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等学者对默会知识的研究

等学者对默会知识的研究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5 野中郁次郎等学者对默会知识的研究Teece首次提出知识转移思想,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B.Noh等学者在默会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基于案例库,用推理方法,通过描绘专家的认知地图,提取专家的默会知识。

2.5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等学者对默会知识的研究

Teece(1977)首次提出知识转移思想,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Davenport和Prusark认为,知识转移是把知识从知识源转移到组织其他人或部门的过程。Szulansk等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分为开始、实施、调整、整合四个阶段。Vito Albino等人提出的知识转移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核心要素:转移主体(actors);转移情境(context);转移内容(content);转移媒介(media)。Collins和Blackler按默会知识的存在主体及存在形式,提出四类默会知识:个体根植型(embodied knowledge),即以个人技能形式存在于个体;个体认知型(embrained knowledge),即以个人认知能力形式存在于个体;组织根植型(embedded knowledge),即以组织实践形式存在于组织;组织文化型(emcultured knowledge),即以组织理念形式存在于组织。卢比特(R.Lubit)认为企业中有四类默会知识:一是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二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术语,描述的是人们对于亲身接触到的人、环境和事物的态度。三是逼近问题的方式。逼近问题的方式构成了人们决策的思考模式。当人们面临某个新的问题时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并不是逻辑上的演绎推理,相反是源于习惯以及我们思考问题的心智模式。四是企业惯例。对一个企业来说,长期运作所形成的制度,习惯成自然的工作流程,心照不宣的工艺默契以及共同构建的文化价值观等都是企业的默会知识。

在默会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取得里程碑式进展的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他跳出技术与激励机制的传统框架,从分析知识的性质及其互动转化入手来研究知识创新问题。他关注的是知识的转化,而不是纳尔逊(Richard R.Nelson)和温特(Sidney G.Winter)所关注的知识转移。野中郁次郎于1991年及其以后(1994)提出了著名的明晰知识与默会知识相互作用构成的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整合化(combination)及内在化(internalization),认为知识创新是明晰知识与默会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97年12月召开的关于“知识与公司”学术年会上,野中郁次郎又进一步提出了“Ba”的概念(即与中文“场”对应),知识转移的四种模式分别对应源生场、互动场、网络场、训练场。他认为“场”提供了知识螺旋过程中特定阶段知识转移与创新的操作平台,每一种“场”支撑一个特定的转化过程,从而加速了知识创造的进程。2000年野中郁次郎等人将其SECI模型、“Ba”与领导能力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动力学知识创造范式。

美国学者Gunnar Hedlund(1994)在分析知识性质的基础上,从知识载体的维度(个人—群体—组织—组织间)对知识共享进行二维度分析,从而使对默会知识的研究超出了个人层面。在基于默会知识共享的知识创新问题的随后研究中,Dorothy Leonard(1998)探讨了默会知识在群体创新中的重要作用,Georg von Krogh(1998)研究了如何通过“关怀”(care)来促进知识创新的问题,Jhon Seely Brown和Paul Duguid(1998)研究了如何对知识创新进行组织的问题。从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角度,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链(K-Chain)概念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A. Claudio Garavelli和Michele Gorgoglione认为知识转移依赖两个重要的认知过程:代码化(codifica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忽视这两个认知过程的知识管理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知识转移失败,并提出了标示这两个认知过程的知识转移过程图。J.B.Noh等学者在默会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基于案例库,用推理方法,通过描绘专家的认知地图,提取专家的默会知识。德裔学者冯·科若赫在他的《使知识创造成为可能:如何揭开默会知识之谜与释放创新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促使默会知识显性化的策略和步骤,策略为:分享默会知识、创造新的概念、验证提出的概念、建立基本模型与显现和传播知识,步骤有:形成知识愿景;安排知识谈话;刺激知识活动;创造适合环境;个人知识全球化。从经济学角度,一些学者在宏观方面对知识主体间的接近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如Leamer和Storper(2001)认为接近性是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因为面对面的沟通对于复杂知识的交换是必不可少的环节。Cooper(2001)通过建立工作流动性传播知识模型,发现限制流动性的合约一般会导致福利下降。Berliant等人(2000)建立了一个某具体公司搜寻其他拥有互补性知识的公司的模型,它们的集聚程度是由内生变量决定的均衡状态。Neslihan Aydogana,Thomas P.Lyonb(2004)为寡头垄断行业公司间默会知识交换联合建立了古诺博弈模型,对默会知识交换和输出选择的阶段做了博弈分析,研究了公司前往中心场所情况下的可持续知识共享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