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建设“生态环境”项目,既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较好地调整了风景区与群众的关系,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还为生态旅游开辟了新的游览区。二是旅游可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它不仅排放废物影响人的健康,而且产生的“旅游公害”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难以弥补的。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正面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旅游业的意义和作用。旅游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它的生存和发展要以环境为物质基础;同时,旅游业又是在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的产业,通过对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而实现的旅游良性循环与发展,可以为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对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就有力地促进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萨维尼亚克所说:“旅游业可以在许多方面帮助保护环境,特别是它可以通过提供经济刺激的手段来保护那些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财政收入的资源,如珍奇动物种群、独特的自然景区和文物。”所以,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二者关系处理得好,旅游发展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

一是旅游可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如黄山风景名胜区通过能源结构改造、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净菜上山等一系列环保工程,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通过建设“生态环境”项目,既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较好地调整了风景区与群众的关系,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还为生态旅游开辟了新的游览区。

二是旅游可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旅游发展会改变当地居民的观念,增强他们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当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实际利益时,这种作用就更明显。他们会放弃伐木、打猎等传统的生存方式,而通过参与旅游获取经济效益。政府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如肯尼亚安波沙提国家公园,每年的旅游创汇达800万美元,而养牛业收入只有45万美元;发展旅游业,每年每公顷土地纯收入40美元,而发展农业只有0.8美元。当地政府意识到发展旅游可以赚取外汇,于是就颁布“禁猎令”,建立多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发展自然旅游或生态旅游。结果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使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是旅游可促进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首先,为发展旅游,各级政府加强了对历史旅游区(点)治理污染和修复破坏的力度,整治或重建了许多重要文物景点,为改善我国许多历史旅游区(点)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文物古迹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调查和外国旅游者的反映,国外旅游者对我国社会风俗民情的兴趣高于对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兴趣。但我国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变迁、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极富特色、吸引游人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正在衰退、消失和变化。而旅游可以提供一条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为吸引旅游者,除自然景观外,还需提供保护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是保持着原始古朴民风的原汁原味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戏曲舞蹈、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资源,可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随着旅游的发展,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又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重又得到发展,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重又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重又得到维护和管理,等等。

四是旅游能发挥环境教育功能。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绝好机会。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者可以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生态知识乃至环境知识,可引发旅游者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进一步思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国家自然公园,其经营的目的就是以社会公益为主,强化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目前遍及全球的生态旅游是最能发挥环境教育功能的旅游形式,对提高全民环境素养、解决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2.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旅游业一直被“无烟工业”的光环所笼罩。而实际上,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每年都将耗费巨额汽车和航空燃料,导致产生数亿亿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数亿吨污水、数百万吨氮氧化物的产生。此外,由于某些游人的生态意识薄弱,加剧了旅游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破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由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沿海的大部分地区已失去了原来的大海、阳光、沙滩、绿树和村落构成的自然景观,这些地区很多已被拥挤的建筑、人群造成的城市化所取代,液体和固体的废弃物等污染着这些海滨旅游景点,同时对野生生物造成破坏。旅游业使地中海地区的500多种生物受到灭绝的威胁,包括海龟和海豹等很多海洋生物遭到灭顶之灾。在喜马拉雅山,旅游增长导致了森林砍伐、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影响观瞻,还污染环境。在突尼斯这个本来已是滴水如金的国度,旅游业对水的需求导致地下水资源几乎枯竭。在非洲、亚洲的一些海滨国家,珍贵的自然景观珊瑚礁也遭到了破坏。

在我国,前些年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而缺乏规划和管理,加之国民生态意识较薄弱,生态道德尚未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巨大。如在许多著名旅游地,游人随处乱扔垃圾的现象到处可见,原本优美的湖泊河流被游人扔下的各种固体垃圾和机动船往来留下的油污所污染,甚至有的地方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此外,旅游业带来的对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破坏、人文景观的破坏和造成的森林火灾等也十分严重。

在夏威夷,由于旅游开发及大批旅游者进入的影响,当地特有的动植物已有相当一部分绝迹了。在雅典,由于发展旅游业而扩大的交通流量导致出现了酸雾,它侵蚀了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以及其他无法替代的古建筑和雕塑。随着旅游业的推进,世界很多精美如画的风景和优美的环境遭到破坏,而且问题还变得越来越严重。

种种事实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旅游业并非是人们原来认为的无污染工业。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它也产生各种废物。它不仅排放废物影响人的健康,而且产生的“旅游公害”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难以弥补的。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及其一系列旅游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冲击,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内外研究显示,旅游活动对旅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冲击最容易反映在土壤与植被的改变上,因而较容易引起经营者与开发商的重视。因此,以往的研究重点都集中在土壤与植被的范畴上。然而,旅游的实践告诉我们,旅游的冲击通常很少单独发生,某项冲击的产生通常也暗示着其他类型冲击的存在,即冲击存在着关联性,而这恰恰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一般而言可将这些冲击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建议从以下直接的冲击进行整体性考察:暴露的地质表面、矿物及化石、土壤;植物;野生动物;水资源;空气品质;环境卫生;景观美学;文化环境。

