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国的军需国用

天国的军需国用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天国的军需国用太平天国的开支,绝大部分是军需,加上一些行政费用。军需主要包括军食、军械两项。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自始把断绝太平军粮源作为重要战略。太平天国从1853年定都南京以后,始有国用的支出。但在军事行动压倒一切的局面下,军需而外的全部国用,在整个财政支出中,肯定只占极少的比重。

二、天国的军需国用

太平天国的开支,绝大部分是军需,加上一些行政费用(或作“国用”)。

军需主要包括军食、军械两项。在1859年杨辅清部编有洋枪队以前,太平军一直是以刀箭戈矛、土枪土炮装备的。这些土造武器,花费不大。洋枪、洋炮多为战利品。例如1860年太平军破清军江南大营,就获大炮200尊;(383)同年李秀成在青浦痛击美人华尔(F.T.Ward)所率的“常胜军”,“得其洋枪二千余条,得其大炮十余条”;1862年夏太仓之战,破“鬼兵三四千人”,并破清兵万余众,“得其大炮、洋枪不计其数”;继攻松江,上海来救的外国干涉军“用舟庄〔装〕洋药、洋炮千〔十?〕余条而来”,经迎战,“鬼败我胜”,夺其火药、洋炮、洋枪。(384)另一来源是价买。此中有少量是从清军营员、弁卒买取到手的,苏南、浙西“卖买街”上的洋枪等军火,多半就是直接、间接来自清军。绝大部分则是从外国军火贩子手里买到的。当时有人说:太平军“置办军火,夷人过昂其值,兵火后贼所掠之金银,半归夷人”。(385)天国为抵御清军和外国干涉军的联合进攻,迫于急需,为此忍痛付出高价收买,可能成为最后几年货币支出中一个比较大的项目。

军食为太平军生命所系。为此,太平天国在筹饷中特别重视粮食问题;所谓“非专意于粮,然究以粮为大宗”。(386)1854年,它制定照旧征粮收税方针,从这时起至1856年武昌、九江相继失守前,军粮基本上仰给于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广各地。按亩征粮所得,除去就地供应,便源源运至南京资用。天国势力虽未及于苏北平原,但这里也是太平军粮食的一大供给地,在扬州一带收购取得。到了1857年镇江失守,苏北平原的粮食基本上才不再流入天国辖区。到这时,粮食来源虽然随着辖区缩小而减少,但安徽省境长江南北各地所产粮米还可以分别经过金柱关、裕溪口源源输送到江南,支持军事斗争的展开。李秀成分析1858、1859两年清军围攻南京而无损于南京的形势说:“得幸粮〔食〕丰足,件件有余,虽京兵少,有食有余而各肯战,固〔故〕而坚稳也;……是以八九年之困不碍。”又说,“那时上有皖省无为、巢县、芜湖,有东、西梁山之固,有和州之屯粮,……虽被德帅〔指德兴阿〕攻破两甫〔浦〕,尚有和州之上未动,京中兼有余粮,固〔故〕而稳也”。(387)

洪仁img141也说:“江之北、河之南,自〔古〕称为中洲渔米之地”,当时“京内所恃以无恐者,实赖有此地屏藩资益也”。(388)所谓“资益”,主要指的就是粮食。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自始把断绝太平军粮源作为重要战略。曾国藩上奏说:目前“江南之贼粮不绝”;“欲攻破金陵,必先驻兵于滁、和,而后可去江宁之外屏,断芜湖之粮路”。(389)

1861年太平军失守安庆,接着是芜湖、东西梁山、金柱关、裕溪口等要隘相继失陷。太平军对长江中下游全失控制,南京上游的粮道被截断。影响所及,南京难以“久守”。天国当局其时在东征中,于苏南、浙江开辟新的辖区,加紧征粮,而始终没有取得充裕的粮食,军事行动一再受到不利的影响。如1862年陈玉成守庐州,遭清军进攻,“被逼不甚〔堪〕,又无粮草,将兵之心已有乱意”,(390)终致失守;次年春,李秀成渡江西征,军次六安,以“无粮中止”;折回至南京附近九袱洲,“兵又无粮,扎脚不住,自散下苏州、浙江。此举前后失去战士数万人”,(391)致太平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严重的损折。1863年,洪秀全命令李秀成和李世贤分别力攻西梁、无为、芜湖和金柱关的战略目的,是“图取庐州、和州之米,欲复昔岁之旧观,以保金陵”。(392)太平天国这一战略部署未能实现,南京城里最后便陷入粮尽食绝的困境。

太平天国从1853年定都南京以后,始有国用的支出。其中如各王府的行政用费,“给粮给种,招民给本钱而救民命”(393)的赈抚用费,兴修浙西的海宁海塘用费,如此等等。但在军事行动压倒一切的局面下,军需而外的全部国用,在整个财政支出中,肯定只占极少的比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