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初叶俄罗斯政治经济走向及与大国关系

世纪初叶俄罗斯政治经济走向及与大国关系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初叶俄罗斯政治经济走向及与大国关系今后俄外交战略总的轮廓可能是:以构筑多极世界格局和民主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导向,以建立国富民强、独立、统一的伟大国家为目标,巩固俄在独联体的地位,抗拒美国和北约对俄的限制与挤压,发展与中、印等东方国家的关系。对于俄罗斯今后的政治经济走向及其对外关系。而在俄罗斯独立以来,总统与议会间的关系很不协调。

21世纪初叶俄罗斯政治经济走向及与大国关系

今后俄外交战略总的轮廓可能是:以构筑多极世界格局和民主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导向,以建立国富民强、独立、统一的伟大国家为目标,巩固俄在独联体的地位,抗拒美国和北约对俄的限制与挤压,发展与中、印等东方国家的关系。俄外交的重要原则是:创造条件解决国内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使外交更具实用性。

中国和俄国在国际关系上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对于俄罗斯来说,俄中关系的前提是西方优先,即中俄关系不能建立在牺牲与西方的关系上。不过由于世界格局的制衡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普京在与西方的斡旋中,尤其是在美中俄的三角关系的斡旋中,自然要考虑中国因素。

20世纪已经过去,人类进入了21世纪。回眸百年历史,俄罗斯经历了两次巨变。一次是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共和国。另一次是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并以苏联合法继承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弹指一挥,九年过去。其间,俄国内斗争不断,政局动荡,经济急剧衰退,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社会两极分化,近四成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连任两届总统的叶利钦心力交瘁,重病缠身。为保其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苦心筛选,最终定了1952年10月出生的普京。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职。按俄宪法规定,政府总理普京为代总统,并提前3个月举行大选。经2000年3月26日选举结果,普京首轮胜出,以52.94%的得票率当选为俄第三届总统。同年5月6日,宣誓就职。

对于俄罗斯今后的政治经济走向及其对外关系。特别是与美、欧、中、日等大国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里,根据普京任代总统以来,特别是当选总统和宣誓就职以来的一系列言行,作一点粗浅的初步分析。

一、政治走向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政治走向如何?总的说来,将是在继承叶利钦开创的国体、政体的大前提下,针对俄罗斯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现行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相应地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

(一)规范和完善政党政治

在当今世界上,凡是通过大选产生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都有自己的政党组织,执政党在议会中一般占优势,从而使政府的重大决策能够获得支持,通过后付诸实施。而在俄罗斯独立以来,总统与议会间的关系很不协调。起初处于尖锐对立状态,发展到叶利钦动用武力解散了最高苏维埃。经过重组,对立状态有所缓解,但在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中,俄共等左翼力量占优势,总统提交的法案和政府总理提名屡遭异议、否决。

为改变这种局面,在1999年底的国家杜马选举中,有着普京背景的“团结”竞选联盟异军突起,获得四分之一的席位,成为几乎与俄共平起平坐的第二大议会党团,并为普京随后竞选总统作出了重要贡献。该联盟2000年2月底更名为“团结运动”,在全国所有89个联邦主体都成立了分支机构,注册成员达12万人。5月27日,“团结运动”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改名为“团结党”。此前,“我们的家园——俄罗斯”、“全俄罗斯运动”、“俄罗斯统一与和谐党”等宣布解散或停止活动,并号召其成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团结党”。普京总统亲临会场祝贺并发表讲话,他希望“团结党”进一步发展壮大。“团结党”领导人强调,该党面临的任务是发展成为执政党,支持政府的政治路线,成为执行权力机构的强大支柱。莫斯科观察家认为,将自己定位于中派政党的“团结党”,政治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内部分裂及左翼政党各行其是,俄共在2000年底的杜马选举中受挫,左翼力量失去了议会多数席位和对议会表决的支配权。

由此,政府与国家杜马的关系趋于协调,使总统提交的法律草案和总理提名得以顺利通过。例如,2000年5月17日,俄国家杜马以压倒多数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卡西亚诺夫的总理提名。5月31日一读、6月23日二读和三读通过了普京总统提交的加强中央权力的3项法案。7月19日,又通过了修改后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组成法,以及联邦预算法典修正案,禁止联邦主体和市政府等地方政府借外债。

(二)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势力

俄罗斯幅员广大,全国共有89个联邦主体,包括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个州、2个直辖市、1个自治州,10个民族自治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局的混乱使地方分立主义迅速膨胀。忙于争斗的各派政治势力无暇顾及地方,姑息纵容了地方分立主义的发展。地方政治势力趁混乱之机做大。多年来,一些联邦主体已变成了我行我素的“国中之国”,有的甚至公开要求脱离联邦。一些联邦主体互相建立贸易壁垒,影响了地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俄总统普京表示,再也不能听任这种局面继续存在下去了,“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强大政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改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者”。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普京于2000年5月13日宣布把全国划分成7个联邦行政区,并任命了7名总统驻联邦行政区全权代表(见表1-5)。他们的任务是协助解决地区问题,对地方领导人执行联邦法律、总统和政府的命令以及对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并直接向总统报告。这种安排,体现了普京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的战略思想和决心。

