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本科生科研能力探究

本科生科研能力探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本科生科研能力探究(一)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所谓科研能力,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结合。另外,在美国还成立了民间组织“本科生科研理事会”,现在其成员已超过3 500名,来自全美870多所大学和学院。

一、本科生科研能力探究

(一)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

所谓科研能力,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结合。它主要包括: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等。相比普通课堂上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更讲究的是对书本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以及自己主动创新的能力。通过科研能力的锻炼,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

对本科生而言,由于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多,具有的科研能力相当有限,因此想要在某个领域有学术创新的难度非常之大。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更为实际的想法是培养和锻炼自身的科研素质。

1.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一件事,你一旦有了兴趣,才可能真正地把它做好。如果缺乏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撑你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为这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结果很容易留于形式主义,泛泛而谈,完成任务了事。这也就失去科研的意义所在。

2.主动性和投入程度

有了兴趣和热情,学生的主动性和投入的程度对最终结果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老师教学、科研双肩挑,给予学生的指导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学生更为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考虑问题并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的方式来解答问题。

3.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科研的发端。没有对现象敏锐的洞察力,就很难继续展开研究工作。正如巴甫洛夫所说:“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不能飞腾起来。”因此我们平时要注重锻炼自己观察细致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把握现象、展开研究。同时,无论在观察还是研究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思维活动。同样一个现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思考问题方式不同。就学生而言,培养严谨又带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于科研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4.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任何科研的过程都并非一帆风顺。要想获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同时,科研的过程又是寂寞和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有强大的信念支撑你渡过难关。尽管过程艰辛,但只要你真正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5.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进行科研的保障和基础。只有了解了他人对问题的看法,才能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这恰恰是本科生所最缺乏的。因此,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学习,养成对知识的敏感度,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从而逐渐弥补这方面的欠缺。

(二)国际一流大学开展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实践

毋庸置疑,在学生科研方面,国外许多大学都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之所以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一流的大师和科学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对于创新教育的重视以及在培养学生科研体制上的完善和成熟。了解并分享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本科生科研或许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

1.培养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在欧美,许多学校往往通过多种途径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担任研究助手;也可以自己设计进行课题研究。比如,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他们很早就推行了本科生研究工作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旨在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工作机会,使学生可以从事众多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课题研究。同时,在美国许多大学的网站上都有很多研究项目的申请,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aas Scholars Program”、哈佛大学的“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在学校设施方面,美国许多大学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实验室全部向学生开放,同时还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以激发学生参加科研的兴趣。教师把指导本科生科研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师看来,本科生参与科研能使本科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较早地学到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可能从事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在院系和研究机构层面,认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有助于吸引研究生生源,为学科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同时,在教师晋升评估时,有些院系也把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当作重要的参考指标,甚至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还可以获得全校最杰出的教学成就奖。

2.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出于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在美国很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本科生科研并提供服务。比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本科生科研办公室”,专门负责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为本科生提供丰富、大量的科研机会和项目申请的信息、组织项目申报、审核以及验收工作;承担本科生科研的教育职能,组织各种关于研究方法的讲座、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等;维护本科生科研网站,在网上发布各种信息,使之成为本科生科研的中心。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本科生可以参加两类科研活动:一是作为学徒参加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其中担任研究助理,如“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等。二是自己根据个人兴趣、不同专业提出项目方案向学校提出资金申请,如“Summ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和“Miller Scholars Program”等。

另外,在美国还成立了民间组织“本科生科研理事会”,现在其成员已超过3 500名,来自全美870多所大学和学院。该理事会的首要目的的是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其次则是促进全社会对本科生科研的认识,增加对本科生科研的投入。

3.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

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了《大学研究与教育的重点》一文,支持对本科生科研的制度化。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表了《处于变化世界中的NSF:NSF战略计划》,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列为三个核心战略之一。1998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资助下的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对全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进行调查后,发表了著名的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在全美教育界引起轰动。报告提出重建本科教育模式的十项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以及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2001年,在此基础上,该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一系列理论研究充分阐明了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激发了各校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制度化、正规化。

