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学院十周年工作随笔

经济学院十周年工作随笔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学院十周年工作随笔 ——兼谈复旦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经济学院的成立,是改革开放形势下学校为适应教学科研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步骤。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尝试,复旦经济研究中心已成为上海公认的、较有影响的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之一。我校经济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于1992年在全国首批获准成立。

经济学院十周年工作随笔
——兼谈复旦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经济学院的成立,是改革开放形势下学校为适应教学科研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步骤。就我参与学院的领导工作看,十年间学院的面貌出现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我只说一说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

经济研究中心是一个以经济学科为主体,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现实经济课题为己任,在理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策性研究,发挥“思想库”作用的跨系、跨学科组织。

自然科学有理学与工学(技术)之分,社会科学也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之别。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科学的决策显得越来越重要,经济决策研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最近几十年在西方国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国外,一所著名的综合大学文科,不仅是培养国家高级建设人才的教学中心,同时又是一个研究基地;不仅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也从事政策研究,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策研究单纯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并不需要高等学校参与,后者的研究也只能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理论与概念层面上,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之间相互割裂的局面,严重影响到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走上经济市场化,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道路,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既有了需要,也日益受到重视,并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经济研究中心正是在这种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在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成立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是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几乎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每个关节点,中心都组织校内外各路专家座谈讨论。当国家体改委组织《1988—199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讨论时,我们立即组织了校内老、中、青专家30余人立项研究,提出了“通过产业组织的改革与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市场”的方案。在全国有关八年改革方案讨论中,这一方案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被认为是既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企业改革论”或“价格改革论”的第三条思路。循着这条思路,中心对1988年、1989年、1990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态势进行跟踪研究,发表了一论、二论、三论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市场的年度研究报告,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有关成果在全国和上海获得奖励。经过每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我们提出的这条思路是正确的、具有生命力的。

地区经济和产业经济这些属于中观经济层次的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从中心成立不久1985年承担的“柳州市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到1994年“中国中西部发展山西试验区”,中间还做过江苏泰兴、泗洪、内蒙扎兰屯市等等发展战略研究,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课题。柳州市的课题是结合学生的教学实习一起做的,报告为市政府所肯定,许多建议被采纳,避免了重复生产、结构同化和资金浪费、产品积压的恶果。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79—198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这无疑给当时大学校园里吹进了一股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风,开创了不同于传统学究式纸上谈兵的研究模式。

复旦是国家教委与上海市共建的重点大学,关心上海、研究上海、积极投身上海的改革开放和建设,理所当然,义不容辞。我们进行过上海新城开发、工业企业横向联合、国有大中型企业减税方案、土地批租、产业转移与扩散、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等问题的研究。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中心提出了浦东开发大思路:应再造上海的经济中心功能,改变已往的工业中心模式。这个大思路为市府领导所接受。这以后,中心发挥不同于政府研究机构的独特优势,着眼于浦东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上海浦东为“发展极”,形成若干条“增长轴”的理论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对策思路,并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内容,举办两期研讨班,引起参与研讨的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政府机关和研究部门同志的强烈反响,对这些地方的决策产生了较大影响。尔后,“发展极—增长轴”模式又成为长江流域七省一市联合召开的“浦东开发与长江流域协调发展”研讨会的主流观点和基调,赢得与会者的普遍赞同。

中心在自己研究的同时,在复旦发展研究院成立之前还兼顾组织协调工作。首先在学校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中心成立以来,几乎参与了全部上海市的重大经济决策的咨询研究,也带回信息,接回课题;其次,在校内有关经济、管理类系所之间架起桥梁,在老中青三代学者间起纽带作用,把带回的信息共享交流,接回的课题请有关同志共同研究讨论。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尝试,复旦经济研究中心已成为上海公认的、较有影响的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中心进行过30多项课题研究,写出了200多篇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出版了《企业发展与改革新路》、《市场经济50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中观经济探索》等著作,获省、市级以上奖励15项次。上海市委领导江泽民、朱镕基同志在沪时举行的“理论工作者双月座谈会”,只要与经济有关的,几乎每次都有中心的成员参加。

十年来,中心把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经济实践的实证研究、应用和对策研究结合起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证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发挥复旦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整体优势,闯出了一条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近年,复旦成立了综合性更强、跨学科更多的发展研究院,能在全校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承担规模更大、综合性更强的课题,更好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中心将在全校统一领导下,发挥自己的研究特长,汇入学校政策与对策研究的行列,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我校经济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于1992年在全国首批获准成立。两年来,已有2人出站,目前在站的博士达12人。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对前沿领域高质量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对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吸引国内外高级优秀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推进前沿领域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在站的年轻博士们,是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他们的主攻方向,都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有重要理论意义或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问题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特征及其调控》、《国有10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际研究》等。由于他们基础雄厚,视野开阔,学有专长,思想敏锐,勇于创新,刻苦攻坚,许多研究成果已在国内权威性杂志(如《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有的被中央采纳为决策参考,近期还将陆续推出一套《经济新论文集》丛书,用现代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情况作出创造性的分析。

其次,有利于新学科的建设和老学科的改造。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学科也日新月异。老学科更新内容,基础性或应用性的新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在站的博士们,知识广博,训练有素,在探索建立新学科方面胜人一筹;站内还有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如哲学博士进行《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行为研究》,对经济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认识和判明市场经济构建中的非理性行为及其规律,更是新学科——经济哲学的基础性研究;数学博士则把现代数学知识用来建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模型,这对规模正在形成中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无疑也是很有应用价值的。

再次,博士后流动站有利于吸引国内外高级优秀人才,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家提供给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条件和待遇相对而言比较好,特别优先接纳留学回国做博士后的。取得博士学位到正式就职前,进博士后站研究,是一个不错的过渡期,尤其适合留学回国人员。一方面,他们长期在国外,虽有多种多样媒介传播国内信息,但终究缺乏直接感受。博士后研究期间,有机会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国内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有足够时间实际了解和熟悉他们,可以真正做到双向选择,人尽其才。从经济学科已出站的两位博士后看,留在学校都成了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充实了师资队伍。

博士后流动站对我们是一项新工作,可以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它将对经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载《世界经济文汇》,

1986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