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渔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借鉴

渔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借鉴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渔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借鉴对渔业竞争力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农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渔业竞争力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渔业是一个区域特性极强的产业,区域渔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应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

第三节 渔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借鉴

对渔业竞争力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农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渔业竞争力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资源禀赋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提出了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要素禀赋理论。与李嘉图的分析不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不是在于各国生产技术的差异,而是各国在生产要素禀赋上存在的差别。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比例是不同的,当生产能够比较密集地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比较利益就会产生。俄林还将生产商品需要的要素从劳动力扩展到资金、技术和土地等,并认为除土地不能自由流动外,劳动力和资本都可以自由流动,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是由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条件、经济社会安定程度以及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的。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其相对价格差异,进而又引起商品相对价格差异,加上汇率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同样的商品就会有不同的价格。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利用对自己有利的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出口,同时,进口那些需要本地稀缺生产要素才能生产的商品。

资源禀赋理论原本用于解释国际贸易的现象,但其原理对于因要素禀赋差异而引起的地域分工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对渔业这样强烈依赖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产业,因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引起的资源要素的差异性,会极大地影响渔业的分工和布局。

二、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分析中。他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影响生产成本和价格,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所有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可能存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其动因是为了追求生产和流通中的比较利益。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中的国家也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后来有了新的发展,日本的小岛清提出了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美国的雷蒙德·弗农(R.Vernon)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等人建立了动态化的、具有微观基础的内在比较优势模型。

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与区际分工的重要基础,分工即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区域的布局。因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社会基础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导致不同区域之间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的存在。渔业是一个区域特性极强的产业,区域渔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应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

三、新贸易理论

(一)人力资本论

克拉维斯、凯南等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人力资本是指所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教育投资、工作培训、保健费用等开支。这种理论认为,H—O理论学说关于劳动同一性的假定不符合实际,因为一国的人力资源是由教育水平、劳动熟练程度、职业、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人们所组成,同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密切,所以各国的人力结构并不一样,不可能提供同质的劳动。所以资本不仅只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而且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需要通过储蓄和投资来形成。凯南对人力资本的估计方法是把熟练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收入的部分资本化,并将这部分资本加到有形资本当中。

(二)研究与开发论

格鲁勃、梅达、弗农提出了研究与开发论。所谓“研究与开发”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用于研究和开发各种各样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的投资,它通常用一种新形成的产品中有关研究开发的指标加以衡量。在进行国别比较时,可以通过计算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各类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例以及研究开发费用占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出口总值的比重等方法,来判断各国研究与开发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差别。

(三)技术差距说

技术差距说又称技术间隔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早产生,然后进入世界市场。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但由于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因而先进国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这一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是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先进国家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下降,以至可能从其他国家进口该新产品。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同类产品是指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生产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中产生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产品的单价低而运输成本高,消费者愿意就近获得;二是转口贸易和复出口贸易的结果;三是产品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四是价格被人为扭曲,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所致;五是出于经济合作和特殊技术条件的需求。按照产业内贸易理论,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出口产品要真正能跻身于世界市场,已不再是依赖其生产要素禀赋的优势,而在于凭借它的某些特色来满足消费者的欲望。

(五)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发生的单位成本下降所带来的利益。一个国家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上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从而占据了贸易优势,取得了贸易利益

四、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理论,主要研究特定的产业发展的区位选择问题。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古典经济学家屠能(J.H.Thunne)提出,分析了不同农业部门理想的分布模式。在屠能的基础上,德国经济学家劳哈德(W.Luahaldt)提出了产业区位优化的定量模式———“区位三角形”,韦伯(A.Weber)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astell)和廖什(A.Losvh)将地理学的观点融入区位论并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后来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Ohlin)将区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贸易结合,区位理论又融合了贸易理论,从而跳出屠能的微观范畴成为一门宏观理论,区位理论的发展为渔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理论基础。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容十分丰富,但最基本的是在经济发展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持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才能使发展具有可持续的基础;只有实现发展机会的公平、发展成本的合理分摊和发展利益的公正分享,才能使发展具有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渔业作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依赖极强的产业,作为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的道路。在渔业竞争力提升战略中,可持续发展理论应当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

【注释】

[1]参见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1997)、(199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998年版、1999年版。

[2]参见OECD(1998),Globalization of Industrial R&D:Policy Implications,Working Group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1998.

[3]参见Gray,M,Golob E.&Markusen A.Big Firms,Long Arms,Wide Shoulder:The“Hub‐and‐Spoke”Industrial District in the Seattle Region.Regional Studies,1996:651‐666.

[4]参见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6]参见樊纲:《论竞争力》,《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7]参见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8]参见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9]参见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