表1-5 俄罗斯的联邦行政区

img6

随后,普京又向国家杜马(议会下院)提交了一系列法案,建议在宪法范围内通过改变总统与各地方长官的关系和改革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的组成原则,来加强俄联邦纵向权力机制。俄国家杜马5月31日一读通过了普京总统提交的加强中央权力的3项法案(6月23日又获得二读和三读通过),即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组成办法法案、联邦主体国家立法及执行权力机构组织原则修正案和联邦地方自治设置原则修正案。3项法案的核心内容是:联邦委员会将变为常设立法机构,联邦主体的行政和议会领导人不再兼任联邦委员会议员;联邦总统有权通过法律程序罢免两次违反联邦法律的地方行政长官;联邦主体的立法机构如两次通过与联邦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法律,联邦总统有权建议国家杜马解散地方立法机构;地方行政长官则拥有罢免下属机构领导人职务的权力。由于普京提出的法律草案触动了本届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中大多数成员的利益,因而虽被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却遭到了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的否决。后来经过议会上、下两院的协调和适当修改,总算获得通过。其间,普京与联邦主体首脑讨价还价,同意成立“俄联邦国务委员会”(包括所有联邦主体首脑和议长参加),作为总统领导下的联邦中央决策性机构。

(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俄罗斯联邦是个多民族国家,一些共和国和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倾向严重,最为突出的是车臣共和国。车臣是俄罗斯联邦领土,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与格鲁吉亚隔山为邻,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20万(1994年),车臣居民以穆斯林为主,信奉伊斯兰教。车臣人素以骁勇善战著称,民族意识极强。1991年“8·19”事件后,前苏联空军少将、车臣人杜达耶夫于9月6日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10月,车臣举行了共和国总统和议会选举,杜达耶夫当选车臣总统。11月,即在苏联解体前夕,杜达耶夫颁令成立主权国家——车臣共和国,并很快组织了车臣国民卫队。从此,以杜达耶夫为总统的车臣既不签署1992年的俄联邦条约,也不参加1993年的俄罗斯议会选举,更不向联邦中央上缴税金,在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俄罗斯当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于1994年12月出兵车臣,但车臣武装一直拒绝放下武器,致使这场内战持续了20个月之久,杜达耶夫在这场战争中被打死。1996年8月,俄联邦政府同车臣签署了《哈萨维尤尔特协议》,将“车臣的地位问题”推迟到2001年解决。1996年底,俄罗斯军队撤出车臣。1997年1月,阿·马斯哈多夫当选车臣共和国总统后,仍然坚持车臣是独立国家。1997年5月,俄联邦与车臣签署《和平与相互关系原则条约》。但是,车臣领导人始终未放弃其独立主张。

1999年8月底至9月中旬,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和其他一些城市连续发生5起严重爆炸事件。俄联邦当局认为这些爆炸事件均属车臣恐怖分子所为。在此期间,大批车臣武装分子两次潜入近邻达吉斯坦共和国,抢村占镇,制造叛乱。因此,俄联邦当局决心彻底解决车臣问题,出动10万大军封锁车臣,并对车臣境内的恐怖分子基地实施空中打击。10月初,俄联邦机械化军队开始分数路围攻车臣。12月4日,俄联邦军队完成对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封锁,并于2000年2月攻下了该城。车臣副总统阿尔萨诺夫在突围时被俄军击毙。在随后的清剿行动中,车臣非法武装首领马斯哈多夫的助手伊萨耶夫被捉。

对于车臣恐怖分子和非法武装分子,俄联邦当局除实行坚决打击和消灭的方针外,还采取了延长大赦期限,即5月15日前交出武器免予追究的“给出路”政策。在军事行动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普京于6月8日签署了在车臣成立临时政府法令,并于12日任命车臣共和国穆夫提(伊斯兰教高级神职人员)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为车臣临时政府领导人。同时,采取措施恢复车臣和平生活。但残余的车臣非法武装对俄联邦军队仍不断进行袭击活动。看来,要完全解决车臣问题,将是个艰巨的长期任务。

车臣问题是俄罗斯的内部事务,而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却对此说三道四,指责俄在车臣“制造了人道主义灾难”,并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向俄提供45亿美元的贷款问题搁置起来。对于西方的威胁和制裁,俄联邦政府一是不屈服,二是做工作——邀请来访作实地考察,使其了解事实真相,改变看法。

(四)加大力度惩治犯罪

苏联解体以来,转型期的俄罗斯在社会、道德、经济生活等方面都处于无序状态,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犯罪组织急剧增加。1994年,俄内务部长叶戈罗夫宣布,俄犯罪组织已由戈尔巴乔夫时代的785个上升到5 691个。199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8 000个,每一个犯罪组织的成员都在50~1 000人。俄黑手党犯罪手法五花八门,除了洗钱,他们还从事贩毒、制造恐怖爆炸、国际卖淫、生产或倒卖假钞、走私军火,甚至走私核武器等犯罪活动。

