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的流程和恒等式

经济的流程和恒等式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经济的流程和恒等式经济社会中,人们不断地提供生产要素,又不断地消费产品和劳务,不断地取得收入,又不断地进行各项支出,经济就是这样不断地处在流动之中。流程中有“漏出”和“注入”。只要政府的收支平衡,上述恒等式仍然成立。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显然上述恒等式也是成立的。可见,总产出等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恒等式总是成立的。

一、经济的流程和恒等式

经济社会中,人们不断地提供生产要素,又不断地消费产品和劳务,不断地取得收入,又不断地进行各项支出,经济就是这样不断地处在流动之中。让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了解经济的流程。

假设某经济社会只有厂商和家庭两个部门。其中,家庭是产品的需求者和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厂商是产品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并且,还假定家庭把全部收入用于消费支出,没有任何储蓄;厂商把全部收入用于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没有追加投资。如图7-1所示。

图7-1 经济的流程

图7-1中,上半部分是投入市场,反映生产要素的供求情况。家庭提供的生产要素服务与厂商付出的代价相等。下半部分是产出市场,反映产品的供求关系。家庭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支出与厂商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相等。图7-1中存在两个经济流程:外圈体现货币的流动,反映支出和收入的循环;内圈体现生产要素与产品、劳动等实物的流动,反映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循环。两个流程的方向正好相反。

剪贴板/恒等式

请记住这个恒等式:总产出等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从投入市场中可以得到一个恒等式:总产出恒等于总收入。因为生产一元钱的产品和劳务就会带来一元钱的收入。从产出市场中可以得到一个恒等式:总收入恒等于总支出。因为我们假定家庭把全部收入用于消费支出。将两个恒等式合在一起,可以得到恒等式:总产出恒等于总收入恒等于总支出。

事实上,往往家庭并非把全部收入用于消费支出,厂商也不会把全部收入用于支付生产要素报酬。也就是说家庭会把部分收入用于储蓄,厂商会把部分收入用于追加投资。流程中有“漏出”和“注入”。显然“注入”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漏出”应该是“注入”的来源。那么怎样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呢?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家庭购买厂商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直接流向厂商;二是通过银行借贷间接流向厂商,使厂商获得追加投资。如果“漏出”全部转化为“注入”,恒等式依然成立。

也许有人在想:往往问题比这里所讲的要复杂得多。首先,现实经济流程中还有政府的参与;其次,经济的流动并不局限于一国国内;另外,厂商的供给并非都能销售出去。在这些情况下,上述恒等式还能够成立吗?

如果将政府考虑进来,家庭的支出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之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向政府纳税。家庭的收入除了来源于厂商的对生产要素服务的支付之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厂商支出仍然仅用于生产要素支付。厂商收入则除了消费者支出与私人投资这两个之外,还增添了政府购买这一新的来源。在这里,只不过又增加了新的“漏出”和“注入”:除了储蓄之外,税收也是“漏出”,因为它与储蓄一样,是购买商品和劳务之外的支出,是经济循环流动中的漏出;除了追加投资之外,政府支出也是“注入”,是对经济循环流动的注入。只要政府的收支平衡,上述恒等式仍然成立。

如果考虑对外经济活动,即经济的流动并不局限于一国国内,则不过在上述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漏出”和“注入”:进口支出和出口收入。从出口来看,商品和劳务流向国外,创造的收入流回国内,转化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国内的经济循环只体现了货币流程,而没有实物流程。从进口来看,政府、厂商和家庭都购买国外产品。家庭购买消费品,厂商购买机器和原材料,政府购买武器和高级技术。国内的经济循环只体现了实物流程,而没有反映货币流程。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显然上述恒等式也是成立的。

如果厂商有部分产品销售不出去,即厂商增加存货,为了从总支出角度来统计总产出,我们可以把新增加存货看成是厂商自己掏钱购买了自己的产品,归入到总支出之中。这些新增存货被称为非意愿的存货投资。有了这样的特殊处理,从投入市场看,总收入在任何时候都等于总产出,从产出市场来看,总支出既包括已经售出的产品的实际支出,也包括对没有售出的产品的虚拟支出(非意愿的存货投资)。换句话说,这里的总支出包括了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中产出的全部产品,因而总支出必然与总产出相等。

如果厂商动用历史存货,即非意愿的存货投资为负值,则需从实际购买支出中剔除对厂商动用的存货部分的支出。这里所说的总支出是对本期生产的产品的购买,经过这样的处理总支出仍然等于总产出。可见,总产出等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恒等式总是成立的。

既然有了总产出与总收入及总支出之间的恒等。我们就有了计算总产出(一个社会经济总量)的方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即用加总生产要素的收入和加总支出的方法计算经济总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