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加快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是转变兰州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大动力,是提升兰州城市竞争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突破兰州市资源瓶颈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争、包容梦想的文化氛围,城市居民具有崇尚创新、向往创新的强烈精神追求,各个社会实践领域普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各行各业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走上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狭义创新型城市是指一个城市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确立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要素的自主创新模式,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名牌企业、产品,以技术创新或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在得到较多认同的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它的核心内涵是城市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制度设计较完善,科技投入较大,科技基础条件较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城市中营造起全社会的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

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创新主体,即开展整个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创新型城市,其创新活动主要由创新主体来完成,创新主体是创新型城市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创新机制,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创新文化,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基本环境,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2010年1月1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正式将兰州市列为全国第一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这是兰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意味着国家对兰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而且也意味着国家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对兰州地位的重视和重要布局,是兰州市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加快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是转变兰州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大动力,是提升兰州城市竞争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突破兰州市资源瓶颈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兰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实基础

(一)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兰州集中了甘肃省8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拥有27.15万专业技术人员,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较强。有两院院士17人,高校18所。有1个国家实验室、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73个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50个(其中省部级38个)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96个高校科研机构,36个企业科研机构,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开发涉及15个领域,20多个专业方向。每年取得科研成果近500多项。

(二)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兰州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2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是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6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医药生物、农产品加工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金川工业科技园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工业经济园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兰州高新区现有入驻企业1730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18.79%。初步形成了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

(四)政策优势突出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办《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优惠政策,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与强大动力。甘肃省委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的重大部署以及兰州市委、市政府实施的“1355”发展战略,对建设兰州创新型城市、发挥“中心带动”作用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

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但也面临许多制约和不足。从科技资源的利用和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方面看,表现在:一是兰州虽然有一定的科技资源优势,但未得到充分利用。在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分属中央、省、市不同部门,条块分割,科技要素之间相互不能流动,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机制与氛围。二是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长期以来,兰州省部属高校、科研院所更多的是围绕国家目标和学科前沿,主要关注国家交给的科研任务,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不紧。三是科技资源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应用开发领域资源相对不足。同时,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央和省属驻兰科研单位,地方科技实力相对较弱。优势科技资源主要为国家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大基础项目研究服务,而为兰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研究得不多,科技成果与市场和行业需求衔接不紧密,技术、成果难以发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带动、促进作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限。从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待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很不完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作用不强,优秀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此外还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联动协作的机制尚未形成以及创新投融资渠道不畅,创新文化氛围尚不浓郁等等。

二、兰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和对策选择

(一)兰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选择

建设创新型城市,最重要和关键是选择适合兰州特点的、尤其是兰州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特点的创新路径和模式。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城市资源进行必要的考察分析,并对城市创新发展阶段性特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判断,立足区域资源特点,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选择若干有优势和关键的创新支撑点,在城市的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之间进行战略互动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城市各个创新主体的拥有的潜力和各种潜在优势,建设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的创新网络体系,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创新力,走出最适合本地区的城市创新之路。

在全国范围内,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特点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多种路径和模式,对兰州而言,比较有参考意义的也是目前比较典型的创新路径和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较雄厚的科教资源而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京模式。一种是基于企业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深圳模式。南京模式的创新之路在于: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优势,以此为依托,着眼于雄厚科教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和作用发挥,通过政府作用与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高度重视研学产、学政产之间的有效结合,重视科教资源优势向产业界顺畅流动的机制建设,注重政产学研互动下的技术转移机制的建设,以及以科教资源的优势吸引外资和外地科技企业的进入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南京模式的自主创新之路的关键是要整合资源,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对接,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源泉向企业技术创新顺畅流动和转移的社会机制。这是我国具有雄厚科教创新资源的大型城市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一个最重要的选择。而深圳模式则是另外一种典型,其创新之路在于:以其良好的体制机制及政策服务环境为优势,吸引大批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主导,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主导型”创新模式,它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四个90%”以上: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这一模式的出发点和结局,都是要把自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来搞创新,形成以本土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一整套“企业主导型”创新之路与模式,这也是最有效率的创新模式。

