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壁垒的克服

技术壁垒的克服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1.1 技术壁垒的克服1.企业创始人特征表62显示的是样本企业数、创始人的平均教育年限和在外闯荡[3]年限以及创始人进入鞋业时的职业背景情况。②我们共调查了140家包括生产最终鞋产品和中间产品或配套产品在内的、正在经营的鞋业企业,约占温州鞋业集群企业总数的2.77% 。

6.1.1 技术壁垒的克服

1.企业创始人特征

表6‐2显示的是样本企业数、创始人的平均教育年限和在外闯荡[3]年限以及创始人进入鞋业时的职业背景情况。

表6‐2 企业创始人的特征

img38

资料来源:根据温州实地调查数据计算。注:教育年限和在外闯荡年限分别是每一小组的平均值。

②我们共调查了140家包括生产最终鞋产品和中间产品或配套产品在内的、正在经营的鞋业企业,约占温州鞋业集群企业总数的2.77% 。我们曾试图对已消失或转行的鞋业企业创始人进行调查,但最终由于实在太困难而放弃了。

从表6‐2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1)温州鞋业多数企业家在1980年以后开始创办企业,并且各个阶段的新进入者数量相对稳定。(2)创始人的平均教育年限也稳步提高。这一点与Sonobe 、Hu和Otsuka (2004)在温州乐清低压电器集群研究中的发现基本相同。(3)新进入者在创立企业之前,在外闯荡的年限一般较长,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超过了教育年限。这一点对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市场需求和这种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得是成功建立新企业的基本条件。市场需求对各地来说是一样公平的,关键是这种市场信息的获得。而大量温州人长期在外闯荡,不仅提高了其创业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积累,往往也能抢先获得有关的市场需求信息,从而把握住市场机遇,获得发展先机。(4)从新进入者的职业背景看,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首先,新进入者中原来是农民的比重一直比较低,而原来是工厂工人和经销人员的新进入者所占比重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早期的进入者中,原来是工厂工人的比重很高而后总体上逐步下降,而原来是经销人员的比重则刚好与之相反,呈现出先低后稳步提高的特征。这与Sonobe 、Hu和Otsuka (2004)的研究结果相同。这表明在早期的鞋业生产中,由于当时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的特定市场环境,市场营销和开发能力尚未成为行业进入的要件,而较高的操作技术和技巧则构成了鞋业早期进入者的主要进入壁垒。事实上,由于早期温州鞋业还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这时的进入者通常摆起鞋摊或建起家庭作坊式的皮鞋加工场,生产完整的鞋类产品。相对而言,整鞋生产技术要求高,所以这时的新进入者往往是一些原先的国有或集体企业的技术工人,他们通常采用少量设备,以手工制作的方式生产皮鞋。正是这一技术壁垒的存在,使得普通农民因缺乏相应技术而难以进入该行业,但原先的工厂工人则由于具有较为熟练的技术而较易在早期进入该行业。随着鞋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扩散,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流程开始分离出来,形成了大量专门从事某种工艺加工或某道工序生产或某一配套产品生产的、以“中间产品”或“配套产品”为主业的企业,分化出了诸如乐清白石鞋底生产基地、永嘉黄田鞋饰生产基地等鞋业配套“子集群” 。随着分化过程的不断深化,技术壁垒效应逐步减弱,但另一方面,随着鞋类生产企业的增加和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提高,市场环境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营销能力对于新的行业进入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那些具有营销渠道和营销能力的新进入者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所访问的新进入者中原来曾是经销人员的比重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