俄前内务部长库利科夫说,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已经渗透到政府的每个部门,其中包括执法和司法机构,他们“已经有效地在最有利可图的经济部门中谋取到自己的位置”。最近,据俄内务部专家的估计,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控制着50%的非国有企业和60%的国有企业。另据俄一些媒体报道,俄黑社会甚至渗入了国家杜马。俄黑手党一方面资助一些政客竞选议员,借以使其为他们的犯罪组织或财团服务;另一方面,一些黑手党头目亲自参加竞选。据报道,前国家杜马议员甚至宣称,俄上届杜马中有10%的议员是黑手党或与黑手党有关。

俄罗斯黑手党的犯罪活动不仅仅限于国内,而且向世界各地蔓延。据俄内务部的资料,自1994年的黑帮峰会以来,俄罗斯约数百个犯罪团伙在德国、以色列、美国等29个国家(地区)建立了阵地。俄黑手党还同国际上其他毒品走私集团、洗钱团伙、非法军火商取得联系,结成了一个庞大的有组织的犯罪网。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俄罗斯加大力度惩治犯罪。对外,俄罗斯加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打击有组织犯罪。现在,在美国驻俄使馆内,有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员长驻待命。目前,俄罗斯同美国联邦调查局合作调查的刑事案件已达到300宗。对内,俄罗斯加大打击犯罪活动力度并及时通过媒体进行法制宣传。与此同时,普京上台后采取的反腐败斗争、加强立法、剥夺地方行政长官“豁免权”、改革金融体制、取消某些部门的税收优惠等一系列举动,都为打击犯罪、建立严格的社会新秩序产生积极影响。“要同腐败现象和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普京态度非常坚决。

但是,由于俄罗斯黑手党组织背景复杂,一些组织还与高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要在俄罗斯健全法制、彻底根除有组织犯罪绝非易事,与基础雄厚、凶险狡诈的犯罪组织作斗争将异常艰巨和复杂,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五)制定新国家安全构想,增强军事实力

1999年4月25日,北约华盛顿首脑会议批准了《联盟的战略概念》,其核心是将北约的防区延伸到成员国领土之外,改变北约“集体防御性组织”的传统模式,使之可以在北约以外的国家采取军事行动。针对北约通过新的战略概念,俄罗斯重新审订了国家安全构想。2000年1月11日,俄罗斯代总统兼政府总理普京批准新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新的安全构想明确表示反对单极世界,重申应建立多极世界,并强调俄罗斯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新构想着重提出,要确保对21世纪可能出现的威胁作出相应的反应,俄应拥有足够的防御能力,必要时可动用各种力量和手段,包括核武器。

普京当选总统后在俄原子能部部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强调,俄必须提高核遏制潜力的效率,保留和加强核武器综合体。普京指出,在核武器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原子能工业仍然是俄战略利益的重要领域,是优先发展的部门。对俄罗斯来说,目前原子能的作用不仅不会降低,相反会大大提高,因为原子能能够使俄罗斯获得大国地位。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也在会上指出,保持和发展战略核力量是俄重要的军事政治任务。

与此同时,俄还强调要完善武装力量的武器和作战装备。据俄国防部长透露,约有180种新型武器和作战装备将于2001年进行国家级试验,另有近150种武器和作战装备也正在计划进行上述试验。针对北约轰炸南斯拉夫事件和俄北高加索局势,俄武装力量正在研究优化兵种、加强相互协调以及改进作战战术。

另据报道,俄罗斯空军将装备S-400地空导弹。它是在S-300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最新地空导弹,是一种用于打击和拦截来犯飞机和导弹的有效武器。俄海军将配备新型气垫舰,战舰能力和水上攻击力量将大大加强。俄还研制出了新型T-95坦克。这种坦克的装备精良,安全系数更高,总体性能远远领先于西方坦克。

与此相适应,俄罗斯的国防开支也大大增加了。据俄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透露,俄2001年临时增加了270亿卢布的军费,用于军事改革和北高加索的反恐怖主义行动。拖欠的军饷将于2001年底全部还清,并提高军人的工资。他还指出,尽管2002年联邦预算对整个强力部门的开支将由29.2%减至26.8%,但不会减少国防开支。他强调,俄政府将百分之百地保证国家的军费开支,并宣布,俄2002年的军费将比2001年增加300亿卢布。

二、经济走向

鉴于俄罗斯独立以来经济急剧下降,综合国力严重衰退,面临沦为世界二、三流国家的现实危险,普京在总统竞选纲领中强调要发展经济、富民强国。就任总统后,在向议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又把建立稳固的经济作为俄罗斯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

为实现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重新振兴,普京除通过加强联邦中央权力,整顿和稳定社会秩序,实行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以创造有利于解决经济问题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外,还主张根据俄罗斯的国情,建立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模式。既不盲目信奉西方自由主义,也不推行苏联共产主义,而是走“第三条道路”。

