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平使者郑和

和平使者郑和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和平使者郑和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回族,明代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两代人的万里朝觐使郑和感受并传承了这个家族坚韧不拔的性格。郑和12岁时,父亲病故。这7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表现出的卓越智慧与才能。

和平使者郑和

郑和(1371~1435年),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代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麦加朝觐。两代人的万里朝觐使郑和感受并传承了这个家族坚韧不拔的性格

郑和12岁时,父亲病故。明军入云南,郑和北上北平,投靠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郑和立了功,深得朱棣赏识。朱棣即位后,由于他聪慧勤勉,机警干练,又屡立奇功,因而成为明成祖御前亲信,获赐“郑”姓,更名郑和,并升任内宫太监。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与副使王景弘等率领由62艘宝船、2.7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远航西洋,逾两年而返。经越南、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到达印度西岸。此后,他又6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航程16万余海里(约合30万公里),经过的国家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共有36个:占城(今越南的中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真腊、旧港(今巨港)、暹罗(今泰国)、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腊、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地、剌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剌哇(今索马里境内)。

img17

郑和

郑和等人每到一处,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的土特产,与各国加强联系,从而为发展远洋航运,扩大中国对外开放,促进中国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推动华侨对南洋的开发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这7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表现出的卓越智慧与才能。他的辉煌业绩,不仅是回族人民的光荣,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