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文化的理性基础

企业文化的理性基础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二 企业文化的理性基础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由于理性主义在西方曾经被推向极端,定量分析成为主要的管理技术滥用于管理活动之中。泰罗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由专门计划部门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和定额,拟订计划并发布指示和命令,并进行有效的控制。

任务二 企业文化的理性基础

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由于理性主义在西方曾经被推向极端,定量分析成为主要的管理技术滥用于管理活动之中。定量分析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管理学界管理技术“触角”延伸到企业文化的研究。

操作指南

一、西方“天人相分”和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贯穿其中,现代管理产生于西方,从泰罗以来一直以理性为主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天与人之间是相分离的、对立的。这在逻辑上与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相对应。

(一)希腊的思想倾向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力特认为: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在主宰世界,并存在于社会之外,指出了人类的智慧就在于认识这个规律。同时他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

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模仿论和回忆论。他认为只有超越现象界和感官的局限才能认识理念或事物的本质。这在认识论上划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

古希腊人对自然万物始终抱着审视和分析的态度,西方近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而发展的,这与古希腊天人相分的理性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基督教的思想倾向

基督教在文化传统上,在科学的形成阶段尽管受到教会制度阻挠,但是对科学作出过间接的贡献。

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都是数”,强调数字的神秘,如1代表世界之本原,数学与神学结合,推理与信仰的结合,在基督教中便产生了。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居于神界,人居住的地方则是相对于神界的俗界。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除物理学、数学和哲学之外还有神学,必须用上帝的思想来指导。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基督教中的新加尔文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笛卡尔的理性精神,从“我思故我在”哲学命题开始,推导出“上帝的存在”的结论,他把人与上帝对立起来。

培根认为:人类能够支配自然和征服自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

他们的天人相分思想是非常清晰的。

现代管理学的产生有一独特的理性基础,并在20世纪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

企业文化产生的基础是西方独特的思想方法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主义思想方法。

(三)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上溯到先秦,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张载。“天人合一”承认和肯定人与自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近似性、统一性,反对将天与人类自然界对立或者割裂开来,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天人合一”强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一致,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自然界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可超越的异己的本体。

二、企业文化的客观基础

企业文化的研究有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有客观基础,实践管理是同天人相分的思想分不开的。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古罗马帝国的统治;另一个是天主教会的管理。工业革命以后,1773年英国约翰·怀亚特发明的纺织机,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对管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他本人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科学管理有八点内容:

1.科学管理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泰罗认为为了挖掘人的最大潜力,必须做到人尽其才,或者说,对某一项工作必须找到最适宜干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最大程度地挖掘最适宜干这个工作的人的最大潜力——这就有可能达到最高效率。因此,对任何一项工作必须要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即适合于其作业而又愿意努力干活的人。

3.制定并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科学的操作方法,包括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以及标准化的作业环境,即所谓的“标准化原理”。泰罗认为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巨大的。挖掘潜力的方法应该是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归纳整理并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其中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标准化。用这一方法对工人的工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等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等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这就得到了提高生产率的根本保证。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励工人。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泰罗宣称:“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任何一个工人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工长、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

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所谓的经验工作法是指每个工人用什么方法操作,使用什么工具,都根据他自己(或师傅等人)的经验来决定。泰罗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由专门计划部门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和定额,拟订计划并发布指示和命令,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现场工人,则从事执行的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标准工具从事实际作业,不得自行改变计划。

7.实行职能工长制。泰罗认为职能工长制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管理者责任明确,因而可以提高效率;其二,由于计划部门的作用,车间现场的职能工长只需进行指挥监督。因此非熟练技术工人也可以从事较复杂的工作,从而可以降低整个企业的生产费用。这一思想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但却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参考。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的原则。高级管理人员应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下级管理人员去做,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权和监督权。

1916年,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原理》一书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管理过程理论:

1.企业经营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

经营是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于一个目标。经营包含六种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动(交换活动),财务活动(资金的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务与人身的安全),会计活动(计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在以上六种活动中,前五种活动都不负责制定企业的总经营计划,不负责建立社会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行动。这些重要职能属于管理的范畴。管理活动处于以上活动的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地,其他五项活动也需要管理。而且,管理职能是具有一般性的,是适用于工商企业、政府甚至家庭中所有涉及人的管理的一种共同的活动。

2.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1)劳动分工原则。实行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2)权力与责任原则。在一个企业中一个人的权力与其承担的责任应当相符。

(3)纪律原则。纪律是企业领导人同下属人员之间在服从、勤勉、积极、举止和尊敬方面所达成的一种协议。

(4)统一指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是指一个下属都应接受而且只应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这是一项既普遍又非常必要的管理原则。

(5)统一领导原则。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仅应有一个领导人和一套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在一个企业中,个人或个人利益不能置于企业利益之上。做到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集体利益。