(一)实行可控制的市场经济

普京对转轨以来的经济形势持客观评价态度,认为俄罗斯经济长期处于危机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苏联经济模式造成的,同时改革政策失误和错误也是重要原因。主张未来既不能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能再搞前几年照抄西方模式的激进经济改革,而应走自己的改革道路,寻找自己的模式。他强调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俄罗斯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说,俄罗斯需要一种有竞争力的、有效益的、社会公正的、能够保证政治稳定发展的经济体制。强调“减少行政干预,增加经营自由——生产、买卖和投资的自由”是俄经济的战略方针,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目的不是增加行政干预,而是为了保护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积极性。国家的任务就是协调好保障市场运作的各项国家制度,确保统一的经济和法律空间。联邦当局应该负责为国内的经济活动提供统一的条件,制止地方政府任何旨在限制经济自由的活动,并切实改变国家管理机关的职能与商业机构的职能混为一体的状况。指出俄为改善经济环境将对所有权实行保护,保证竞争条件的平等,不对经营活动进行过多干预,减轻税负,整顿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并实行符合现实的社会政策。

具体说来,在市场经济微观体制方面,反对重新国有化,主张在现有私有化结果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宏观体制方面,主张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提高预算作为国家经济政策最重要工具的效率,改革税收制度,消除三角债,彻底清理易货交易和其他非货币结算,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和卢布汇率的稳定,建立现代金融市场并使之成为积累资金的工具,对现有的银行体系进行改造。同时严厉打击影子经济,肃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有组织犯罪活动。为了彻底打击这一顽疾,并完善执法机关的活动,将严格强化许可证、税收、外汇和出口监督。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实现俄罗斯经济同世界经济一体化,但是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国家积极支持各种企业的对外经济活动,建立联邦出口扶持机构,为俄罗斯企业的出口实现担保;坚决反对国际商品、服务和投资市场对俄罗斯的歧视,加强俄罗斯反倾销立法;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调节体系,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在社会政策方面,当前措施是保证按时发放、补发和提高工资、退休金,降低工资所得税。同时筹划制定新的收入政策,以增加居民的实际货币收入。国家将首先帮助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建立起人人都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体系,并设法缩小贫富差距。

(二)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长期发展战略

普京认为,俄罗斯的主要教训之一是这些年来一直在乱碰乱撞着前进,缺乏为期15年或更长时间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在他宣誓就任总统并确定新总理人选后,加紧制定俄罗斯经济长期发展计划成了普京优先考虑的任务。为此,他任命经济学家伊拉奥诺夫为总统经济顾问,要他帮助“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格列夫制定上述计划。2000年6月28日,俄罗斯政府举行的特别会议通过了俄《2010年前经济发展纲领》。

综合普京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致选民的公开信》(即总统竞选纲领)、施政纲领和国情咨文以及俄政府通过的经济发展纲领,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的要点大致如下。

——刺激经济快速增长。优先稳定生产还是优先稳定财政货币是中派与自由派在反危机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普京属于前者,强调刺激经济快速增长。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增加投资。1990年代俄国民经济投资总额减少近8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了70%,致使经济的物质基础严重萎缩。在如何增加投资方面,普京主张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同时,努力为外国投资者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

——实行积极的工业政策。普京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90%是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俄罗斯的未来和21世纪俄经济的发展,将首先取决于那些立足高科技、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的部门的发展。因此,“政府的工业政策是优先发展在科技进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部门”,同时考虑现有经济结构和优势产业部门。具体政策为:①刺激对先进工艺和科技产品的需求,扶持出口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②扶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非原料部门的发展;③提高燃料动力和原料部门的出口能力。

——推行现代化的农业政策。普京指出,没有俄罗斯农村的复兴,没有农业的振兴,就不可能有俄罗斯的复兴。“政府的农业政策是把国家扶植和国家调整措施同农村及土地所有制方面的改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国家将认真地帮助农业部门,帮助数百万农民,使他们为俄罗斯提供高质量的农副产品。

——实施合理的结构政策。经济结构的首要内容是产业结构,上已述及,这里讲的是其他结构内容。普京认为,俄罗斯经济中应有工业财团和公司的位置,也应有中小型企业的一席之地。“政府的政策旨在确保各种经济形式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合理调节天然垄断部门的活动。这些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和消费的价格,影响着整个经济和居民的生活。

——加强国家对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领域的投入。俄罗斯将更加重视科教文化卫生领域的投入政策。普京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物质生产比重降低,服务经济比重增加;先进技术不断更新和迅速提高,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增加。这一切使人处于主导地位,正是人的教育水平、职业素养、业务和社会积极性在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普京强调要从这个角度审视预算草案,为俄罗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经济形势好转,振兴、繁荣尚需时日

1999年俄罗斯经济出现了稳定的趋势和复苏迹象。据统计,1999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工、农业生产分别增长8.1%和2.4%。持续近10年的经济滑坡终于得到扭转。虽然1999年外贸额仅为1998年的83%,但顺差高达404亿美元,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外贸进口下降三分之一,刺激了本国消费品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轻工业和纺织工业分别增长20.1%和27.6%,其中针织品增长率高达17.9%。固定资产投资额虽然仅增长1%,但却是连年大幅度下滑后的首次回升。1999年的通货膨胀率为36.5%,大大低于1998年的84.4%而且逐月下降,1月份为8.4%,12月份仅为1.3%。卢布贬值幅度由1998年的近四分之三下降为不到四分之一。黄金外汇储备稳定在120亿美元的水平上。由于卢布贬值,1999年俄居民实际收入约为1998年的85%,但退休金增加,拖欠的工资额也补发了不少,贫困者的经济状况略有改善。

