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进入21世纪,我们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纲要》提出了“十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产业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长期落后的原因和致命弱点就是单一农业。一是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或者说战略重点的转移问题。这是由定西经济的结构性矛

三、“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

进入21世纪,我们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高科技浪潮的推动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东西部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格局的转型,国际国内竞争的日趋加剧等,所有这些都在表明,未来的发展充满机遇而又具有挑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何认识我们面临的形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标定我们在未来发展中的位置和出路,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战略性抉择。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深刻的反思、深邃的智慧、超前的意识、创新的魄力和远大的构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地需要加快改革、加快开放、加快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融入国际国内经济格局演进的历史大潮。这是我们实施跨越式发展的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

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纲要》提出了“十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实现“三增一降一稳定”为目标,以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重点,遵循“三个规律”,实施“六大战略”,建设西部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这是统揽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这个总体思路,既总结了多年来定西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又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了新的定位。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就是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三增一降一稳定”为目标,就是要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职工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全面降低人口出生比例,保持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遵循“三个规律”,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遵循经济规律、遵循科学规律;实施“六大战略”,就是实施基础建设先行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从新的要求来讲,就是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有效载体,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大力推进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工业化是城市经济的核心,城镇化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依托,二者好比城市经济的“两翼”,只有协调互动,才能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腾飞。信息化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程度滞后,就意味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落后。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新的定位来讲,就是要推进西部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区建设。这一思路的核心是坚持改革创新优先、基础建设优先、二三产业发展优先、项目建设优先的战略思想。

关于改革创新优先。我们落后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历史的,有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有基础薄弱的因素,但有两条不能忽视,一是体制的障碍,这是改革的源头。二是观念的落后,数千年传统农业形成的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不改变就无法发展,要改变这一切,就要靠改革、就要靠创新,别无出路。改革就是要革除和扫清发展道路上的体制障碍,不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就不会有好的建设和发展环境。因此,加快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的力度越大,层次越深,我们的发展步子就越快。创新就是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把思路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置于发展的最前沿。只有创新才能加快发展,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关于基础建设优先。基础建设薄弱、基础建设落后是我区农业、工业和城市经济的瓶颈。农业基础建设上不去,农业增产无法稳定,农民的吃饭问题无法保证,农村经济无法发展。没有好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条件,招商引资人家不来。总之,基础建设上不去,发展和加快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关于二、三产业优先。产业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长期落后的原因和致命弱点就是单一农业。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不优先发展二、三产业,我们的财政,我们的城市经济,我们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就缺乏后劲,就没有支撑,我们就是经济上的“矮子”,我们的农业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出路。因此,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定要走二、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路子。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思想解决对于资源的认识问题。那种认为没有矿产,缺少资源就不能发展工业的观点是落后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社会属性通过市场的配置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已经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江苏、浙江走出了一条突破资源局限,靠观念转变和科技创新发展民族工业的路子,农产品增值的巨大潜力,以及高科技条件下资源的再生性极大地延伸和丰富了工业资源的开发领域。要接受现代经营思想,运用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现代工业,开辟定西工业建设的新纪元。

