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服务业
一、2011年工业、服务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省工业、服务业发展紧紧围绕“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深入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扎实推进工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加大省级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层次,做大产业规模。积极推进国家酒泉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服务业改革和发展,争取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促进服务业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发展,全省工业、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稳定发展,支撑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71.31亿,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82.85亿,增长16.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00亿元,增长30%左右,其中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0%左右。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1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增速提高0.35个百分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21%。
(一)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省实际,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控制力度,按照增量调整为主,存量优化为辅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产业政策与电价政策的协调配合,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钢铁、铁合金、电解铝、锌冶炼、电石、烧碱、黄磷、水泥等8个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进行动态调整,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差别电价的有效执行,有力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了玉米深加工调整整顿专项行动,抑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势头,优化了存量结构,提升了环保水平,增强了玉米深加工整体竞争能力。组织开展平板玻璃建设项目专项清理工作,9户格法平拉“小玻璃”企业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认真做好产业政策鼓励类产业相符性甄别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执行产业政策认定工作,通过实行鼓励类产业税收减免政策和对列入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准入限批、严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执行产业政策等手段,支持鼓励类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组织发展改革系统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的学习,提高了各级贯彻落实产业政策的能力。
(二)积极协调服务,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围绕骨干企业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工业项目前期工作和协调服务,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300万吨/年柴油加氢项目建成投产,长庆油田庆阳产能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新增原油产量100万吨。金川集团20万吨/年铜系统改造工程竣工投产,中铝连城分公司淘汰落后环保节能技改项目建成投产,东兴铝业酒嘉风电基地高载能45万吨合金铝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有色金属产能100万吨。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万吨聚丙烯项目开工建设。酒钢集团公司榆钢支持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投资27亿元,炼铁高炉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炼钢、轧钢厂房钢结构已完工,计划2012年10月建成投产。总投资77亿元的星火机床数控重型机床产业基地、华天微电子产业基地、长城电工产业基地3大产业园项目全面动工;兰石集团、兰州电机等搬迁兰州新区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5.3亿元的三一重工甘肃搅拌设备有限公司搅拌设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总投资4.5亿元的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兰州隧道装备有限公司盾构机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落户兰州新区并开工建设。
(三)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快重点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步伐。按照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积极争取资金,加快重点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步伐,80个重点产业振兴技术改造和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得到国家资金支持,拉动企业技术改造资金35.2亿元;9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得到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地方特色产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67个工业技术改造资金项目得到省级预算内资金支持,拉动企业技术改造资金17.3亿元。根据国家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和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中央投资项目支持的领域,筛选上报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72个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35个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上报国家申请专项资金支持。在国家和省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技术改造资金的带动下,重点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大型低破碎揉搓式玉米种子脱粒加工装备技术改造及产业化结构调整项目,酒钢(集团)双相不锈钢产品开发和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生物质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得到国家资金支持,项目技术代表着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编制完成《甘肃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并印发实施。研究提出省政府目标考核第三产业指标体系,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按照国家要求,编制完成《2011年甘肃省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规划》,15个规划项目得到国家引导资金支持。编制上报《2012年甘肃省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规划》,规划建设的22个产业服务平台项目上报国家支持。酒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试点成效明显,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成果,一批试点项目得到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组织开展酒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调研,研究提出物流、金融业、现代制种和风光电产业发展的建议报国家政策支持。联合省质量监督局开展服务行业标准化试点,4个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和9个省级服务标准试点单位通过考核验收。
(五)加强与国家衔接,积极争取产业规划布局和相关政策支持。按照《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1—2020年》编制要求,开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研究,编制完成《甘肃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研究报告》,积极争取天水、嘉峪关、金昌等老工业基地城市和一批重大项目初步纳入国家建设规划。抓住国家制定《“十二五”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契机,争取我省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纳入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我省有色新材料基地建设、煤化工发展等重大布局初步纳入国家规划,国家初步确定将酒钢列为西部地区4个钢铁基地之一。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上报“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的通知》要求,积极争取项目纳入国家示范。增补“大型不锈钢生产基地建设”、“有色金属深加工及新材料生产”等37条产业政策条目争取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目录支持发展。加强与国家各专项规划的衔接,编制《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二、2012年工作打算
