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资本战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模式

生态资本战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模式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资本战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模式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基于GDP的考核标准和发展思路,GDP的指标越高、经济越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就越大。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仍是以付出昂贵的环境成本为代价,如何保护环境、持续发展是成为“十二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生态资本战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模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基于GDP的考核标准和发展思路,GDP的指标越高、经济越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就越大。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的表现为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高消耗,高排放,初级产品比例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这样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一时是上去了,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仍是以付出昂贵的环境成本为代价,如何保护环境、持续发展是成为“十二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面对兰州经济发展现实,如何彻底摆脱资源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现状,坚定地走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发展之路,依靠生态资本发展战略模式为动力,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性突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有效的着力点,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模式转变

要素成本低是我国吸引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优势,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而易见,要素成本的上升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短缺,人均土地只有世界人均水平35.9%,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25%,石油、天然气的人均水平更低得多。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已达29.1亿吨标准煤;石油、铁矿石等资源进口量越来越大,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和资源型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没有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性,也没有包括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损害的社会成本、补偿成本,有些甚至造成的不可逆变化,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将产生极大影响。这不仅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而且使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极限。从整体上看,资源环境也同样越来越成为制约兰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正从两头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强有力的倒逼作用。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包括经济质量和优美生态环境质量。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反过来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当然也必须是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致力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生态经济发展范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有不少教训,最大的教训就是忽视了环境保护。特别是东部工业较集中的地区,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尤其在工业发展中,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速度、轻效益,重发展、轻环境,高耗费、高排放、低利用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不仅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给广大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且给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二)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国策要求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区分不同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结果呈现出“遍地开花”式的高度分散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布局。工业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聚集经济。规模的企业聚集能带来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降低和信息的共享,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益,从而也有利于提取较多的企业赢利,用于环境保护。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聚集,还有利于大大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如十几家企业在一地共用一个污水处理厂,就比分散的企业各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成本小得多。乡镇、中小企业过于分散布局的一大弊端,就是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使污染源成倍甚至是几十倍地增加,加剧了区域环境污染的蔓延,大大增加了环境保护的难度。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区域开发战略,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国策。我国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以前通常限于地理上的空间范围,如东部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等。而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使区域发展理念超越了简单的地理空间范围,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就必须落实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开发战略。只有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调整产业方向,引导企业合理区域集中和规模经营,才能避免走“遍地开花”办乡镇企业的老路,才能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才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逼迫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评价是:先天不足,并非优越;人为破坏,后天失调;退化污染,兼而有之;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巨大的生态赤字成为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据该研究报告的资料显示:我国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且大多集中在西部,而90.7%的生态脆弱带都在这一区域,中国西部地区大部分位于高山或浅山丘陵地带的内陆地区,正好全部处于生态脆弱带上。生态脆弱带的七种类型,即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接带、农牧交错带、水路交接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连接带,我国全部具备且特征突出。而这七种生态脆弱带正好是我国经济的重点发展区域。我国东部一些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达到极限,某些地区已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变化,西部地区也并非净土,据统计,在全国26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市、县)中,西部地区只有37个,只占到了14.17%,与西部地区所占的70%以上国土面积之比,形成巨大反差。加之受历史、地理、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与东部及发达地区相比,整体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经济起步晚、水平低、发展慢,且以农业为主,现代工业相对欠发达。这样的现实就使得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中,极易进入这样两个误区:一是拼资源,以资源的过渡和不合理的消耗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二是由于政绩导向驱动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在发展经济的具体项目选择上,环保的标准就会降低,极易陷入重发展、轻环境的羁绊。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高耗费、高排放、低利用的项目就会纷纷涌入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加剧了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带区域环境污染的蔓延,大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给西部地区的环境、生态资源造成破坏,给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造成巨大隐患。

二、生态资本战略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模式

“生态资本”是指人类花费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本。这种自然的和人为的生态资本存量,可以在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超值剩余价值或丰厚利润收益。运用“生态资本”的理念,把它作为整合各区域内有形和无形的优势资源的一个总枢纽,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全面地发展战略,就是“生态资本”战略。这个战略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国运用这一战略取得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全面发展的省市和地区也很多。

(一)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迅速变生态“原系统”无形化的存量资产为“有形化”资本,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要素的整体价值的不一致性

生态资本具有整体有用性、空间固定性、用途多样性、持续有用性、共享性等特征。整个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各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生存及发展的效用总和来体现它的整体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就越高,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就越重要,生态资本存量的增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各地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的存量资产已相当可观,但是这些生态的存量资产,仅仅处于生态的“原系统”状态,并没有成为“生态资本”,更没有成为整合其他优势资源的“生态资本”战略资源。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将生态的“原系统”,迅速变成生态“有形化”资本,产生不可估量的“附加值”。

