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水县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清水县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解决好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不仅是清水县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性问题。

清水县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清水县在着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特别是把农村社会管理放在了首位,在加强与创新上下工夫,在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求突破,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上见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为了进一步切实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探索出一条符合清水县农村实际的社会管理新路子,我们深入到清水县部分乡镇,通过走访农户,与村组干部、离退休干部交谈,就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今后工作的建议进行了专题调研,以期为今后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一个发展视觉。

一、清水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民增收难是影响农村和谐最大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但是总的来看,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而且,随着城乡交流的加快,农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并趋向多样化,但较低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又限制、压抑了他们的需求,这种落差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不满情绪。另外,清水县是典型的国扶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较大,且减贫难度大。而且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差,且自然灾害频发。如何解决好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不仅是清水县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性问题。

(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

过去由于受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社会管理。清水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民占有的教育、卫生、文化资源水平较低,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的标准偏低、覆盖面较小。由于长期以来的二元体制、二元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不仅在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着权利、机会的差别,而且在福利、社保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成为影响清水县农村社会和谐与城乡关系和谐的最大变量。

(三)农村土地征用领域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稀缺性更加凸显,个别乡村在建设过程中,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来,个别乡村不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假借新农村建设的名义,搞大拆大建,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导致涉及农村土地问题的上访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四)农民工问题成为二元体制下突出的社会问题

清水县农民工群体的人数已经达到5.8万人,他们与城市仍只是打工的关系。农民工在薪酬待遇、劳动条件、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依然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随着长期在外务工的经历见识,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认识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要求平等就业、平等待遇、平等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愿望强烈。他们对于城乡二元体制忍耐度大幅降低,容易滋生和积累不满情绪,亟须进行有效地疏导。

(五)乡村社会治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调查中,大多数村组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支撑,农村基层政权运转遇到了难题,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导致当地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宗族势力、邪恶势力乘虚而入。有的个别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在权力分工、职能区分上“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交替出现,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和协作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转效率,削弱了基层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还有的村组,由于制度不健全,约束力不强,村务长期不透明、不公开,侵占集体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引起当地农民群众的不满。另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农村成为老人、妇女与儿童的留守地,农村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这些新问题已经成为引起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六)变相加重农民负担问题在一些乡村依然存在

调查中,了解到个别乡村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向农民或村级组织集资摊派现象有所抬头,变相加重农民负担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要承担大量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任务,而大部分村几乎没有集体收入来源,这部分费用便转嫁到了农民身上;有的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向农民集资摊派收取费用,还有的地方将“一事一议”作为固定收费项目;一些部门和单位涉农收费项目存在超范围、超标准、搭车收取现象。这都不仅增添了农民群众的负担,而且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利好,引起了群众的不满。

三、关于加强和创新清水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经济,扩大增收,夯实农村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这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没有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农村的大厦只能是空中楼阁。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大农村金融支农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创新机制,做好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回乡创业;加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努力让农民从政策和补贴中得到更多实惠。要大力创造条件,实现农民收入更快地增长,特别是要探索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机制,遏制和扭转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应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商业用地开发和经营,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更加自觉、更大幅度地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全面提高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同时还要注意缩小区域之间、农村内部收入的差距。应加大对农村重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尽可能地降低贫困面,减少贫困人口,缩短贫困差距。要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农村低保、新农保的筹资水平与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补贴,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增加农村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农村不和谐因素。

(二)转变作风,强化服务,密切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法宝和政治优势。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要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群众所思所盼所想,以科学、民主、法治方式推进农村社会关系的整合与创新。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深入田间地头,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完善工作机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深入实际之风、大兴服务群众之风,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完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农民群众的长效机制。不仅要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情况;不仅要关注农民这个整体的情况,还要关心每个农民的个体情况;不仅要关注农民群众的现在,还要关切农民群众的未来。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三)倾听呼声,化解矛盾,着力解决好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要把构建新形势下的农村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大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以解决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把化解农民群众矛盾作为关键,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动态协调化解机制,使农村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要加强农村社会矛盾源头治理,这是有效预防农村社会问题和群众矛盾积累激化、促进农村社会运行动态优化的重要措施;要建立和完善群众矛盾调解机制,把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着力构建农村社会利益整合保障体系。切实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方面群众具体利益的切入点,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及时归纳总结,向上反映,通过更高层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对于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在逐步解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疏导群众情绪。同时要尝试通过其他有效途径对群众的具体困难予以帮扶;既要把基层群众的情况及时总结梳理向上进行反映,同时也要做好上情下达的工作,及时把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党和国家对“三农”的关注关切之情送到农村、农民,稳定好他们的心情,维护好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预期。

(四)把握方向,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发展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主导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新时期农村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主张、党的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声音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活跃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渗透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五)加强管理,强化调处,构建与农村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级党组织是最基层的党的组织,直接与农民群众面对面,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对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意义重大。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强化和提高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服务能力,培育更多的农村管理和服务主体,加强各种群众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在农村公务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要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通过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从矛盾预警到调处做到快速反应,努力做到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农村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处理。要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天水市“三方面”干部培训班

南海燕:清水县山门镇政府

赵军阳:秦州区藉口镇政府

李月锐:清水县白驼镇政府

指导老师:崔瑞芳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教务长、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