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经济工作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经济工作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农村经济工作层面的探索与实践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工作以“反贫困”为重心,在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下,近几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这样的大灾面前,除了粮食有小幅减产,整个农村经济仍呈增长发展的局面,群众生活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农村社会保持了稳定,大旱考验了定西地区的抗灾和自救能力。

四、农村经济工作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工作以“反贫困”为重心,在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下,近几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就定西地区而言,1998年,全区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1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24元,农村绝对贫困面下降到7%以下,比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65个百分点,到1999年底,全区可望整体基本解决温饱。这标志着全区农村经济将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将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市场经济发生与成长的条件,打破自然经济惰性的内在经济循环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产品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为手段,以农产品市场化为突破口,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分工水平,构架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从而拉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多年的实践看,必须重点抓住以下四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个层面,坚持不懈地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工作的全过程来考察,这既是基础层面的工作,也是一项始终不能放松的带有根本性的工作。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首先就在于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酷劣,不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彻底跳出受制于天的“自然经济”的圈子。定西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严酷,多年来全区坚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修梯田、挖水窖、兴水利、拉农电、通公路,种草种树,综合治理小流域,使全区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1983年以来,全区新修梯田230多万亩,累计达到430万亩,农民人均达到1.5亩;坚持每年种草、造林各20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近年来,又在干旱山区大规模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和集雨补灌工程,有效地解决了10万多户、近50万人的饮水问题,新增水地面积18万亩,新增补灌面积30万亩;新修县、乡公路670多公里,98%的乡镇通了公路,架设农电线路3500公里,乡、村通电率分别达到99.4%和82%;兴建各种专业、综合市场241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农村经济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1995年、1997年两年,定西地区大范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尤其是1997年,全区7个县有5个县降雨量仅为200多毫米,比正常年份减少四至五成。在这样的大灾面前,除了粮食有小幅减产,整个农村经济仍呈增长发展的局面,群众生活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农村社会保持了稳定,大旱考验了定西地区的抗灾和自救能力。如果这种灾害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20世纪80年代初,举家外出逃荒要饭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坚定不移地、长期不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首要任务。

第二个层面,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差距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出路也在科技。如果只有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一层面的工作,而没有良种、良法等科技措施的配套,农业生产条件再改善也不会有好的效益。近年来,定西地区大力推广良种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暖棚养畜、日光节能温室等农业科技措施,在全区粮食增产和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高了农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如在1988年到1998年的十年间,在粮播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由5.45亿公斤增加到8.33亿公斤,粮食和农业增产依靠的是科技。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要走培训科技人才,建立示范基地,突破关键技术,落实配套措施,强化扩散转移,加大推广力度的路子。要科学选择一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符合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群众容易接受的新技术重点推广,如注水沟播、膜侧种植、种子包衣、脱毒种薯、日光节能温室、暖棚养畜、秸秆青贮氨化、仁用杏高位嫁接等一批常规技术。引导群众整村整乡、大面积、大规模推进。同时,在一些高附加值生产领域,如花卉、脱毒种薯繁育等方面坚持技术的高起点,推行生产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实现知识资本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的“双重替代”。要抓紧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把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实践证明,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的应用是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核心。有了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工作的有机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是完全可以实现基本解决温饱乃至稳定解决温饱目标的

第三个层面,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走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解决群众温饱的基础上,进而向脱贫致富奔小康迈进的必然选择。在土地资源有限,农产品价格难以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如果仅仅沿袭传统农业时期以种植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很难提高,也就难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从而难以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第一和第二个层面的工作,而无第三个层面的工作的依次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只能解决温饱而不能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在全国率先实现大包干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就是最好不过的实例。定西县20世纪70年代学大寨修梯田的先进典型大坪村,群众的温饱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但在致富和小康建设课题中难以突破。1998年大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3元,十几年来一直徘徊在温饱线上。剖析这个村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经济主体仍然停留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阶段,绝大多数农户从事种植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商品农业为特征的“兼业”经营和乡镇企业基本没有起步。从“大坪现象”可以看到,不发展支柱产业,不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不发展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单纯依靠种植业,难以变产品农业为商品农业,难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相反,如果把支柱产业培育起来,把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使农民在产加销、农工贸几个环节上都能得到收益,就能带动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带动农村经济跨上新台阶。定西地区在这方面经过了多年的认识和实践。从支柱产业上讲,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确定的洋芋、畜牧、药材、果菜四大支柱产业,思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区情。到目前,全区四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具备了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雏形,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和科技服务组织带动型等多种发展模式。1998年全区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达到31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获得收入800元以上,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2.1亿元,解决了20多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使农村经济的产业、产品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的商品率大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步伐加快,初步改变了过去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单一经济格局。从定西地区的实践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后,要巩固解决温饱的成果,进而向小康迈进,必须尽快实现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兼业”型经营,发展“混合型农业”;在一些比较优势明显的地方,发展规模商品农业,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实现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实现农村社会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从而彻底改造传统农业的战略途径。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就必须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产业层面讲,要通过培育支柱产业,发展二、三产业,逐步使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向多元化过渡。要整合和聚集农业生产力诸要素,根据地域特点,顺应自然时序。具体讲,地域上要按照不同的土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建立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从而达到结构最优化,功能效益最大化。在时序上,要根据气温、降水、日照条件合理安排夏秋粮种植比例,使农业资源在时间上达到最佳结合,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以此为基础,加速农业向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方向推进,从而抓住全国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难得机遇,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在全国产业总体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要上台阶、上水平、大发展,就必须着力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只要牢牢抓住经济增长点不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就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个层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农村小康示范建设。有了前三个层面的工作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作也就能够适时地转向第四个层面,即农民致富和小康建设上来。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世纪末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随着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目标的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作的重心就要随之发生转移。从定西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尚未解决温饱、已解决温饱和“准小康”农户分别占1∶7∶2,随着扶贫攻坚的持续推进,70%已基本解决温饱农户的发展将成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重点。目前,这一部分农民的生产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了开展“兼业”型经营的基础,至少有一定的资本和心理“冲动”。因此,引导这一部分农户由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致富奔小康迈进,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心。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体现,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村刚刚越过温饱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小康社会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按照农村小康标准,定西地区1998年农村小康综合评分为41.2分,其中恩格尔系数、住房条件、饮用安全水普及率、通信条件等离小康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要认真寻找自己的问题和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实施规划的制定,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坚持国家标准,又要结合本地实际;既要全面启动,又要分层推进。目前要重点抓好小康示范建设,使一部分乡村率先实现小康,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让干部群众学有样板、干有目标。实践证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前三个层面的工作,而没有第四个层面工作的适时推进,将会贻误发展时机,延缓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总之,以上四个层面的工作,是互相依赖、梯次推进的,又是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把握和实践的规律性问题。把这四个层面的工作做好了,不仅有利于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不同步性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克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而且有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潜能和发展优势的充分发挥,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根据1999年6月《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一文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