2000年上半年,俄罗斯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与1999年同期相比,工业产值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住房建筑竣工量达11.46万套(990万平方米),增长3.8%,农业产值增长0.8%,货运周转量增长5.6%,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18.4%,零售贸易额增长7.6%。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俄罗斯外贸2000年上半年比1999年同期增长35.3%。外贸总额达69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91亿美元,进口额为207亿美元,顺差284亿美元。截至2001年7月21日,俄黄金外汇储备达230亿美元,比2001年年初增长了84%(年初为125亿美元)。联邦预算出现盈余507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月通货膨胀率为1.5%。失业人数减少,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头5个月同比增长9.3%。

俄预测2001年农业收成达6 500万吨,比2000年增产1 000万吨。估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将在5.5%左右。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可达1万亿卢布(27.6卢布合1美元),比预算规定的多2 000亿卢布。这样,国家就有余钱偿还国内外债务,保持卢布汇率稳定,抑制通货膨胀。

俄罗斯经济状况好转,主要得益于社会政治局面趋于稳定,近几届政府不懈地执行刺激经济增长的方针,紧缩财政;同时同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作为能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外汇收入猛增,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目前的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因素,经济结构改革等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现在,俄罗斯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占工业总产值的50%,占出口额的70%多。支撑俄经济的生产设备大都是苏联时期建造的,已至少使用了10多年,大都到了报废更新期限。而近10年来,俄罗斯几乎没有在设备更新方面投什么资,以致带来了严重后果。以俄罗斯的创汇大户国家天然气总公司为例,近10年来,该公司由于生产设备老化,天然气的开采和输出量不断下降。同样由于设备问题,俄罗斯石油的年开采量已从苏联时期1988年的6亿吨下降到1999年的3亿吨。据专家推测,到2003年时由于设备的问题,开采量将下降到2亿5千万吨,国家的外汇收入届时将大大下降,国家财政会非常吃紧。

俄罗斯现在的外债总额将近1 500亿美元,政府每年平均拿出100多亿美元偿还外债,这几乎占去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到还债最高峰的2003年,连本带利加起来将近170亿美元。这对于面对财政压力本已苦不堪言的俄罗斯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另外,俄罗斯还面临严重的人口问题。近10年来,由于出生率急剧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严重老龄化,国民体质下降,人口总数每年减少50万左右,致使青壮劳动力严重不足,影响经济复苏。

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时期内所能解决的,因而俄罗斯经济的振兴和繁荣也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测算,由于1990年代(1991—200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0%,即使能够顺利完成《2010年前经济发展纲领》所规定的今后10年内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的指标,也只不过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可见,21世纪的头10年,俄罗斯经济只是处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的振兴和繁荣是2010年后的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三、与大国的关系

普京就任总统后,对叶利钦的对外政策,既有继承,又有调整。他继承的是叶利钦执政后期推行的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大国地位,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显著特点是放弃了早先推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争取使俄成为多极世界的独立一极。调整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外交要为发展国家经济服务;②发挥大国作用要考虑俄的国力,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③处理国家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同时要灵活变通,善于妥协,避免对抗。这一调整将使俄外交带有更多实用主义成分。

今后俄外交战略总的轮廓可能是:以构筑多极世界格局和民主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导向,以建立国富民强、独立、统一的伟大国家为目标,巩固俄在独联体的地位,抗拒美国和北约对俄的限制与挤压,发展与中、印等东方国家的关系。俄外交的重要原则是:创造条件解决国内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使外交更具有实用性。

这里侧重谈谈俄与美、欧、日、中等大国的关系。

(一)俄美关系

美俄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对于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至关重要。但由于两国在安全战略和经济等方面的不同利益,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关键因素依然存在并可能对未来的俄美关系发展产生一定的变数。

首先是在车臣问题上的分歧。2000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对其境内的车臣恐怖主义非法武装进行了坚决的围剿行动,但美国却一直借口俄在车臣制造所谓“人道主义灾难”,对其横加指责。2000年2月1日,克林顿与普京通电话时就表达了美国对车臣问题的关切;普京则表示,俄在彻底清除恐怖主义方面不会让步。其后,美国国务院于2月中旬接待了所谓“车臣副议长”巴沙耶夫,6月初又接待了包括所谓车臣前“外长”阿赫马多夫在内的车臣非法武装密使,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俄外交部先后两次提出了强烈抗议,强调美国的这种做法只能被看作是不友好的、阻碍俄美关系发展的举动。

其次是在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上的矛盾。2000年3月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法案。俄外交部当即发表声明,指责美国这一举动,是在奉行一种破坏《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以及整个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体系的方针。声明强调,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做法是苏美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所禁止的,它对世界限制核武器的整个过程,以及对由数十年来制定的一整套国际协议所保障的世界战略稳定局势构成严重威胁。

可是,美国一意孤行,决定拨款127亿美元用来开发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从1999年10月以来,美国军方对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导弹拦截技术已进行了多次试验,结果除首次试验获得成功外,均告失败,故对是否部署这一系统拖延不决。目前,美国在研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同时,还在加紧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欲与日本合作,建立亚太反导系统。

