的工作。这种科学地选择与培训工人并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每年要进行的,是管理人员要不断加以探讨的课题。”在进行搬运生铁的试验后,泰勒指出:现在可以清楚的是,甚至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工种上,也有一种科学。如果仔细挑选了最适宜于干这类活计的工人,而又发现了干活的科学规律,仔细选出来的工人已培训得能按照这种科学去干活,那么所得的结果必然会比那些在“积极性加刺激性”的计划下工作的结果丰硕得多。可见,挑选第一流工人的原则,是对任何管理都普遍适用的原则。

(三)标准化原理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是过去曾存在的多种要素的结合。他把老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条例,于是构成了一种科学。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人的潜力不会自动跑出来,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潜力呢?方法就是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传统的技巧归纳整理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利用上述原理将其标准化,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等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

泰勒还进一步指出,管理人员的首要责任就是把过去工人自己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的传统知识、技能和诀窍集中起来,并主动把这些传统的经验收集起来、记录下来、编成表格,然后将它们概括为规律和守则,有些甚至概括为数学公式,然后将这些规律、守则、公式在全厂实行。在经验管理的情况下,对工人在劳动中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怎样操作机器,缺乏科学研究,没有统一标准,而只是凭师傅教徒弟的传授或个人在实际中摸索。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要想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这是因为,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工人在标准设备、标准条件下工作,才能对其工作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衡量。

要让每个人都用正确的方法作业,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为此应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动作,并继而把动作细分为动素,即动作是由哪几个动作要素所组成的,然后再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的动作要素,并对保留下来的必要成分,依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加以改进和合并,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在动作分解与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考虑到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所以,泰勒认为标准化对劳资双方都是有利的,不仅每个工人的产量大大增加,工作质量大为提高,得到更高的工资,而且使工人建立一种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使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

(四)计件工资制

在差别计件工资制提出之前,泰勒详细研究了当时资本主义企业中所推行的工资制度,例如日工资制和一般计件工资制等,其中也包括在他之前由美国管理学家亨利·汤提出的劳资双方收益共享制度和弗雷德里克·哈尔西提出的工资加超产奖金的制度。经过分析,泰勒对这些工资方案的管理方式都不满意。泰勒认为,现行工资制度所存在的共同缺陷,就是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能满足效率最高的原则。例如,实行日工资制,工资实际是按职务或岗位发放,这样在同一职务和岗位上的人不免产生平均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最有进取心的工人,不久也会发现努力工作对他没有好处,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减少做工而仍能保持他的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大家的工作拖到中等以下的水平。又如在传统的计件工资制中,虽然工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多干多得,但超过一定范围,资本家为了分享迅速生产带来的利益,就要降低工资率。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工人努力工作,也只能获得比原来计日工资略多一点的收入。这就容易导致这种情况:尽管管理者想千方百计地使工人增加产量,而工人则会控制工作速度,使他们的收入不超过某一个工资率。因为工人知道,一旦他们的工作速度超过了这个数量,计件工资迟早会降低。

于是,泰勒在1895年提出了一种具有很大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工资制”方案。其主要内容是:

1.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计件和工时的研究,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计算,制定出一个标准制度,以确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从而改变过去那种以估计和经验为依据的方法。

2.制定差别工资率。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酬,以资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并给以警告,如不改进,就要被解雇。例如,某项工作定额是10件,每件完成给0.1元。又规定该项工作完成定额工资率为125%,未完成定额率为80%,那么,如果完成定额,就可得工资为20×0.1×125%=1.25(元);如未完成定额,哪怕完成了9件,也只能得工资为9×0.1×80%=0.72(元)。

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据职位和工种,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工资尽可能地按他的技能和工作所付出的劳动来计算,而不是按他的职位来计算。其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现象,同时也是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要对每个人在准时上班、出勤率、诚实、快捷、技能及准确程度方面做出系统和细微的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记录不断调整他的工资。

泰勒为他所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总结了许多优点,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真正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

第二,由于制定计件工资制与日工资率是经过正确观察和科学测定的,又能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因此这种制度就能更加公平地对待工人。

第三,能够迅速地清除所有低能的工人,吸收适合的工人来工作。因为只有真正好的工人,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可以取得高工资率。泰勒认为这是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最大的优点。

为此,泰勒在总结差别计件工资制实施情况时说:“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对工人士气影响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工人们感觉受到公正的待遇时,就会更加英勇、更加坦率和更加诚实,他们会更加愉快地工作,在工人之间和工人与雇主之间建立互相帮助的关系。”