考察兰州的资源特征和经济社会特点,对照南京与深圳的创新城市之路,兰州的创新之路在于:兰州具有一定的科教资源优势,但和南京等科教富集的城市相比,则又相差较远,因此,兰州无法走像南京那样主要以依靠雄厚的科教资源进行发掘、利用及技术转移为主体的创新之路,但兰州的科教资源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仍是十分宝贵的创新资源和财富,必须加以充分发掘、利用和整合,使它们成为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兰州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虽然大多数企业不像深圳那样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且无论是从意识、能力、环境等各方面都差距很大,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创新的基础,依靠企业和产业进行创新是加快创新的较快途径,也是创新最有效和可持续的途径。因此,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充分发掘自身科技资源的优势,通过政学产合作、建设技术转移机制、成果转化、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坚持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型产业,通过产业园区集聚、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及政策优惠扶持等多种途径,培育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同时加强这两方面的衔接和结合,使兰州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发掘一切力量,双腿并用,从而建设在坚实的基础上。为此,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和更艰辛的努力,才能更好地达到建设的目的。

(二)兰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具体途径和对策

1.充分发掘和运用科技资源的优势。地方政府与大学合作,强力拆除产学研结合的屏障。

长期以来,大学、地方政府与企业实际上是在相互封闭中发展的。建设创新型城市首先要打破这种屏障,在大学、科研机构、产业界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广泛深入紧密的合作关系。

为整合兰州科教资源,把兰州科教优势就地转化成发展优势,推倒横在产学研之间的屏障,兰州市政府应义不容辞主动担当地方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发动机。其主要途径包括:与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从而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关系;与大学共建科技园,如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对高校的投入不再区分行政边界,进行战略性合作;最大限度地支持大学生在兰州就业和创业,通过大型项目留住人才;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兰州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各项资助和协助,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等。

其次,把技术转移机制的建设作为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的重点突破口来抓。从宏观上讲,创新应包含知识创新(或者叫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部分。大学与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需要许多年的发展过程,目前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但不能退出技术创新,而应要求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核心技术和竞争前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技术转移”。况且,从国家创新体系来看,当然包括许多方面的工作,但核心是三件事:一是提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若干年内还要加强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二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有效的技术转移。尽管我国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都较弱,但我国创新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是技术转移。因此,把技术转移机制的建设作为发挥兰州科技资源优势的重点突破口来抓,是切中了问题的关键。

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应特别关注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的合作平台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政府主导型:即以政府为主导,根据规划和某些大型技术项目为载体,组织调动各方力量,进行技术创新。这种机制能够在短期内解决一些重大技术难题或关键性技术,对迅速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难以形成长久的内在合作创新和转移机制。②企业主导型:即以企业为主导,和各方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达成协议,进行创新。该机制责、权、利比较明确,运作效率更高,是一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创新形态,但对我国许多实力弱小的企业运行较难。③基地协作型:即指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基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和人才优势进行技术转移和合作的模式,它是一种长远的、长期投资的合作模式。据统计,95%的技术转移发生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直接合作研究开发过程中,只有5%的技术转移通过技术许可或创办新企业实现;更进一步,在这后一种5%的技术转移中,其中95%是技术许可(主要是专利许可),只有5%是创办新企业。也就是说,通过创办新企业实现技术转移只占0.25%。由此可见,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办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或其他形式的技术转移模式是多么重要。④此外,还有专利许可、技术市场等转移途径和机制。技术市场是沟通供需双方、实现技术转移和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技术、专利或进行合作已成为可能。因此,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兰州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和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实现技术市场的手段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加强服务功能建设。积极开展技术产权、科技评价、科技商务等方面服务功能的建设,促进技术转移的转化。尤其要加强科技成果在本地的转化,实现专利技术与本地企业的对接。