(1)旅游活动对地表和土壤的冲击 随着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环境生态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导致地球上能完整地保持原始状态的生态地区正在逐渐消失。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其中旅游开发、海岛观光、登山健行、洞穴活动等对地表和土壤影响较大。

旅游开发的影响:旅游开发建设对土地造成占用和浪费,并对景观和生态造成污染和破坏。如高尔夫球场的建设除占用土地外,还会造成环境问题。高尔夫球场多建在丘陵和山区草木茂盛的林地,并多为水源涵养地。建造时,要挖池垒山,增加地面坡度;砍伐大量树木,修建房屋、道路;敷设草坪、沙地、水泥地等人工地面。结果造成自然景观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物群落的层次和数量大量减少,简单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取代了复杂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了维持高尔夫球场的美观整洁,要使用大量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这些农药随雨水流入河湖或渗入地下,使当地和下游居民的饮用水受到污染。同时,为了养护球场草坪,每天需要耗费大量水资源。而由于球场草坪需要修剪得很短,几乎没有生态效应。故最近几年,高尔夫球场的建造遭到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民众、环保团体的强烈反对。

海岛观光的影响:岛屿为了发展旅游,需建筑机场、车站、码头、宾馆等大量设施,占用大片土地。在岛屿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因进行人工造地,许多海岸林被夷为平地,珊瑚礁被炸毁填平。这不仅改变了地表结构,也使大量动物无家可归,加上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等,使岛屿海岸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许多靠近海岸的红树林或海滨植物被大量铲平用于建旅游宾馆和海滨步行道,影响海沙的自然移动,导致海岸被严重侵蚀。

登山健行的影响:在众多的旅游活动中,对地表造成影响最严重的是登山健行。许多山地为接待游人而进行大规模开发,修建厕所、小卖部、宾馆、度假中心等。地表上的植被被铲除或移往他处,导致土坡因丧失保护功能而易受冲蚀。登山活动还会造成土壤的夹带移动,过多游人活动会造成对山地地表土层经常性的摩擦触碰,导致许多干燥的土坡颗粒因粉末化而易被风吹走或被雨水夹带向低处流失。许多登山旅游者自作聪明另辟捷径的做法也会增加土坡的裸露机会,加速土壤的剥蚀作用。过多的游人踩踏行为也对土坡造成常见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坡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影响(如露营、野炊、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坡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坡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土壤压密主要就是由于践踏所致,常发生于步行道、野餐区、露营区等地。比人的作用力更大的则属交通工具。一项针对美国137处森林野营区进行的调查发现,有70%的土壤呈现压实状态。由于人的肉眼无法察觉土坡压实前后的变化,导致人们忽略了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而土壤受到压实后,可能带来减少雨水渗漏、增加径流量;使土坡孔隙变小,物理化学性质改变;造成进入植物根部的水和空气减少,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减少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因而使物质的分解与循环受阻;改变土壤层生物组成,尤其是微生物组成;影响土坡内部自然进行的各种反应;使土壤变硬,容易粒状化,加上风及水等自然力的催化作用,加速土壤侵蚀作用。

洞穴活动的影响:洞穴属于半封闭的空间,其环境容量一般较小。如果过多游人进入,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和水分,以及散发出的体热等都会造成半封闭空间的环境变化,不仅因空气流通不畅而使人气闷乃至窒息,而且还会影响洞穴环境的原有化学平衡,造成钟乳石表面的伤害。

(2)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 地表植被就像人体的皮肤一样,保卫着地球生态的健康,直接影响地球的水文变化和地球的气候。虽然较之其他人类活动,旅游活动对植被或森林的伤害较轻,或可能并非故意,但发生地点却往往是风景优美的地方。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等。间接影响则包括外来植物物种引入、营养盐、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大面积移除:这是人类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坡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更换植被最严重的要属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为塑造出适宜挥杆的坡地环境,常常改变了整座山头的模样,原生植被几乎全部挖除,重新植上外来草种。这种情形在东南亚许多地区非常严重,许多大型财团在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买下大片的山坡地,设立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大量的原始林因而蒙受浩劫。

践踏与碾压:虽然游人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一般不会有蓄意破坏植物的行为,但对植物的践踏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通常如土壤压实、土壤结构破坏、地表水流失、土壤侵蚀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