(五)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认为,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难以实施,难以发挥作用。

泰勒进一步宣称,“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长、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在科学管理中,劳资双方在思想上要发生的大革命就是: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他们将会明白,当他们停止互相对抗,转为向一个方面并肩前进时,他们的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盈利会大得惊人。他们会懂得,当他们用友谊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敌对情绪时,通过共同努力,就能创造出比过去大得多的盈余。”

也就是说,要使劳资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如果劳资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不仅工人可以多拿工资,而且资本家也可以多拿利润,从而可以实现双方“最大限度的富裕”。 例如,在铁锹试验中,每个工人每天的平均搬运量从原来的16吨提高到59吨;工人每日的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而每吨的搬运费从7.5美分降到3.3美分,对雇主来说,关心的是成本的降低;而工人关心的则是工资的提高,所以泰勒认为这就是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从事合作的基础。

(六)建立专门管理层

泰勒指出:“在老体制下,所有工作程序都由工人凭他个人或师傅的经验去干,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决定。”由于这与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的心态有关,即使工人能十分适应科学数据的使用,但要他同时在机器和写字台上工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泰勒深信这不是最高效率,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变。为此,泰勒主张:“由资方按科学规律去办事,要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要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并在企业设立专门的计划机构。泰勒在《工厂管理》一书中为专门设立的计划部门规定了17项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企业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所以,泰勒所谓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际是把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所谓设置专门的计划部门,实际是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所谓“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实际是说让资方承担管理职责,让工人承担执行职责。这也就进一步明确厂资方与工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泰勒把计划的职能和执行的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即找出标准,制定标准,然后按标准办事。要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应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找出和制定标准的工作。

具体来说,计划部门要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命令,其主要任务是:(1)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确定定额和操作方法的依据。(2)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具。(3)拟订计划并发布指令和命令。(4)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工作。在现场,工人或工头则从事执行的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的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不能自作主张、自行其是。泰勒的这种管理方法使得管理思想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分工理论进一步拓展到管理领域。

(七)职能工长制

泰勒不但提出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而且还提出必须废除当时企业中军队式的组织而代之以“职能式”的组织,实行“职能式的管理”。

泰勒认为在军队式组织的企业里,工业机构的指令是从经理经过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而传达到工人。在这种企业里,工段长和班组长的责任是复杂的,需要相当的专门知识和各种天赋的才能,所以只有本来就具有非常素质并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泰勒列举了在传统组织下作为一个工段长应具有的几种素质,即教育、专门知识或技术知识、机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诚实、判断力或常识、良好的健康状况等。但是每一个工长不可能同时具备这9种素质。但为了事先规定好工人的全部作业过程,必须使指导工人干活的工长具有特殊的素质。因此,为了使工长职能有效地发挥,就要进行更进一步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的职能,为此,泰勒设计出8种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工长。这8个工长4个在车间、4个在计划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每个工长可以直接向工人发布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听一个工长的指挥,而是每天从8个不同工长那里接受指示和帮助。

泰勒的职能工长制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他认为这种职能工长制度有三个优点:(1)每个职能工长只承担某项职能,职责单一,对管理者培训花费的时间较少,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2)管理人员的职能明确,容易提高效率。(3)由于作业计划由计划部门拟订,工具和作业方法标准化,车间现场工长只负责现场指挥与监督,因此非熟练技术的工人也可以从事较复杂的工作,从而降低了整个企业的生产费用。

尽管泰勒认为职能工长制有许多优点,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单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容易形成多头领导,造成管理混乱。所以,泰勒的这一设想虽然对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职能的专业化有较大的影响,但并未真正实行。

(八)例外原则

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这种例外的原则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泰勒在《工厂管理》一书中曾指出:“经理只接受有关超常规或标准的所有例外情况的、特别好和特别坏的例外情况、概括性的、压缩的及比较的报告,以便使他得以有时间考虑大政方针并研究他手下的重要人员的性格和合适性。”

泰勒提出的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方式,后来发展为管理上授权原则、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单凭经验的管理方法逐步被科学的管理方法替代,一些美国企业因此而得到快速发展。此外,泰罗的思想也激起了人们从事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情,他们中杰出的有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甘特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管理理论。