江苏高淳模式就是变生态原系统为有形化资本的典型。高淳县在江苏省是一个欠发达县,但具有良好的原生态系统,2003年,高淳县在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殊荣后,投入资金11.6亿元,全面实施了124项重点生态工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使高淳县的生态“原系统”,迅速变成了生态“有形化”资本,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附加值”。据专家对“高淳县绿色工程生态效益”的经济计量评估,其生态价值已接近10亿元,这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也变成了生态有形化资本,吸引了一批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项目等新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就从发展战略的层面,解决了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的矛盾,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实现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我国许多地区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基地和传统产业较集中的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接续性差,关联度低,资源消耗型产业多,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实施“生态资本”战略,既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又可以有效地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提升和优化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有效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资本”战略的内在要求,就是要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我国许多省区早已把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但多年来受制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生态资本战略应当是新兴工业化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三)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扭转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生态造成的破坏,摆脱过去形成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困局

如何脱离我国在过去经济发展模式上形成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困局,扭转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生态造成的破坏,的确是一项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必须站在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树立生态立国战略,走生态资本的发展模式。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其内在要求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以清洁能源代替高污染的能源,加强技术更新,减少排放,降低污染,进行“清洁生产”。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理念,它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通过良好的企业管理、合理的工艺改进实现这一目标。“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形成“微观—中观—宏观”连续配套、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微观的层面上,运用法规和政策的引导,规范和调整企业行为,使企业形成系统内部的小循环,刷新企业的目标系统、研发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和自处理系统。从中观的层面上,加强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接续,特别是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利用企业“出城入园”的机遇,鼓励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副产品的交换、污染防治、合作培训、共同参与以及技术创新,使园区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形成企业之间的“闭锁式循环”。从宏观发展层面上,通过在全社会推广循环经济的政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整个社会层面生产与消费、企业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大循环。对于我国一些城市来说,首先改变城乡垃圾简单填埋的处理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环保化的层层处理,有机回收,形成回流产业,在回流产业中,垃圾没有废物。其次树立环保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的观念。第三,以“水”定发展、生态放首位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70%以上的西部地区十年九旱是常态,人均占有的水资源是1153立方米,只有全国的1/2,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的1/3,西部地区更是只占世界水资源的1/8,比国际标准水资源1700立方米的最低警戒线还要少1/3。解决好水的问题是我国能否发展好循环经济的关键。

(四)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整合旅游资源,大幅度地拉动内需,使旅游经济成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辐射源”

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整合旅游资源,大幅度地提高旅游业,有效拉动内需,使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成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辐射源”。兰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森林公园遍布,且都是非常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更是随处可见,但旅游业并没有成为兰州的支柱产业。应用“生态资本”战略,就能整合各地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打造“生态绿洲”,在推进生态生产、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等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依托,把精致农业与文化、休闲结合在一起来做,着力打造兰州“生态绿洲”品牌,使这一品牌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又一消费热点;以生态建设为先导,实施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增强旅游产业实力,成就“旅游旺市”的目标。到那时,旅游业必然成为兰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成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主导产业,对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作用将十分明显。

(五)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实现“城市要素”集聚战略,不仅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模式,更为中国城市经济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开拓出新思路和新天地

我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市发展过程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些城市,要么是以资源扩张发展起来的,要么是以产业扩张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留下了未及时解决的问题,给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我国城市的发展还有一个通病就是简单的外缘式扩张代替城市要素有机构成的内生性扩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经济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等等。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就是要实现“城市要素”集聚效应,打破地域局限,建设“绿色都市”和“紧凑城市”,实现多中心的、组团式城市群落。“紧凑城市”是一种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它是相对于“摊大饼”式的城市无序发展的形态而言的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政策中的核心要素。

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建设“森林城市”。在城市地域范围内,以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居民健康为目的,以木本植物为主,包含草本植物及其所居环境共同构成的生物群落,使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融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同时,实施这一战略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新要求,据一项调查表明,某城市居民对环境的关注度达97.6%,满意度只有五级评分制的2.71。说明人们对优美环境、优良生态的需求与现实环境质量存在巨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题中应有之意。

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实现“城市要素”集聚战略,城市内生性有机扩张战略。“城市要素”集聚就是把“城市分散化的集中”,使城市成为组团式的紧凑,也就是发展相互之间既用生态化城市森林相隔,又通过完善的公共有轨交通系统快速相连的、易通达的城市中心群。这种“紧凑城市”又叫“绿色都市”,它是一种为了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城市简单的外缘型扩张,推动城市改造;减少交通流量进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保护大气质量;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群落,各中心的核心区内高密度、高强度的进行发展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不仅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模式,更为我国城市今后的发展和建设开拓出新思路和新天地。

参考书目:

1.[美]Dennis·L·Meadows.The Limits to Growth[M].

2.李海峰,李江华.日本在生态城市建设上的实践[J].自然资源学报,2003(2).

3.黄正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2).

4.李宁宁,朱德明.江苏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与近中期对策(江苏省软科学课题研究报告[R].

5.严立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2).

6.王寿兵,吴峰,刘晶茹.产业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李周.生态产业初探[M].中国农业经济出版社,1998(7).

7.沈满洪,杨天.生态补偿机制的三大理论基石中国环境报.2004-03-02.

执笔:牛铮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