采集: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人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早期一些外国国家公园的解说员会热心地告诉游人哪些植物具有疗效,结果解说活动一结束,常见这些神奇的植物已经不翼而飞,所以现在他们已不再大肆宣传植物的用途与疗效,以免成为破坏植物的帮凶。游人购买稀有植物的行为,会诱发当地居民或商人进入生态保护区盗取天然稀有植物,如我国台湾省阿里山的一叶兰等就曾遭受盗劫。我国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曾因游人及附近居民缺乏基本的生态环境意识、旅游部门管理不力、登山游人不断增加而导致大量奇花异草被采摘,珍稀植物面临灭绝。

(3)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人到旅游区后,不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者是游人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游人对各种山珍海味和各类野生动物制品的偏爱,更使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如游人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造成干扰,尤其是对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正常的生活及繁殖造成影响。游人使用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等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也会对动物产生巨大影响,如游人经常来往及车辆噪声大的道路旁的动物种数就比远离道路旁的要少得多。

野生动物消费导致捕杀野生动物。如加勒比海的生龙虾和大海螺族群因游人食用而大量减少,人们喜欢购买野生动物的相关制品如动物毛皮、象牙等导致动物走私成为国际三大非法贸易之一。

游人的不文明行为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在动物园、野生动物园,游人随手丢掉的胶卷盒、空瓶子等废弃物成为麋鹿等动物的觅食对象,从而使动物患消化不良、肠胃炎、肠梗阻等急慢性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在我国动物园,因动物吞食带有塑料制品的食物而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

潜水活动破坏珊瑚礁导致鱼类及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受影响。珊瑚形态有鹿角状、枝状、板状等,颜色有白、红、绿等,富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区域往往是鱼类的理想生活环境,生长着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的生物,因而珊瑚礁海岸会成为价值很高的潜水旅游胜地,常令潜水者流连忘返,但也因此而使珊瑚礁遭受破坏。

(4)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随着度假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各式各样的水上运动,如水上摩托艇、划船、游泳、垂钓、跳水、潜水、驾驶帆船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度假生活内容,同时也给水体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水上摩托艇活动不仅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剥蚀作用,井且所产生的涡流还会影响海域生态如珊瑚礁内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漏出的油污还会污染水体,甚至会散布化学物质威胁水体生物健康。

船舶油污、污水、垃圾污染也是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船舶上的厕所、医务室等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中;机舱水、废燃油、机油也被倒入或渗流江中。还有因船舶事故造成的石油、农药、化肥及其他有毒化学药品的污染。在海滨(湖滨)旅游度假地,海滨(湖滨)的度假游人每日所排出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如果直接向水体中排放,会导致水中绿藻增多、污染加重。

(5)旅游活动对空气品质的影响 当旅游因素介入到天然环境保护区时,会影响这些地区的空气品质。如伴随着游人进入森林公园,供游人乘坐的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的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森林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再加上一些山地寺庙内常年的焚烧香纸等,常使旅游区内烟雾缭绕、灰尘满天,导致空气污浊不堪。一些山区或谷地旅游区因空气污染物扩散受阻,污染尤为严重。此外,一些旅游区自行发电所燃烧的柴油也可能带来一定的空气污染;而部分地区使用含硫燃料或燃烧生煤来取暖、烧水、做饭,更可能导致局部性严重空气污染。

在旅游活动中,汽车对空气品质的污染最为严重。车辆所引起的空气污染以光化学烟雾最具伤害性,光化学烟雾主要是在光线的诱发下,从汽油中逸散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氮氧化物(氮和氧在高温中形成)起反应,产生光化学物质。光化学烟雾严重时会影响视线,降低能见度,造成游人困顿;它所含的某些物质会刺激眼睛,造成流泪等不舒服的感觉。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还含有有毒性物质,威胁地球生态的健康。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废气排放可导致酸雨,使地球增温,某些物质还可诱发臭氧层空洞,这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此外,国际旅游因民用航空的普及,飞机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也是巨大的,机场建成后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常令附近居民感到头痛。

(6)旅游厕所问题 在旅游业“六要素”中,旅游厕所始终贯穿其中,旅游厕所的建设档次、分布格局、方便程度和卫生水平是直接影响旅游全过程感受和旅游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过去许多年中,我国就曾因旅游厕所少、标志不明显、普通厕所脏乱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文明形象和我国旅游业的声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高科技的环保厕所,东南亚甚至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建起了豪华的街头星级厕所。

(7)旅游活动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美学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游人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和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而造成的旅游“开发污染”。

首先是游人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如在古树、碑刻、石头等上面刻字画画的不良习惯会破坏景观,降低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而且会影响一些植物的生长。