2012年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上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恶化,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复杂。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外需持续疲弱和内需增长缓慢可能同时出现。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上涨呈长期化趋势,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价格总水平。节能环保形势严峻,“两高”行业多年来扩张积累形成的庞大产能一时难以消化,淘汰落后进展缓慢。能源消费增长过快,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较大,环境污染事态呈多发趋势。一些行业受市场不振和产能过剩影响,企业亏损面扩大,特别是有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发展服务业,促进科技创新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仍有待完善。
2012年,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要深入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深入研究影响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支柱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着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十二五”规划实施,继续落实石化、钢铁有色、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轻纺等6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着力延伸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等16条产业链,壮大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依靠科技创新,集中资金技术改造一批骨干企业,加大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支柱产业发展后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和服务外包优势,鼓励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等国有企业集团走出去发展战略,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功能,扶持一批支柱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快兰石集团、兰州电机等企业搬迁兰州新区改造提升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形成经济效益。加快特色产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充分发挥省轻工研究院、省机械研究院、省标准化院等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持、工业设计、管理咨询、标准制定等服务功能,支持中小企业技术革新,加快发展。
综合运用产业政策与价格政策,继续做好差别电价的动态甄别工作。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结合全省淘汰落后目标任务,到2012年底,淘汰6300千伏安及以下铁合金矿热电炉、水泥机立窑。继续做好工业产品落实产业政策的认定工作和享受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享受减免税产业政策相符性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重点培植有色金属材料、高性能稀土功能新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现代医药、生物育种、新型疫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推进金川公司年产1万吨羰基镍、甘肃稀土公司液晶玻璃用高性能稀土抛光粉、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生物质基材和甘肃种业公司优质双低油菜良种繁育等重点产业化示范工程和产业应用示范拓展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华天微电子、星火机床、长城电工电器三大产业园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8000吨/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酒钢(集团)双相不锈钢产品开发项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发挥我省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人力资源充裕的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承接精细化工产业、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具有先进水平的高载能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业、建筑卫生陶瓷为主的建材产业,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产业承接中,要围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叠加政策的最大效应,加强协调服务,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谋划论证发展先进高载能产业,合理布局产业园区,依靠丰富的土地资源、良好的能源条件和优惠的政策吸引缺电地区的企业和产业入驻,带动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发展。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加快制定承接产业转移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鼓励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与关联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支持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央企控股、参股省内企业,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进兰州新区工业项目建设。
(四)继续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按照中央投资专项资金确定重点领域和产品方向,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精心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大的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预算内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对已安排国家和省预算内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跟踪落实国家和省预算资金项目的建设情况,确保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大协调服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建设,开工建设和建成一批重点项目,确保工业稳定快速增长。继续推进长庆油田庆阳产能建设项目,力争新增原油100万吨。加快推进庆阳石化年产500万吨炼油扩能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华煤20万吨聚丙烯项目,争取开工建设兰州石化11万吨碳五加工项目,加快张掖煤制天然气、平凉煤制烯烃等示范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批复建设。启动兰州石化适应劣质原油的加工能力改造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做大石化产业。建成酒钢榆钢支持灾后重建项目,新增钢铁产能220万吨。开工建设兰铝28万吨节能改造和东兴铝业酒钢55万吨合金铝项目。加快建设白银公司铜冶炼技术提升项目,建成金川公司6万吨电解镍扩能项目,提高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能力。
(六)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制定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酒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指导协调服务力度,研究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支持政策,适时总结试点经验,指导面上推广。加快发展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面向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引导引导资金的作用,加大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业领域。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服务业态,提升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外包。积极推进服务质量振兴工作,组织实施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适时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七)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密切关注和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市场变化、人民币升值、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全国产业发展等情况,有效分析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适时提出政策建议,确保产业健康协调发展。进一步统筹一、二、三次产业,围绕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加快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5个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评估,扎实推进工业跨越发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进“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研究财税、金融、市场准入等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深化服务领域改革,统筹服务业加快发展。
(杨天峰 田耀峰 赵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