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卜筮活动的分析

卜筮活动的分析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对春秋时代(东周)卜筮活动的分析我们从《左传》所记近二十件卜筮活动中可以做出如下初步分析:刘炫说春秋之时,卜筮多矣,左丘明只记其应验者。首先是卜筮子女的未来是否有好结果的六次。卜筮战争胜败列第二名。这说明卜人和筮人是根据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利用卜辞或筮辞作出供决策者抉择的说辞。《周易》作为卜筮之书,战国时代的韩非已经彻底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四、对春秋时代(东周)卜筮活动的分析

我们从《左传》所记近二十件卜筮活动中可以做出如下初步分析:

(1)刘炫说春秋之时,卜筮多矣,左丘明只记其应验者。二百四十二年间只有近二十件,其中有卜有筮及卜筮并行者。其趋势是越往后,卜的记录日渐减少,有以筮替卜的趋势。从这十九次记录来分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测生子生女、测子女未来者六次;b筮仕途前景的一次;c筮婚嫁、立夫人的三次;d卜筮战争胜败的五次;e运用《周易》卦辞释疑的四次。

从这个简单的统计分类,基本上可以看出诸侯国君利用卜筮决疑的功能所在。首先是卜筮子女的未来是否有好结果的六次。卜筮战争胜败列第二名。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从《左传》中也可以看到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十分频仍,为战争胜败进行卜筮应该名列榜首,可是只记录五次应验的,说明卜筮的应验率是极其低下的(假定每年发生五次战争,二百四十二年间达一千次以上,应验率不到千分之一)。名列第三位的是直接运用《周易》卦辞或爻辞去释疑的有四次。针对某一件事,以“《周易》有之”,即某某卦的卦变推断事情的吉凶祸福。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这说明古人已经能利用《周易》所蕴含的辩证的、变化的思想来分析问题。

(2)在春秋前期,卜筮仍同时并存。国君有了疑惧之事,还通过龟卜和蓍筮寻求最佳答案,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第四件: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这一个案,它超出了《洪范》“从逆”(即赞成或反对)的规则,出现了“卜之不吉,筮之吉”的情况,最后还是由晋献公自己定夺。而“从筮”的结局似乎说明进入春秋时代之后,诸侯国的国君对卜人和筮人的意见的信奉程度已经大为降低。殷周之际的国君对卜、筮双方的意见还是严守从逆规则的,但从晋献公这一个案来看,恐怕在他进行卜筮之前,早就下定决心要立骊姬为夫人了。所以,在卜、筮结果出来之后,他立即就说“从筮”,根本不顾卜人的劝告。卜人劝告的理由有两条,一条是说筮短龟长,当卜辞与卦辞发生分歧时,由于龟卜比蓍筮的历史悠久,应该听从龟卜的意见;第二条理由是说卜兆之辞“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意思是说,专心爱之,公心必变,公心一变,必将夺公之美,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过了十年之久,臭气都散不尽,这桩“立夫人”是绝对不吉利的。晋献公不听,最后立了骊姬为夫人。后来的事实也果真“应验”了龟卜的预言。

我认为,左丘明的原意可能是要记录卜筮的应验,但这一个案恰好证明:如果应验于卜辞,就无法应验于筮辞。这说明卜人和筮人是根据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利用卜辞或筮辞作出供决策者抉择的说辞。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左丘明所提供的实例具有证明《周易》灵验的说服力。

(3)如果把“卜筮生育子女和子女未来”与“卜筮婚嫁,立夫人”的记录联结起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代的社会已经完全进入父权(男权)统治的全盛时期,一个国君可以拥有多位夫人,甚至父王为太子娶妻,看到是美女,就可以据为己有,而多位夫人所生的子女,往往为争立太子而钩心斗角。“争立”失败者往往要流亡到母国去,或当人质,或为卿士,伺机而动,甚者引发征伐的战争。参加角逐的各方都有可能利用卜筮来鼓励自己的信心,而最后获得“胜算”的只能有一家,其他参与角逐的若干家就成为“失算”的一方了。所以,不对卜筮结果盲目崇拜、深信不疑的人值得我们赞许。春秋时代就有这样的人。襄公九年死在东宫的穆姜是一个聪明的女人。这位生前虽有许多“不良”行为的女人,在打入冷宫之前,筮人为她占卦,得艮之随。筮人告诉她这是吉卦,能够很快出来,重获自由。而她本人对卦辞有自己的解释,最后证明她对客观环境和自己的处境的分析是正确的,而筮人告诉她可以“速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4)在《左传》所记十九个案例中,有四例是运用《周易》的卦辞和爻辞来论证某一种观点和看法,而非用来判断吉凶祸福。如第十八例昭公二十九年,魏武子请教蔡墨古代是否有龙时,蔡墨就是运用乾卦的初九至上九的爻辞,来证明古代曾经有过龙这种动物。且不论这种论证是否科学,但它确与传统的“求筮”目的已经迥然不同。

(5)《周易》作为卜筮之书,战国时代的韩非已经彻底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在《韩非子·亡征》篇中,韩非把“用时日,信鬼神,信卜筮”列为“亡征”之一。在《饰邪》篇里更有一段精彩的文字:“凿龟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赵也。凿龟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赵者,燕也。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邹衍之事燕,无功而国道绝。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国乱节高。自以为与秦提衡,非赵龟神而燕龟欺也。……故曰:龟筴鬼神不足举胜,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从韩非的上述言论里,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在战国末期,仍有不少诸侯国的国君相信卜筮和儒家仁义道德以及阴阳家邹衍的那一套。赵国和燕国都依靠卜筮,都说自己能战胜对方。依靠这些东西来治国或决策,可谓“愚莫大焉”。赵国也好,代国也好,燕国也好,最后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他非常欣赏韩非的才能,采用韩非的政治主张治国。赵国灭于秦是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在相继灭掉韩、魏、楚、赵、燕之后,于公元前221年最后灭齐,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焚书坑儒”,《周易》作为卜筮之书,没有遭到焚毁,照旧流传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