关于项目建设优先。提出项目建设的问题,是因为历史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遇,发展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必需。没有项目就没有载体,就争取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投资,也就谈不上发展,要树立科学的项目发展观,把抓项目当做抓生产抓工程一样运作。要研究项目领域,研究项目对接,研究项目市场和技术回报,研究项目编制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动态的项目库,形成建设一批、推出一批、储备一批、研究开发一批的项目梯队,迎接西部开发和中国“入世”后的巨大商机。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我们的经济总量,才能调动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定西,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思路有三个涉及发展全局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一是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或者说战略重点的转移问题。这是由定西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决定的。在产业结构上,以农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农业结构上,以粮食为主,以种植为主,结构单一;在城乡结构上,城市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很低,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滑坡,民营经济滞后。民营经济发展不起来,经济发展的全局就活不起来,社会最终需求无法增长,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因此,必须对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加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提高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加速城镇化的步伐,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十五”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一种以新技术运用为带动的,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性调整。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坚持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问题。发展现代经济,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画地为牢,肯定要被时代所淘汰。“十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们将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新的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体制、发展模式、发展措施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因此,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抓住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两个决定性因素,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形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三是科技教育和人才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人才支撑。教育是国之基业,没有教育谈不上人才,没有教育谈不上观念转变,没有教育农民不接受新事物,找不到出路,看不见财路。因此,要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大力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同时,切实用好人才,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十五”计划的灵魂,也是加快发展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所谓经济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各要素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空间地域的比例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市场结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知识结构、内外贸易结构、金融结构、资本结构、资源结构、区域结构等及其作用方式。经济结构的历史形式直接反映并决定该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基本特征由所有制结构和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业格局决定。社会生产的目的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产业结构是指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中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的要素反映和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方式。研究和使用这一概念,还涉及农业内部、工业内部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在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决定财政经济的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水平由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直接决定,根据定西1949—200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我们长期处在以农为主的发展阶段,而且在农业内部种植业处于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滞后,具有显著的自然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这是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基本依据。

调整经济结构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要,《纲要》明确要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是优化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提升扩张第三产业,力争到“十五”末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现在的47∶25∶28调整到36∶29∶35。为了保证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在国民经济指标体系中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比例关系和增长趋势。一是准确描述工业或非农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年增长的趋势。二是反映二、三产业增长和财政收入共同增长的趋势。三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尤其是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四是人口指标中非农业人口逐年增长的趋势。

