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分析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分析一、引言1.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农民素质提升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恩施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高达14万人左右,占农村总劳力45%左右,占青壮年劳力的80%。

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分析

一、引言

1.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4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34%。湖北民族自治地方的10个县市,其中有9个属全国重点贫困县,有6个属全省特困县市。[1]

2.恩施是湖北省最大的土家族、苗族人群居住集中的自治州。面积2.4万平方千米,人口约391万,其中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恩施又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短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的农业大区。

3.政府重视。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06〕3号),随后又开展了“616”对口支援工程,经过几年努力,恩施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好成绩,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等原因的制约,恩施新农村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难。据恩施市农经年报反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1 741元、1997元、2 372.5元、2 748元,生产成本占55%(不含农民投工)。数据证明农民收入年年有所增长,但也佐证农民并不富裕。问题症结在于农业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偏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龙头企业块头偏小,牵动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偏弱,农业生产成本增长幅度高于农业收入增长幅度,自然和市场风险仍由农民承担,无论是从农业内部还是从农业外部来看,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净增量势头不旺。因此,在短期内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难度大。

2.建设资金投入难。“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新农村建设投入难主要表现在:从内部看,农民收入虽然不断增长,但绝大多数农民只能维持生活开支和现有生产水平投入,手中结余不多,自身投入主体难以承担;从外部看,政府投入规模有限,公共财政对农村覆盖范围有限,农村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发展资金政府难以承担;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很高,未被列入示范点的农户要求投入支持的呼声日高,建设资金投入难仍是一个瓶颈。

3.民族特色打造难。民族特色包括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产业化特色等。村庄是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聚居点,村庄的环境和面貌不但是农民生活质量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风貌和形象。恩施村庄(民居)现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传统建筑,为土木结构,大部分已老化,不安全因素较多;另一类主要是近十年来建成的砖混结构,其设计追求的是所谓现代简洁的“火柴盒”模式,在民族地区建这样的房屋有点不伦不类。对两类民居,一是少数要新建,二是多数要改造。打造成具有恩施土、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的新村庄难度还很大。

4.农民素质提升难。农民素质提升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恩施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高达14万人左右,占农村总劳力45%左右,占青壮年劳力的80%。外出的青壮年,知识层次均在9年义务教育之上;留下的老、弱(病残)、妇、幼,文化层次较低,对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设备、新信息相对滞缓,“素质工程”实施难度格外突出。

三、发展对策

1.调结构,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根据恩施特点,下大力气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做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把龙凤镇大转拐村九叶青花椒种植、三河村山地鸡养殖、芭蕉侗族乡茶叶、万担村烟叶等产业做实、做大、做强。要大力推广新科技、新品种、新设施、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农田“高效化工程”,即每亩农田年收益达到4 000元以上。加上其他收益力争使人均纯收入3 000元以下的村每年增速不低于15%,4 000元以上的每年增速不低于10%,示范村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不低于5万元。

2.调布局,架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近几年恩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努力打造以恩施城为轴心东南西北四大新农村示范片,即东片以柳州城、莲花池土家族民居特色新农村;南片以芭蕉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和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为主的特色新农村;西片以望城坡、茅坝槽万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走廊特色新农村;北片以熊家岩、南里渡的春采茶、夏钓鱼、秋摘果、冬赏雪、山里转、水上游为特色的新农村。四大片新农村形成城郊一道靓丽的风景,逐步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互补的发展新局面。[2]

3.换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变政府投入为主向“引资下乡”为主模式转换。政府的公共资源总是有限的,也不可能长期在一个地方大量投入,如果不转换思路,必是产生等、靠、要的路径依赖。我国社会已有不少企业和个人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财富,境外也存在大量游资,它们急需找到出路。随着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建设和发展,恩施将是游资投资的沃土。政府的责任应当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让他们愉快地去投入新农村建设。“引资下乡”不仅可以摆脱农村、农民单纯对政府的依赖,而且有利于培养民众的创业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内生群体动力得以增强。

4.敢创新,下决心尽快培养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的职业农业家。我国有一大批职业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现在又形成了一大批职业企业家,唯独没有职业农业家,这是我国农业长期落后的一重要原因。走遍恩施山山水水,发现恩施更缺职业农业家。职业农业家与现行的村干部不同,他们不是正式组织矮子拔长子而任命的维持会长,而应是经过一定正规教育、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在社会范围内公开招聘,负有特殊使命(对政府投入保值增值)、享有特殊待遇(不低于科局级薪酬福利并由省市财政共同支付)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只有经过努力培养出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的职业农业家,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真正地、扎实地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2009湖北年鉴.民族宗教.湖北省政府网.[M/OL].[2010-02-08].www.hubei.gov.cn.

[2]蒲元忠.举步步可喜.风好好扬帆.恩施网[N/OL].[2010-02-26].http://enhishi.678114.com.

(2011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