对于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举措,俄罗斯除由外交部发表公告或声明,表示坚决反对和进行猛烈抨击外,俄总统普京也多次重申俄罗斯在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反对立场,还提议俄欧联手建立联合导弹防御系统对付美国。俄战略火箭军总司令则警告说,美若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俄可能重新发展中程和中短程导弹。他还说,根据普京总统关于建立欧洲非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倡议,俄军方正在同西方进行磋商。

第三是在北约东扩上的矛盾。俄与北约在战略利益上立场相左。1999年,北约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为正式成员国,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因此被大大挤压。而中东欧另一些国家,特别是前苏联一些国家也积极谋求加入北约,更使俄惴惴不安。就在2000年2月,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访俄前夕,罗伯逊和其他一些北约高级官员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保加利亚、乌克兰、摩尔多瓦以及波罗的海国家,并到处宣称北约将继续扩大自己的成员。俄罗斯对此保持高度警觉,并一再重申“坚决反对”的立场。扩张与反扩张成为北约与俄罗斯之间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第四是在独联体地区的矛盾。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化与分化联合的斗争,二是黑海石油管线之争。

独联体是俄罗斯的后院,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一直是俄绝对优先的方针。而美国则力图对这一地区进行渗透,利用独联体各国政治经济利益差异所产生的诸多矛盾,特别是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进行挑拨离间,拉拢分化。例如,2000年4月,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两国元首普京和卢卡申科在明斯克的会晤中讨论了在未来三四年中吸收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加入俄白联盟的问题。美为防止这个联盟的扩大,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旋即访问了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目的是摸清情况,进一步拉拢乌克兰,防止乌克兰加入俄白联盟。不仅如此,美还妄图拆散俄白联盟。5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有关俄白联盟的决议,无端指责俄白建立联盟国家条约破坏了白俄罗斯主权,违背俄罗斯的国际义务。美国国会竟然呼吁对俄政府施压,迫使其放弃俄白统一。对此,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俄罗斯的强烈抗议。

长期以来,黑海地区的管道运输能力相当有限,加之俄方征收过境费甚高,因此这些国家及其在当地投资的国际石油公司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另择管道运输路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提出修建一条从巴库经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直抵土耳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汉的管道。由于这条路线彻底绕开俄罗斯的领土,将大大加强外高加索和中亚各国以及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从而达到“弱俄、遏俄”的目的。但因巴库—杰伊汉石油管线造价昂贵,致使这个计划迟迟没有进展。而俄境内的巴库—新罗西斯克石油管线则已经铺设完毕,即将投入使用。俄燃料能源部认为,不仅阿塞拜疆准备通过该管道运油,哈萨克斯坦也将使用该管道。这意味着美国几年苦心经营的巴库—杰伊汉管线方案可能被废弃。对此,美国当然不会甘心,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赶赴哈萨克斯坦誓“为石油而战”。

不过应当指出,俄美之间虽然存在着诸多矛盾,但总的来说仍将向着对话与合作的方向发展,而不可能是对抗。这是因为,第一,俄罗斯立国的基本方向是要吸收西方的价值观念,效仿西方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而美国是西方世界的“头”,是西方价值取向的集大成者。第二,俄已经欠下了西方国家达千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它所进行的经济改革,仍需要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财政援助和技术指导。第三,冷战后的俄罗斯急于回归欧洲并跻身西方七国集团,重树大国地位,以便在欧洲及国际事务中发展重大影响,在这方面没有美国的支持和配合是根本不可能的。第四,目前,俄罗斯根本无力在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组织军事集团与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相抗衡。第五,俄罗斯赖以自重的主要资本是它从原苏联继承下来的庞大的军事机器,但现在的俄军无论在兵员总数、军事技术装备、战备训练水平等方面都无法与当年的苏军相提并论,它根本无力同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军队相匹敌。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俄罗斯不可能同美国相对抗。因此,美俄关系的主旋律仍然是对话与合作。

(二)俄欧关系

这里所说的俄欧关系,主要是指俄罗斯与欧盟,以及俄罗斯与德国、法国、英国的关系。

欧盟,全称为欧洲联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1993年11月1日,根据欧共体1991年12月11日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成立。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使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欧盟现有成员国15个。

俄罗斯是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同欧盟国家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35%。俄60%的外资来自欧盟国家。1994年6月,俄同欧盟签署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并已于1997年12月1日生效。普京任代总统后,表示愿同欧盟发展关系。4月,欧盟与俄罗斯宣布,双方决心进一步巩固1997年以来建立的双边合作伙伴关系,并将其发展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5月,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与欧盟代表团会晤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无论在地理位置和文化方面,还是在经济一体化方面,俄罗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欧洲国家,俄罗斯将一如既往把发展同欧洲的关系放在首位。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总理古特雷斯则表示,欧盟将俄罗斯看作是建设整体欧洲的关键因素,双方合作具有战略意义。双方会晤后发表的声明强调,使俄罗斯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俄和欧盟的共同目标,双方应就此问题继续进行谈判。声明承认,目前欧盟在俄投资水平较低,因此应鼓励更多的欧盟国家公司和机构到俄经商和投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中、东欧国家纷纷要求加入欧盟,并已开始举行入盟谈判。对此,普京表示,俄罗斯欢迎欧盟扩大,但是欧盟扩大不应损害俄同新加入欧盟国家的关系。普京在会见来访的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外长伽马和欧盟对外政策和安全问题高级代表索拉纳等人时强调,俄希望同欧盟发展关系,并努力同欧洲实现一体化。