其次,从新进入者原来所从事工作是否与鞋业有关这一角度来看,也呈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在1985年以前的早期进入者中,其原先的工作大多与鞋业有关,而后这一比例陡然下降。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早期介入者赚钱效应影响,大量原先经历与鞋业无关者进入了这一行业,并导致了温州鞋业产品的质量危机。其后,与鞋业有关的介入者所占的比例有所回升,但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

img39

图6‐2 温州鞋业生产技术与知识扩散过程

2.制鞋技术和知识的扩散

改革开放后,随着传统的国有和集体鞋业企业的逐渐没落,原先鞋厂的熟练技工、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及退休离职人员,纷纷自己独立创建个体鞋厂。而后,通过以师带徒、企业分家等方式,制鞋技术迅速扩散到了社会。图6‐2粗线条地显示了改革开放后温州鞋业生产与技术扩散的过程。这一扩散过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熟练技工、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及退休离职人员离开传统国有或集体企业,自己创业。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鞋类产品供给相对短缺,强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诱使不少国有或集体鞋厂的员工,特别是一些技术工人,纷纷脱离企业,自行摆起鞋摊或建立家庭作坊式的皮鞋加工场,生产完整的鞋类产品。由于整鞋生产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这时的新进入者往往是一些技术工人,他们通常采用少量设备,以手工方式生产皮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营东方红皮鞋厂,从该企业就先后衍生出了吉尔达鞋业、澳伦鞋业和大顺鞋机这三家较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和泰隆鞋楦厂等众多其他企业。表6‐3显示的是上述四家衍生企业创始人原先的工作背景。

表6‐3 东方红皮鞋厂四家衍生企业创始人原先工作背景

img40

(2)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促进了温州鞋业生产和技术的扩散。比较典型的是吉尔达鞋业的创始人余阿寿先生,他共收了16个嫡传弟子,除有一个弟子成了他的女婿留在吉尔达鞋业工作外,其他15个弟子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成为鞋厂的老板(袁亚平, 2003)。

(3)通过他人模仿和企业分家,进一步推动了鞋业生产和技术的扩散与传播。事实上,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是一个生产和技术通过他人模仿而扩散和传播的过程。一家企业创办成功往往就会诱使周边人的模仿,由此,大量的企业就像雨后春笋般地被快速衍生“复制”出来。从温州鞋业的扩散和传播路径看,这一过程基本上是沿着血缘、亲缘、地缘和朋友关系完成的(朱康对, 2005)。由于这类关系,特别是朋友之间的合作,往往难以持久,因此,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企业分家,但这反而推动了产业的扩散,促进了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4]

3.通过分工降低技术门槛

通常人们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Smith , 1776 ;杨小凯、黄有光, 1999) ,然而,往往忽视了专业化分工在突破产业进入壁垒方面的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专业化分工使得复杂产品生产简单化,不仅降低了鞋业生产的技术壁垒和进入的资金门槛,[5]而且还充分利用了企业家才能。

首先,通过专业化分工把原本非常复杂的鞋类产品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从而为没有鞋业工作背景或不具备鞋业生产全部技能的家庭提供了介入的可能。如表6‐4所示,可以把一双鞋的生产分解为7大类数十种中间产品,新进入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选择某一中间产品进行生产。

表6‐4 鞋类中间产品

img41

其次,通过专业化分工把原本相当复杂的鞋类产品生产过程分解为大量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序,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技术难度。鞋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辅助性生产工序,甚至能把那些老、弱、残、幼的劳动力也融入到生产中来。我们在温州永嘉县的一些农村调查时,就经常可以看到农妇在农闲时使用简单的工具,装搭来自黄田镇的鞋饰、鞋扣等小五金配件。

再次,专业化分工充分利用了企业家才能。不同进入者的企业家才能是不同的,企业家才能丰富的进入者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把更多的生产工序纳入企业中来或扩大企业规模,而企业家才能贫乏的进入者可以选择某一道或几道工序,以合适的规模来组织生产。因此,通过专业化分工充分利用农村企业家的才能(Hayami , Kikuchi and Marciano , 1998) ,把具备不同企业家才能的进入者纳入到鞋业生产链条中来,使每个进入者或多或少的企业家才能转化成了现实的收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