由于教育理论界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研究逐步展开,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1)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通过参加科研,本科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在教师指导下的以探索、研究、发现为基础的学习,能够有机会涉足学科前沿研究领域,亲自从事学术研究。通过主动学习,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全过程,感受“巅峰体验”,从而有助于提高本科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2)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践是创新思维之源。本科阶段的科研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通过本科阶段的科研活动,使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精神;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善于进行探索、调查、发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3)有助于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本科生参加科研是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麻省理工学院(MIT)院长维斯特曾说:“人家问我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我说没有什么秘密,我最大的秘密就是促进教学和研究的结合,尽可能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通过本科阶段的科研,可以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将科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基于发现的学习,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

(三)本科生参与科研在经济学院的历史及现状

1.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

经济学院学生参与科研已经有一定的传统。无论是“挑战杯”,“政学者”,“望道学者”还是其他一些科研比赛,经济学院学生都积极参加,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具有中国大学生诺贝尔奖之称的挑战杯,从第四届至第九届,经济学院本科学生先后有三次获得一等奖,一次三等奖(见表1-9)。

1998年初,李政道先生和家人遵照李夫人的遗愿,用多年的私人积蓄设立了“秦惠 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这体现了李先生对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无私捐助和对青年科研人才培养的远见卓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有幸成为“政基金会”首批成员学校。1998年,我校10位优秀本科生成为复旦大学首批“政学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和交叉学科的学习。

丰富的集体活动、交叉学科的熏陶使学生增长了见闻、开阔了视野;科学家们的智慧、经验与人格魅力,帮助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境界;独立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本科期间获得发挥创造性的条件;完成课题的艰苦过程,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磨炼。

经济学院的学生在“ 政基金会”资助下,参与了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见表3-11)。

表3-11 经济学院“ 政学者”课题汇总

续 表

以复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名字命名的“望道学者”,旨在推广和发展校园内学生科研活动。从2003年设立至今,经济学院陆续已有30人次的同学申报了“望道学者”。他们满怀着对研究的热情,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并获得评委老师的肯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他们在课题调研过程中体现出认真刻苦、埋头钻研、迎难而上的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他们的指导老师(见表3-12)。

表3-12 经济学院历届申报“望道学者”名单

续 表

img51

2.经济学院为学生科研提供的资源环境

(1)丰富多彩的讲座资源。讲座,作为课堂的延伸,不仅对一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好的帮助,对一个人开拓眼界、启迪思维更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听一场高水平的讲座,其收获不亚于平时的一课堂。因为,浓缩于一两个小时的讲座往往信息量更大,涉及的内容更为宽泛与凝练。身处复旦浓郁的学术氛围之中,使学生有机会聆听到各个学术领域大师的点拨,也可以领略到经济学院老师课堂外的风采。

在经济学院,由学院和学生团学联主办的各类丰富的讲座为学生接触学术、了解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由学院主办的复旦经济论坛至今已举办258期,每次都邀请校内外著名的教授、学者、企业家介绍与时事有关的经济学热点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增加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理解。同时,由团学联主办的各项讲座也开展得红红火火。“经涛讲座”、“学术沙龙”、“未来论坛”、“未来沙龙”,每一项活动的举办都赢得了同学们的满堂喝彩。这些讲座更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了实际的信息和帮助。比如,第3期学术沙龙以怎样做研究与写论文为主题,陆铭老师从如何做研究到怎样写论文作了一次生动的讲座。这为许多同学走上科研、学术的道路做了很好的准备。

(2)便捷海量的图书资源。拥有大量、便捷的数据资料可供查询、参考,对于做研究从事科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当学生了解了目前经济学领域别的研究者对相关的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之后,所做的研究才更有针对性和现实价值。同时,大量地阅读前人的著作和相关的文献对于开拓自己的思路也有很大的帮助。

从传统的图书馆资源来看,藏书量巨大的校图书馆常年开放,为学生借阅相关书籍提供了便利。经济学院的阅览室在工作日对全体经济学院师生开放,提供更多的专业书籍和期刊。从新兴的网络资源来看,网上图书馆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扩大,有越来越多的电子书籍可以在校园网上下载。同时学校还提供了许多专业的数据库,比如“Wind咨询”、“中国资讯行——香港上市公司资料库”等,为师生获取相关实际的数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热心专业的教师资源。由于本科生刚接触科研,在这方面完全是“新手”,因此更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要比自己单独做往往来得更为有效率,结果也更好。在经济学院,就有这么一大批热心的老师往往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学生提供课题调研、学术研究方面专业性的指导,在老师们的悉心关怀下,经济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在学术、科研方面的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