俄罗斯出于“联欧抗美”的考虑,十分重视与欧盟以及欧盟中的德、法、英等大国搞好关系,力图通过互访、对话消除歧见。例如,在车臣问题上,欧盟原来也追随美国对俄横加指责。俄就邀请来访会谈,普京在会晤欧盟代表团时表示,在平定车臣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的武装抵抗后,将开始恢复车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他重申,俄将和过去一样关注车臣地区遵守法律和人权的情况,但反对利用“争取人权”的口号干涉俄罗斯整顿车臣秩序。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总理古特雷斯认为,俄有权捍卫自己的领土完整和打击恐怖主义。

普京2000年当选总统后,于4月间首次出访时,就到了英国。据俄方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加强俄英战略伙伴关系是普京与英方会谈的主要内容。英国是西方大国,并且与美国关系密切。在德国和法国因车臣问题而疏远俄罗斯的情况下,与英国发展关系对俄具有“特殊意义”。在伦敦期间,普京与布莱尔就两国关系、俄罗斯经济和车臣局势及其他问题进行了会晤,双方均对会谈结果表示满意。英方强调普京此行表明英俄已经建立起“全新的战略关系”。俄方认为,普京成功访英是俄罗斯为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迈出的“关键一步”。

6月14—16日,普京就任俄总统后首次访德,与德总理施罗德就双边“战略伙伴关系”以及有关国际安全问题举行了会谈。俄希望通过访德能扩大德俄两国的经济合作,使德增加在俄投资,在俄振兴经济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施罗德表示德国愿意承担这一重任。德国是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最大债权国,据统计,俄罗斯欠德国的债务高达750亿马克,俄希望能利用普京访德的契机减免俄的一些债务。尽管德国政府拒绝减免部分债务的要求,但经磋商于7月间达成了俄推迟偿还德国债务的协议。协议规定将1998—2000年尚未偿还的债务约80亿马克推迟到2016年偿还,其中一小部分可以推迟到2020年。在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俄德双方的立场十分接近,均持反对态度。作为普京访德的见面礼,俄罗斯向德国归还了二战部分“艺术战利品”。通过普京访德,因科索沃战争等原因而冷却下来的俄德关系发生了变化,如一家德国报刊评论所言,冰冷的德俄关系“开始解冻”。

看到俄罗斯与英、德关系改善,法国也不甘落后,巴黎又出现了“克宫热”。法国总统希拉克拟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再度携手,共邀普京举行三国峰会。但法国应瑞士公司督促俄罗斯还债请求,冻结俄驻法使馆及其他俄官方机构的银行账目,并扣押俄罗斯一艘大型帆船(到达法国布雷斯特港准备参加2000年世界帆船比赛的“瑟道夫”号帆船)事件,使法俄因车臣问题导致紧张的法俄关系更加雪上加霜。普京虽然多次接到法国的正式邀请,但他表现出了对法国的故意冷落态度。舆论认为,法俄两国关系能否得到改善,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法国的态度。

(三)俄日关系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又是俄罗斯的近邻。日本的财力雄厚,俄罗斯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能源丰富,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但因存在“北方四岛”问题,两国关系处于不冷不热状态。

叶利钦宣布辞职后,日本首相小渊曾致函普京。普京在回信中表示,俄罗斯将继承叶利钦的对日政策,以1998年11月发表的《莫斯科宣言》为基础,为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保障等领域创造合作伙伴关系继续作出努力。普京在信中还对日本政府对俄罗斯的经济援助表示感谢。

小渊病故后,日本新首相森喜朗急欲在日俄关系上有所突破,向俄方作出了一系列友好的举动和表示。他把俄罗斯作为自己就任日本首相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4月25日表决有关车臣问题的议案时,日本没有支持美国等西方国家,而是对该议案投了弃权票。森喜朗的新闻秘书在莫斯科表示,日本认为车臣问题完全是俄罗斯的内政。分析家们认为,日本新首相向俄示好,旨在推动两国尽快缔结和平条约,以最终解决两国关系中最棘手的“北方领土”问题。

所谓“北方领土”问题,是俄罗斯和日本之间围绕南千岛群岛中4个岛屿引发的争端。这是俄日缔结和平条约的核心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尽管俄日双方就发展两国关系表达强烈的愿望,但解决“北方领土”问题仍然是俄日发展全面关系的重要前提。2000年4月,在森喜朗访俄前夕,俄罗斯副外长科休科夫曾表示,在领土问题上俄罗斯维护本国主权的立场不变。

不过,也应看到,在日俄新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晤后,日俄关系也出现了新动向。2000年5月12日,俄国家杜马副议长在出席以展望21世纪日俄关系为主题的“日俄新时代国际论坛”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提议两国应将“桥本-叶利钦计划”发展为“森喜朗-普京计划”,内容包括建立日俄战略性伙伴关系及签署和平友好条约等。关于领土问题,他认为:“日俄应该以发展两国关系为目标,就共同管辖北方四岛展开研讨。”日本媒体注意到,这是俄方首次提出建立两国战略性伙伴关系。