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的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窄,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另外泰勒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都没有涉及。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人性假设的局限性,即认为人仅仅是一种经济人,这无疑限制了泰勒的视野和高度。但这些也正是需要泰勒之后的管理大师们创建新的管理理论来加以补充的地方。

二、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

在泰勒等人探索工厂中科学管理的同时,另有一些人也在思考管理问题,不过他们关注的是整个企业和管理的所有活动过程,并热衷于概括和阐述一般性的管理理论。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

法约尔与泰勒同时代,但是,泰勒关注的是车间里的劳动效率,研究目的是推广科学的工作方法;而法约尔关注的是整个企业和管理者的所有活动,并把他的个人经验上升为理论。泰勒是一个科技人员,而法约尔是法国一家大型煤炭企业的经理,是一个管理的实践者。1916年,法约尔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该书成为一般管理理论最早的全面论著。他的研究和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因此被称为“经营管理之父”。他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

法约尔认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的活动,而管理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他五种基本活动是:(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等;(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交换等;(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等;(4)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核算、统计等;(5)安全活动,指设备维护和工人安全等。(6)管理活动。

(二)管理的五项职能

法约尔认为,在以上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其他五种活动同样也需要管理。法约尔指出,管理的一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他提出的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奠定了管理职能学派的理论基础。目前大多数的管理学著作也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和改进。

(三)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法约尔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在努力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的十四条管理原则。

1.工作分工。工作分工无疑会带来劳动的专业化,进而可以使员工们的工作更加有效率。

2.职权与责任。管理者必须有命令下级的权力,这种权力可以由职务赋予。但是,责任应是权力的孪生物,凡是有行使职权的地方,就应当建立责任。有了责任的约束,权力拥有者在运用权力时就必须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就不会滥用权力。

3.纪律。员工必须尊重和遵守企业制定的各种规则、规定。纪律对于企业是绝对必要的,没有纪律企业就难以顺利地发展。良好的纪律是有效的管理者造就的,而纪律松散必然是管理不善的结果。为了提高企业纪律性,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另一方面合理运用惩罚措施来对付违反规则的行为。

4.统一指挥。即一个员工只接受来自一个上级的命令。

5.统一领导。即一项集体活动只能在一个领导和一个计划下进行。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一个企业里,任何个人或部门利益都不应置于整个企业利益之上。

7.个人报酬。员工付出了劳动,企业就必须付给公平的报酬。

8.集中。所谓集中就是指下级参与决策的程度。集权与分权是相对而言的,企业集权和分权的程度取决于企业的规模、管理方式、领导者的经营哲学等。

9.等级链。在组织结构中,从最高层管理到最低层管理的直线职权代表了一个等级链,信息应当按等级链传递。但是,如果遵循等级链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延误,则可以发生横向交流,其前提是所有当事人同意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10.秩序。即人和物应在恰当的时候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11.公正。为了鼓励员工能全心全意地执行职责,管理者应当以公平的、友善的态度对待员工。

12.人员的稳定。员工的高流动性会导致低效率。为了增强员工的稳定性,管理当局应当提供有规则的人事计划,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职位空缺。

13.首创精神。这是事业壮大的巨大源泉,必须大力提倡、鼓励员工的首创精神。

14.团结精神。即努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和谐与团结的气氛。

法约尔强调,以上十四条原则在管理工作中不是死板和绝对的,只是显示管理理论的一些“灯塔”。原则是灵活的,是可以满足一切需要的,但关键是要懂得如何运用它,这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需要智慧、经验、判断和对分寸的把握。

三、韦伯及其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他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种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有关理论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由于他是最早提出完整的组织理论的人,因此也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一种体现劳动分工原则的、有着明确定义的职权等级和详细的规则和制度以及非人格化关系的组织模式。尽管这种理想模式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它代表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组织重构方式。他的理论依然是今天许多大型组织进行设计时的原型。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1.劳动分工。即把实现组织目标的所有活动划分为简单的、例行的和有明确职责范围的任务。

2.等级系统。组织中的所有职位按等级来安排,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

3.人员的使用。组织中的人员选拔,应根据职务要求,并通过正式考试或培训、教育来实现。

4.正式的规则和制度。组织应明确规定每个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避免感情行事,滥用职权,以便正确行使职权,减少摩擦和冲突。

5.非人格化。人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即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职位等级决定的,谁处于更高职位谁就有权力对下属行使指挥权。

6.职业定向。职业定向指组织中的管理者是职业化的行政管理人员而不是他所管辖的组织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的工资和在组织中追求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