第三,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作用,使它们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不仅是知识和人才创新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拥有最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进行创造性研究。历史上,一些最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大多数是首先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发明,然后转移到企业变成技术创新的。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研力量大都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因此他们的研发活动的作用就更为显著。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的创新作用更为明显,世界上数以百计的科技工业园区中,几乎都以大学作为重要依托。我国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以及业绩突出的高科技企业,基本上都与大学和科研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学和科研机构作用的发挥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面:①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和技术咨询等多种服务。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其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的内容是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以及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除积极参与地方大型技术难题、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还通过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以多种类型的技术入股企业、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形成长期合作机制等多种形式参与技术创新和服务。②建设大学科技园,为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提供平台。兰州现有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其基本功能是将大学创新的高新技术在这里孵化为高新技术及其企业,因而是依托大学科研力量促进高技术产业化的创新平台。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它的主体一般是大学及其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可以有效解决知识创新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对接。大学科技园集科研、开发、孵化、科技中介、创投、技术贸易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一体,为科技人员自主或合作创业提供了便利,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地。③充分发挥独立研发机构的作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兰州还有一批不在高校和中科院系统的科研机构,即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它们着力于应用研究和新技术开发,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些科研机构在兰州市的创新体系中起着连接大学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它们一方面承担着各级政府安排的重大项目,因而有较强的技术攻关能力,为研发不断提供可以转化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了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实力,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到产品生产当中,形成技术竞争优势。尤其是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是在密切联系企业的基础上建设的,具有很强的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具有系统配套的工程开发能力,因此要大力开展面向市场的技术转化和成熟的产业化工作。④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科技基础资源是指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条件与环境的资源,主要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研究实验基地、分析测试中心等,它们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条件与平台。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科技资源为部门所有,封闭使用,条块分割,造成现有资源使用效率十分低下,重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到200%。为此,地方政府、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建立起平台化、联盟化(或会员化)、公司化、市场化、中介化的开放共享机制,整合现有资源,努力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开放联网共享平台。兰州市政府应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组建“兰州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研发、试验创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自主创新资源。

第四,加强高新区和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和孵化器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社会环境和载体。它的功能和作用是:吸引和积聚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创造和提供各种服务环境和条件,尤其是孵化、培育知识、技术创新成果及其最终实现产业化的创新、创业环境与条件,推动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自从1959年美国曼库索第一次提出企业孵化器的概念以来,这种为高新技术和创新成果及其产品诞生与成长提供温床和加速器的组织形式的建立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兰州高新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建立健全了孵化培育与综合配套服务体系。今后要更进一步在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专业和分工、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扩大规模,进一步强化高新区孵化器的孵化、抚育能力,突出难点、提高风险投资和融资能力以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兰州特色优势等方面下功夫,使兰州高新区成为加快科技资源优势和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温床和途径。

最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发挥兰州科技资源比较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及提高兰州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来抓。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建设以专利、商标、版权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构建全市知识产权监管、保护、服务平台和利益激励机制。以保护为重点,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保护创新、支持创造的良好环境。加大知识产权执法的力度,认真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和秩序;另一方面要细化和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的规定,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激励作用,积极扶植自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努力提高企事业单位自身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2.建设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就是:以产业为基础和引导,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型产业,通过政策优惠扶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产业园区集聚、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等多种途径,逐步培育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创新主体。

经过60年的发展,兰州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医药生物、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因此,以产业为主导,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培育和扶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完全可行的。

(1)建设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规模积聚,为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创造基础。产业集聚和园区化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根据科学地规划和布局,建设产业园区,实现产业的适度集聚,尤其是同行业产业的集聚,有利于产生集聚功能与效应,是推动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是有利于该区域基础设施与服务环境的改善,使园区建设者提供更好的集中配套服务,同时也降低建设成本、管理成本。二是促进产业要素的集中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之间形成内部协作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使整个产业向“既具有一定聚集度又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整个产业。同时也构筑一个共同交流、信息充分共享的优化空间,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运行成本。三是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着天然的优势,它们对基础性以及共性技术形成了规模需求,有利于技术供给方直接在集群所在区域设立研发中心,也建立公共创新技术中心。因此,兰州要根据目前“3+8”发展布局和模式,进一步理清思路,统筹规划,以产业积聚和形成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集群为主要目标,进一步调整布局,明确不同园区的目标功能和定位,协调园区间的矛盾,加强规划和引导,使园区建设真正有利于相同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从而引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形成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研发能力的核心区域,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专门化发展,形成产业链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要结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基地建设和各类产业发展,进一步细化专业园区,部署建设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专业产业园,引导包括高新区、经济区、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产业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以利加强服务、筑巢引凤和技术创新。