俄驻日大使帕诺夫发言则认为,年底前将北方四岛一并归还日本是不现实的。他提议在领土问题上两国应先缔结包括领土问题谈判的原则和方式等在内的条约,其后双方还应签署关于确定两国边境和领土问题的协定。

普京在赴日参加八国首脑会议前接受俄公共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北方四岛问题不能操之过急。2000年9月初,普京应邀正式访问日本,与日本首相森喜朗就缔结日俄和平条约和加强双边经济合作等问题在东京举行了3次会谈,但对缔结和平条约的前提条件,双方始终各持己见。日俄间的北方领土问题仍是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北方领土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日俄全面发展关系的瓶颈。普京此次访日双方在缔结和平条约的前提条件上存在的分歧进一步表明,日俄两国在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很难有所松动。冷战结束后,日俄领导人就解决北方四岛归属与缔结和平条约问题进行的谈判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势,无外乎是各有所求。俄罗斯试图以领土问题拉住日本,推动两国开展经济合作,以获得经济上的实惠;而日本则将经济合作与领土问题牢牢挂钩,坚持“政经不可分”,指望以经济合作促使俄罗斯在领土问题上作出让步。舆论认为,只要领土问题不解决,日俄就难以签署象征双方关系全面改善的日俄和平条约,两国间大规模的经济合作就难以真正地开展起来。

(四)俄中关系

中俄两国有着4 300千米的共同边界,互为友好邻邦。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96年,两国建立了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双边关系发展确立了总体框架和发展方向。在此框架内,两国基本上解决了边界问题。两国的政治交往日渐增多。两国已建立起元首每年互访、总理定期会晤、外长经常磋商等机制,高层领导人互访不断。1998年和1999年,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先后对俄进行了访问,1999年,叶利钦总统访华。双方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与信任,扩大了双方的共识,促进了双边合作。两国还成立了中俄友好与和平发展委员会,旨在加强民间友好交流与合作。

叶利钦辞职后,其继承人普京多次表示,俄将坚定不移地发展俄中战略伙伴关系,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支持中国完成统一大业。2000年7月17—19日,普京应邀访问中国,两国元首举行正式会谈,双方就中俄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商定,为了确保中俄世代友好,永远做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将签署不是结盟性质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维护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会谈后,两国元首签署了《北京宣言》和《反导联合声明》。宣言指出,中国和俄罗斯认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允许外国势力对解决台湾问题加以干涉,强调这种企图只能加剧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联合声明指出,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的实质是谋求单方面的军事和安全优势。实施这一计划不仅对俄罗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对美国自身的安全以及全球战略稳定造成最严重的消极后果。中国和俄罗斯坚决反对这一计划。中国和俄罗斯对某些国家在亚太地区部署非战略性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表示严重忧虑和坚决反对,并认为以任何形式将台湾纳入外国导弹防御系统都是不可接受的。

舆论认为,这次会晤是中俄关系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晤,必将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相互了解,并为不断充实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关系上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对于俄罗斯来说,俄中关系的前提是西方优先,即中俄关系不能建立在牺牲与西方的关系上。不过,由于世界格局的制衡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普京在与西方的斡旋中,尤其是在美中俄的三角关系的斡旋中,自然要考虑中国因素。因此,“西方优先”并非意味着俄罗斯要压制中国,而是俄出于自身考虑。另外,还不能不看到俄罗斯国内一直就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尤其在远东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论调更是甚嚣尘上,2000年俄罗斯也发生了纪念珍宝岛事件的活动,日里诺夫斯基在远东发表了大量反华言论。我们要十分珍惜中俄关系,在台湾海峡局势变幻莫测的情况下,或是美国在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上一意孤行的话,这一点就显得更加明显。基于这个大前提和大战略,中国对俄的外交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俄罗斯《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参考资料》2000年1月6日)。

2.普京:《致选民的公开信》(总统竞选纲领),新华社莫斯科2000年2月25日电。

3.《普京谈施政纲领》,新华社莫斯科2000年5月6日电。

4.普京:《俄罗斯国家:强国之路》(国情咨文),《参考资料》2000年7月13日。

5.《俄政府通过10年经济发展纲领》,新华社莫斯科2000年6月28日电。

6.《2000—2001年俄联邦政府社会政策和经济现代化领域的行动计划》,《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参考资料》2000年8月15日)。

7.《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报1999年12月3日(《参考消息》2000年1月16日)。

8.《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参考资料》2000年7月14日。

9.李景龙、张晖、吕彬:《普京——从克格勃中校到俄联邦总统》,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10.椿桂主编:《灰衣主教普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杨成绪主编:《大变革——走向21世纪的世界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蒲宁著:《沉浮——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13.李长久著:《21世纪的主战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4.王树柏主编:《风云变幻——世纪之交的世界》,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5.许新:《普京经济政策的第三条道路》,《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0年第3期。

16.《俄加强中央权力的重大举措》,新华社莫斯科2000年6月1日电。

17.《俄政坛竞争出现新格局》,新华社莫斯科2000年5月28日电。

(《国际问题论坛》200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