(1)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和保证。解决好农民的吃饭问题,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大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稳固,农民没饭吃,农村经济不发展,我们就腾不出手来实现产业战略的转移,我们必须站在执政为民和产业战略转移的高度认识农业和农村工作。目前,我们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已经摸索出了一条基础农业、旱作农业、高效农业、市场农业的新路子,现在核心的问题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全面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使农业结构由适应性结构逐步向竞争性结构转变。①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们从解决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基础工程。“十五”期间,力争把坡度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全面完成生态建设任务。加快梯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五年内实现耕地梯田化,为现代农业创造条件。②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扬长避短,发展特色农业。按照沿川河谷区、北部干旱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个区域类型,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洋芋、药材、果菜、花卉、食用菌等支柱产业,保证这些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全区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真正形成产业规模。支柱产业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效益,支柱产业没有品质就没有品牌,也就没有竞争实力,支柱产业也就立不起来,要从规模和品牌入手,把我们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要在“十五”期间建成全国最大的洋芋生产、销售和加工基地,西北最大的药材生产、销售基地,全省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基地。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围绕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改造和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扶持、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形成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和运销全方位发展的格局,牵动农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2)调整工业结构,加速工业发展。这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纲要》提出,要从产业布局和所有制结构入手,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围绕资源优势办工业,围绕名优特新产品办工业,加快发展中药材、洋芋淀粉、矿产建材三大产业基础好、资源优势强、市场容量大、辐射带动宽的产业;改造提高机械化工、食品、轻纺等传统产品和老企业,努力争创名牌产品和陇货精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快形成地方特色工业;按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下决心淘汰一批技术落后、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工艺和企业,促进资源整合,避免资源浪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加快国有、集体企业向民营化改制的步伐,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市场竞争主体的活力,扩大经济总量,这是“十五”期间必须突破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发展壮大现有民营企业的同时,抓好招商引资扶持优惠政策的落实,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境内外民营企业家投资兴业。“十五”末,力争民营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达到50%以上。扩大开放领域,营造投资环境,加速招商引资的力度,抓好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是经济结构调整,扩大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3)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世纪之交,中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为我们科学制定“十五”计划,加快发展速度指出了新的途径。我们讲跨越式发展,重要的途径就是插上科学技术的翅膀,踏上信息化这个跳板。要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前瞻务实地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问题,把信息化建设列入重大社会经济改造事业和创新工程。“十五”期间要完成以计算机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三网建设”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开阔视野,改变时空观念,有针对性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信息技术寻找替代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通病,但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却十分巨大。《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总体目标是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以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三产从业人员的比重;把旅游业作为一项大的产业,统筹规划,综合开发,扩大外宣,提升服务,使其尽快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推进基础建设。“十五”规划纲要总体上是围绕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制定的。国家明确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也是我们的战略重点。因此,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多年来,农业生产条件薄弱,城市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纲要》提出,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重点加快以农林水利、交通能源为主的基础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基础建设的投资需求。“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达到100亿元,如果投资达不到这个规模,那么基础设施条件就难以得到大的改善,经济也就难以快速发展。基础建设的重点要以水利、交通、能源和城市配套设施为主。水利建设方面,要继续坚持走好大中小结合、“三水”齐抓的路子,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工业,下决心解决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积极争取引洮工程这一事关全局的标志性项目的立项和开工建设。要以改革水利管理体制为突破口,调动全社会兴办水利的积极性,进而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这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基本途径。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交通和城镇设施建设。要抓好国道、省道过境段的高等级改造和县、乡、村公路建设,特别要通过以工代赈等各种途径改造提高县乡道路标准,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全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抓好宝兰复线和兰渝铁路两条过境铁路的改造和新建工作;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全面实施各县城区和10个重点城镇的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文化教育场所、环境整治、城镇道路和街道绿化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发展信息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全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建设西部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区的需要。这里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相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定西城市经济发展同样比较薄弱和滞后,要保持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步伐。发展城市经济,要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载体和依托,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这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为此,《纲要》提出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努力把定西、临洮建设成兰州的“卫星城”;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逐步形成“二卫、二类、四级”的发展格局。即:“二卫”,就是把定西、临洮两县建设成兰州市的“卫星城”。“二类”,就是把全区城镇群分为点轴发展区和点状发展区两种类型。点轴发展区是以重点交通干线为小城镇发展的轴。采用葡萄串方式布局小城镇,全区1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就属于这一类;点状发展区是在一个区域内,以某一中心乡镇为依托,发展中心集镇。“四级”,就是把全区城镇群分为卫星城、县城、县城重点小城镇和中心集镇四个层次发展,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建设体系,使全区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走“政府出题目,社会做文章”的路子,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紧密结合,完善城镇硬件设施和提升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聚集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的功能优势,发挥城镇经济承载辐射带动作用,使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城镇建设中,围绕聚集人才、兴办产业、扩大投资的要求,着力推进城镇户籍制度和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建立以政府投资拉动为基础,以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市场化为特征的城镇建设新型投资机制。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完成“十五”计划的保证,也是一个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纲要》提出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是前瞻务实的。我们搞经济建设,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离开了这一点,经济社会就会失去动力和智力支撑。就当前来讲,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科技创新不足,科技实力不强,职业技术教育十分滞后,因此,“十五”期间必须坚持科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实施育人揽才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要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逐步形成符合市场要求,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有利于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新机制;科技体制的改革,要坚持面向生产、面向市场,加快实施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整体创新战略,增强全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推动工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教育和人才建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西部开发首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呼唤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机制和干部管理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和劳动者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施育人揽才工程,就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用人机制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改革人事制度,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整人才结构,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环境,是人才工作的方向和育人揽才工程的核心。我们正在实施的育人揽才六项举措,直接向旧体制下的任命制、终身制提出了挑战,“十五”期间要坚持培养、使用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政策,坚持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相结合的途径,转变用人观念,建立开放的人才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建立和扩大经济建设必需的人才队伍。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十五”期间,要使经济建设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纲要》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的战略任务。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总体要求,一是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企改革最根本的是明晰产权,规范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把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放在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改革改制上,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同时,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政府、企业、市场关系真正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来。二是全面深化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机构改革、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这也是深化改革的体制保障和社会保障。改革就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但影响改革的进程,而且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在改革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必须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把资源开发与资金引进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项目引人才的开放带动战略,加快资源转换的步伐,带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是“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发展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要大力加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供阵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区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2000年11月14日《“十五”计划纲要的说明》一文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