其次是建筑污染与破坏性建设。在我国旅游开发中,风景旅游区破坏性建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风景名胜区人口迅速增长,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日趋活跃(其中包括修建房屋和各种公共设施,办厂开店,发展乡镇工业和商业服务业,景区内繁华的街区涌现),原有的村庄、居民点迅速扩大,新的旅游集镇不断形成,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严重,风景名胜区自然风貌黯然失色。一些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的佛教名山,亦是山上山下摊店林立,一派商业景象。而一些风景区只注重眼前利益,急功近利,把风景区当作发展旅游经济的“摇钱树”、“聚宝盆”,大兴土木,乱搭乱建,使景区成为大型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景观亦受到严重损害。如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本是一个原始状态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湖泊。近些年来,由于在湖边大建所谓的“摩梭之家”、“摩梭山庄”以招徕游人,把泸沽湖周边的树木差不多全砍完了。如今的泸沽湖,除了湖水依旧清澈外,笼罩在湖周围的神秘面纱没有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淡化了,古朴的民风不见了,到处可见的是商品经济的负面效应。世界文化遗产地古城丽江和古镇周庄,亦因为大量充斥商业店铺而使当地的文化传统与文化氛围严重削弱。此外,人造景观同样大煞风景。一些风景区凭借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采用古代和现代的表现手法在景区修建一些雕塑或建筑,但制作粗糙,文化品位不高,与自然景观极不协调。有的在景区克隆仿古建筑,或新开景点,修建亭台楼榭,建筑密度过大,建筑物体形、体量、色调与风景不协调,结果改变了特定的风景氛围。如安徽黄山上的许多现代建筑,与优美的自然风光明显不协调,破坏整体景观。

(8)旅游活动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一是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最明显的是会增加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费用和工作量,甚至会对文物古迹造成无法挽救的破坏。如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文物古建筑内的壁画等,因游人过多,使区域内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过高,尤其是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和身体带动起来的有机物、粉尘等污染物,会腐蚀石刻、壁画等文物。位于我国成都市区永陵路的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皇帝王建的永陵地宫石刻,自1979年地宫开放接待游人后,仅十多年时间,地宫内棺床四周浮雕的唯一完整反映我国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蜀宫二十四乐伎”等珍贵石刻,就因四季干湿变化造成的吸水膨胀、释水收缩物理变化和游人带入的各种藻类微生物在潮湿的地宫内大量繁殖,以及粉尘的污染,造成石刻严重风化剥蚀。而众多游人的踩踏与触摸也会造成文物损毁,我国北京故宫的宫殿汉白玉栏杆和地面青砖也因大量游人的抚摸与踩踏而不断受到严重磨损。

二是旅游活动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愈来愈多的游人喜欢拜访原始部落或者到文明古国访问,使这些地区的传统文化因旅游活动而受到冲击,许多民众的价值观因此改变,各地原本独特的文化逐渐消失,久而久之旅游发展很容易使全球许多地方出现文化趋同现象,使文化环境类型的旅游逐渐萎缩。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开展逐渐被商品化、世俗化。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活动的内容亦往往被压缩甚至在传统艺术中加入众多非传统的成分。民间文艺舞台化、手工艺品市场化,虽然活动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三是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与社会道德等造成影响。旅游活动是外来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双方互动的一种文化渗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宗教观和政治观等经过无形的传播和渗透,会发生撞击,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以旅游者对目的地社会的影响为大。有人在研究了旅游给第三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之后认为:“发达世界是在通过旅游将其生活方式输出到第三世界国家。”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旅游也会导致旅游地社会犯罪增多。有些人通过对来访旅游者行为的观察,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消极变化。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向往别人的生活方式,先是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从而使赌博、卖淫、投机诈骗、贪污受贿、走私贩私等犯罪和不良社会现象增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此外,旅游还对旅游地的传统道德观念带来冲击,如性自由观念导致旅游目的地婚姻破裂的增多和离婚率的上升、一些原始部落传统的家族结构变得摇摇欲坠。在四川岷江上游羌族地区,随着旅游的发展,原本“十里不同羌”的羌族,由于盲目仿效,使不同地区的羌寨在服装服饰上日益趋同。诸如桃坪羌寨这样的旅游热点村寨,传统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原本淳朴的民风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度严重衰退。在云南与四川交界的“女儿国”泸沽湖畔云南一侧,随着大批游人的进入,当地一些纳西族居民的价值观念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原本淳朴的民风日益消失,传统上以情爱为基础的母系社会走婚习俗甚至曾被一些人利用来作为色情活动以挣取钱财。

旅游也导致崇洋思想在一些人群中泛滥。由于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旧时代洋人特权、高傲、种族优越的遗毒在发展中国家仍未完全灭绝。加之受旅游者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人将西方旅游者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财富、力量的象征,从而过高地评价西方社会,贬低自己的国家社会,认为自己国家的一切都不如外国。

旅游活动还诱发主客矛盾。从世界范围看,旅游接待地多是经济较落后的偏远地区,而客源地多是经济发达的文明地区。这样,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伴随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日益频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对当地居民来说,这种不适和矛盾会更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