(2)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注重引进消化吸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改造提升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建材等为主的传统产业,依托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兰州装备制造业基地等建设,结合重点工业项目和技改项目实施,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加强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和重点企业进行改造,加快研发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逐步形成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同时根据行业发展,探索建立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3)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未来需求很强、附加值较高、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的产业,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兰州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抢占制高点,从各方面加强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集聚创新资源,着力培育具有兰州优势和特色的以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环保技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使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尤其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一些特色优势领域,加强科技投入与开发,使一些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打造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创新型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4)努力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始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技术创新首先和根本的是必须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建设,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培育企业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技术创新的落脚点。离开企业的主体地位去谈创新,无疑是从根本上失去了依据。要从政策优惠扶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等多种途径,引导和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①鼓励和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A.加大对企业创新投入的税收扶持力度。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企业应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所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经省有关部门认定属于新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经批准在企业建立的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主管税务机关审定后,其科技人员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据实扣除。B.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将有权部门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纳入兰州市政府采购目录,必须优先采购列入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目录中的产品等等。C.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经申报新建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上级部门立项建设时,按照申报渠道,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在地财政以配套方式分别给予一次性资助;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联办、独立注册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市科技局审核同意,可享受相应科研机构的优惠政策;企业申请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市科技局对符合条件的择优立项,给予一次性资助。D.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的产学研联合体,由所在地财政给予一次性科研补助等等。②要有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要充分认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劳动力成本等优势的逐渐丧失,不及早进行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高,就只有死路一条。同时也认识到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别人没有做过的、没有出现过的革新都是创新,企业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培养创新的能力和经验。③加强制度创新。制度比技术更重要,更具根本性,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使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重构为产权清晰、有效治理的企业,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一点也尤为重要。④不断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投入必要的R&D经费,这是从事创新的基础。要有好的思路。要把重点首先放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通过累积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⑤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把它作为有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的最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双方的共赢有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探索包括共建实验室和研发机构、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各种有效合作方式和途径,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⑥积极吸引和留住、使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大资本的观念,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和使用人才。大胆改革分配制度,采取新产品销售提成、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创新人才予以重奖。积极挖掘和使用现有人才,鼓励职工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创造。

(三)其他推进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措施

1.加大创新投入。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市财政设立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科技项目资金。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整合财政现有各项科技发展扶持资金和技术改造资金,改善资金的使用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职责明确,管理科学,配置合理,监督落实,绩效突出的专项资金运作机制。

(2)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加大力度引导兰州银行围绕传统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建立支持技术创新的授权授信制度,增加信贷品种,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高技术投入提供条件,允许企业以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作为反担保。

2.强化人才支撑。

(1)实施人才工程。在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以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培养选拔工程”;以培养引进科技水平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增强本领域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目标,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以加快建设技艺精湛,善于破解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发展壮大工程”。同时,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破除不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兰州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高地和创业天堂。

(2)培育技术骨干。加强投融资企业、上市公司、金融系统高级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加强城市建设和规划专业技术领域城市建设规划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强机械制造、车辆及配件、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产业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切实利用好国家和省、市级重点科研机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和兰州高新技术创新园等高新技术园区,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载体平台作用,加强各类企事业单位中领军人才培养。

3.营造创新氛围。

(1)创建学习型城市。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创新学习载体,健全学习机制,打造学习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学习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兰州这座城市的精神追求、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资源,实现以全民学习力提升城市创新力、以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2)推进教育创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科普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社会实践,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支持和鼓励高校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应,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作用,强化创新教育和岗位培训,形成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培育创新文化。加大对领导干部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方法等知识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能力。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宣传和展示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发明创造、职工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营造“勇于创新、激励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4)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制定完善与国家、省科技法律、法规和技术创新政策相配套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法规体系。提高自主创新的组织程度,完善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切实发挥其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领导作用。

执笔:张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