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树有害生物与茶叶生产

茶树有害生物与茶叶生产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 茶树有害生物与茶叶生产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灌木型作物,一般均能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比较稳定的茶园。在茶园生物群落中,茶树或其近缘种上具有专化性的病虫种群是构成茶园有害生物种群的主要成员,如茶尺蠖、茶细蛾、茶小卷叶蛾、茶饼病等。提高茶树幼嫩新梢的产量和品质是栽培茶树的主要目的,茶树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治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均会产生直接影响。

1 茶树有害生物与茶叶生产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灌木型作物,一般均能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比较稳定的茶园。茶树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热带和暖温带等温暖高湿区域,适宜于病虫繁衍和孳生,杂草蔓延。我国已记载的茶树害虫种类有814种、茶树病害有138种,其中病虫每年直接带来15%~20%的产量损失,局部地区和局部年份损失则更大[2~3]。有害生物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对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 茶树有害生物的构成和演替与茶园栽培技术措施变革关系密切

我国茶树有害生物的种群构成呈现出一些规律性变化。在茶树害虫方面,主要表现在害虫由嚼食型向吸汁型方向演替,由大型向小型方向演替,由发生世代少、繁殖力低向发生世代多、繁殖力强的方向演替,由多种群向单一种群方向演替。在茶园病害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为害成叶和老叶的病害向芽叶病害方向演替,由叶病向根、茎病害方向演替。这与茶园栽培技术措施的变革相关[4]

茶园栽培方式决定着茶树有害生物种群的构成。在茶园生物群落中,茶树或其近缘种上具有专化性的病虫种群是构成茶园有害生物种群的主要成员,如茶尺蠖、茶细蛾、茶小卷叶蛾、茶饼病等。随着茶树向山区、半山区发展,一些其他植物上的有害生物逐渐转移到茶树上,并繁衍生息,成为茶树的适生种,有的甚至成为茶树的优势种[5]。例如,假眼小绿叶蝉原系桃、林木中的一种非适生性害虫,向茶园扩散后已成为茶园中最主要的一种害虫。同样,新开辟茶园中一些杂食性害虫种群(如蝗虫、螽蟖、蛴螬等)是主要的有害生物种类,但随着茶树种植历史的延长,其主导性会逐渐下降。

茶园栽培技术措施的改变决定着茶树有害生物区系的规律性演替。20世纪60年代前,茶树病虫区系主要是一些食叶类鳞翅目害虫,包括尺蠖类、刺蛾类和蓑蛾类等。随着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的大量使用,天敌数量随之减少,生态系统内部的种群自然平衡遭到破坏,茶园中的蚧类害虫迅速上升。60年代初后有机氯农药先后被有机磷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取代,并没有彻底解决茶树病虫危害问题,而是过去很少出现的茶叶螨类和叶蝉类害虫逐渐成为茶园的主要害虫。同时,我国茶园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方式从丛栽发展为条栽密植,茶园的空间明显减小,连片栽植的茶园面积逐年扩大,又为发生世代多、繁殖力强的螨类和叶蝉类害虫的生长、繁衍和传播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更隐蔽的匿藏场所。80代后,良种化茶园面积不断增加,茶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机械采摘面积不断扩大,茶树新梢生长柔嫩而密集,使从其他植物上转移到茶树上的假眼小绿叶蝉和茶叶螨类等病虫种群的食性逐渐专化,从而发展为茶园的优势种群[6]。此外,我国华南茶区推行胶茶间作后,红根腐病、褐根腐病等病害发展成为优势种;茶树留叶采摘,为茶细蛾提供了产卵场所,使其成为茶树的重要害虫。

1.2 茶树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治对茶叶生产的影响

茶树与其他农田作物有较大差异,它是以采摘幼嫩新梢作为收获目标的一种全年多次采收的作物。在茶树生长期中茶芽不断地被采摘又不断地萌发。以手采为主的茶园春茶期间每3~5天就要采收一次,夏秋茶每7~10天采收一次;以机采为主的茶园,每年采收4~5次。提高茶树幼嫩新梢的产量和品质是栽培茶树的主要目的,茶树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治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均会产生直接影响。

1.2.1 茶树有害生物的危害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我国茶区茶叶生产中主要的病虫为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橙瘿螨和茶饼病等十余种(见表1)。这些病虫均以茶树芽叶为主要为害部位,且周年在茶园中繁衍,其为害后直接导致茶叶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下降。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代表的刺吸式口器害虫主要为害茶树嫩梢。这些害虫虫体小、发生代数多、繁殖速度快,随着虫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害逐步加重,使得受害新梢生长受阻、新芽不发。以茶尺蠖为代表的咀嚼式口器害虫多数取食成叶,这些害虫在虫口数量比较少的时候,对茶树的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小;当虫口数量足够多时,这些害虫会食尽茶树叶片和嫩茎,使树势难以恢复甚至枯死,对茶园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以茶饼病为代表的茶树芽叶病害的发生,直接造成茶树叶片生长畸形,罹病芽叶味苦,品质下降明显。

表1 我国茶园主要病虫种类及特性

img64

①S:刺吸式口器 C:咀嚼式口器 R:居住型

1.2.2 茶树有害生物的防治对茶叶品质和出口贸易的影响

尽管茶树有害生物的防治可以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但化学防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防治手段。茶树有害生物的防治历史也是化学防治的发展历史。化学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控制茶树病虫的发生和为害,但同时也带来了农药残留问题,从而影响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我国是茶叶出口大国,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已成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瓶颈。

20世纪60年代,我国茶园大量采用六六六、滴滴涕防治茶树害虫,导致茶叶中这两种农药的残留偏高,出现出口退货和毁茶事件,直接影响当时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技术措施上,以推广使用有机磷等化学农药替代在茶树病虫害防治中通常使用的六六六和滴滴涕。在政策措施上,国家出台法令禁止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这类农药。1972年国务院颁布法令禁止在茶叶、蔬菜等作物上使用六六六、滴滴涕,1983年我国政府作出全国范围内全面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的决定。这是首次因茶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而出台法令禁止使用和停止生产、销售相关农药品种。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茶叶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含量有了根本性的下降。

20世纪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茶叶进口国更多采用技术手段设置贸易壁垒。从1999年起,欧盟不断实施新的更为严格的茶叶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①茶叶中检验的农药种类不断增加,从开始时的6种农药的残留限量标准,扩大到2008年共有337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②执行的标准更为严格,现有的337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中,90%以上的标准限量为目前仪器最低检测底线。[7]持续的技术贸易壁垒的设置,使我国出口欧盟的茶叶数量从2.7万吨一度下降到1.4万吨,下降了近50%。紧随欧盟之后,日本于2006年5月开始正式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8]。该制度的实施,严重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2006年我对日出口茶叶2.77万吨,金额6570万美元,分别比2005年下降20%和1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