(7)合理报酬原则。报酬制度要公平、合理,但要和良好的管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8)适当集权与分权原则。法约尔认为,在管理上应保持适当的集权与分权,即掌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尺度。

(9)等级制度与跳板原则。法约尔认为,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在组织中建立等级制度原则。等级制度就是从最高权力机构层层延伸直至最基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列。为了既能维护统一指挥原则,又能避免这种信息的延误和失真问题,法约尔提出了一种“跳板”原则,该原则可以使两个部门的沟通更便利。即在需要沟通的两个部门之间建立一个“法约尔桥”,以这个桥做跳板,就可以建立沟通的渠道。

(10)秩序原则。法约尔指出秩序是指“凡事各有其位”。

(11)公平原则。“公平”原则就是“善意”加“公道”。公道是执行已订立的协定。“公平”就是“公道”原则加上善意对待职工。

(12)保持人员稳定原则。对于企业来说关键是要掌握好人员流动的适合尺度,保持企业中人员工作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13)首创精神原则。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智,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发明就是人们的首创精神,它是刺激人们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之一。

(14)人员团结原则。一个企业全体成员的和谐与团结是这个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领导者有责任尽一切可能保持和巩固企业内部人员的团结。

3.管理的具体职能。管理的五大要素或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一思想已成为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

4.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韦伯认为存在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1)超凡权力。基于对发命令的人超凡的神圣(如耶稣基督)或非凡的个性特征——如英雄主义或模范品质——的崇拜,并表现为一种先知-信徒关系。

(2)传统权力。传统权力要求服从命令,其依据是对古老传统的不可侵犯性和按传统执行权力的人的正统性的信念,主要表现为一种君主-臣民关系。权力的所有者可以通过让人得到恩惠或失去宠幸以及对臣民进行保护而实施管理。臣民对权力拥有者保持服从和尊敬。

(3)法定权力。这是一种对法律确定的职位或地位的权力的服从。法定权力要求服从命令,是因为人们都知道发命令的人是按法律原则和条款办事的。这一类型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力实现管理。

在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最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挑选的,其管理单纯是为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超凡权力则过于带感情色彩,并非是理性的,依据的不是规章制度而是神秘的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理想的行政组织”的基础,只有第三种权力才能作为这种行政组织的基础。

(二)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梅奥等人创建的人群关系学说是早期的行为科学。60年代后为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词。这一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1.个体行为:

(1)激励内容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阿德福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激励过程理论:佛鲁姆的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

(3)行为改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有关企业中人性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阿几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2.团体行为:包括团体动力、信息、交流、团体及成员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3.组织行为: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理论变革和发展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又包括三大类:俄亥俄四分图、管理方格图以及领导权变理论。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传统理论有一种相互补充和融合的趋势,以系统论和权变论为代表。

巴纳德在1938年的《管理者的功能》中提出系统论的观点,他在书中阐述道: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一个合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包括物质的、生命的、人员与社会因素在内的复杂系统,这些因素间具有特定的系统关系,互相协作实现共同目标。被称为一般系统论之父的伯塔兰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他向人们指出我们这个“无序的世界”是由“有序的系统”所构成的;又提出了用开环与闭环的观点来研究社会组织,但是系统思维的观点并未见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权变理论与方法在这方面作出了补充。

(四)知识经济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管理理论出现了大幅转型的趋势,许多传统的管理理论已不适应,实际上在60年代管理的主导思想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的基本特征:反思以往建立起来并指导企业发展的许多管理原则;重新建立新的管理体系;重新定义企业的责任及管理功能。21世纪生产活动是以人们的生活目标、个人爱好为主,以挣钱养家为辅。主要体现:(1)消费者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2)企业经济活动的所有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文化进行。(3)逐步从单纯重视物质产品转向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并重。(4)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文化学方面的研究。

管理学家文化态度在文化差异上大致有三种态度:一是普遍性(universality);二是文化簇(culture cluster);三是经济簇(economic cluster)。这三者对现代管理特别是跨文化管理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实例】

“康巴丝”为何走向衰落

“康巴丝”石英钟在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石英钟行业最著名的品牌。1981年由山东济南钟表厂研制,以走时准确、方便、美观等优点冲破了我国机械表的大一统天下;1985年被山东省评为省优出口商品;1986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为元旦、春节零点标准报时钟;1989年产量达到200万只,居同行业首位;从1985年起连续10年被评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连续辉煌几年之后,“康巴丝”的衰落似乎来得很突然。1991年年产量还在203万只,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利税935万元;1992年急转直下,年产量只有90万只,利税更是下跌了60%以上;1993年年产量又降到26万只,亏损额达2000万元。从此企业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产量连续下降,经济效益连年滑坡,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曾红极一时的名牌产品从鼎盛迅速走向衰落,给人留下许多疑惑和遗憾。

【即问即答】

企业文化诞生的源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