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和利息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的形成与特点1.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凭借对它的所有权,借贷资本家定期从职能资本家手中取得利息。借贷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个部分。利息率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零,如果等于零,意味着借贷资本家得不到利息。

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与特点

1.借贷资本的形成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生息资本和商业资本一样,是一种古老的资本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生息资本具体表现为高利贷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则表现为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并为职能资本服务的资本形式。在职能资本循环周转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包括还没有用于固定资本更新的折旧费、还没有进行实物补偿的流动资本以及还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资本家要为这些闲置货币资本寻找新的出路。

在一些资本家拥有大量闲置货币资本的同时,另有一些职能资本家由于产品滞销、提前更新固定资本、扩大再生产而导致资本积累不足等原因,急需补充货币资本。于是,拥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就把闲置货币贷给急需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闲置货币资本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货币资本的借贷是有期限和有条件的,借贷期满,职能资本家必须将借来的货币资本还给借贷资本家,并且还必须将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利息付给贷方。由此可见,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2.借贷资本的特点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它的运动形式是先贷出货币资本,到期以后再收回本息。可表示为G—G′(其中,G′=G+ΔG,ΔG表示利息)。借贷资本的运动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点。

第一,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资本的借贷和普通的商品买卖一样,都是向对方让渡使用价值,只不过借贷资本家让渡的是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即资本生产利润的能力。所以,借贷资本是资本商品。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本身所以表现为商品,是因为资本被提供到市场上来,并且货币的使用价值实际上作为资本来让渡。”(8)不过,资本商品与普通商品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普通商品的买卖不仅是使用权的转让,还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而资本的借贷只是使用权的转让,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其次,普通商品一经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便随之消失。而资本商品的消费,也就是借贷资本的使用,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仅能保存下来,而且会增加。最后,普通商品有价格,而资本商品没有价格。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利息被看成是借贷资本的价格,这显然不符合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因为利息并不是资本商品本身价值的货币表现,只是职能资本家使用资本商品所付的报酬。

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借贷资本家手中的货币既不是普通货币,也不执行资本的任何职能,而只是作为借贷资本家的私人财产存在。凭借对它的所有权,借贷资本家定期从职能资本家手中取得利息。一旦这种货币资本转到职能资本家手里,被用于剩余价值生产和流通时,就转化为职能资本。作为借贷资本,对它的所有者来说,是财产资本;对它的经营者来说,它又是职能资本。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第三,借贷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G′,既没有经过生产过程,也没有经过流通过程,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货币本身能够自行增殖。借贷资本的这种特殊运动形式使人们对资本的崇拜发展到极致。

二、利息和利息率

1.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

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无论从事商品生产,还是从事商品销售,都要获得平均利润。但是,他不能独吞平均利润,必须把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利息付给借贷资本家。可见,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借贷资本的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

借贷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个部分。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取得利息,职能资本家凭借资本的使用权取得企业利润。企业利润是平均利润扣除借贷利息以后的余额,它是在存在利息的条件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

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本来只发生在使用借贷资本的场合,但是,这种分割一旦形成,职能资本家就会把使用自有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也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个部分。由于职能资本家既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资本的使用者。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要取得利息;作为资本的使用者,要获得企业利润。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平均利润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来源,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产物,企业利润则是职能资本家经营性劳动的成果。至此,量的分割转化为质的分割。实际上,无论是利息,还是企业利润,都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都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2.利息率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例如,贷出货币资本1 000元,一年获得利息20元,则年利息率就是2%,习惯称为年利2厘。如果年利息率为20%,则称为年利2分。利息率水平是经常变动的,但是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只能小于平均利润率。如果利息率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就意味着使用借贷资本的职能资本家将得不到利润。那样的话,职能资本家就不会借入资本了。利息率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零,如果等于零,意味着借贷资本家得不到利息。如果得不到利息,借贷资本家宁愿把货币资本储藏起来,也不会借给他人使用。因此,利息率只能在零以上和平均利润率以下这个范围内变动。

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成正比。第二,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当借贷资本供大于求时,贷方之间不断加剧的竞争会导致利息率下降;反之,当借贷资本供小于求时,借方之间不断加剧的竞争使利息率上升。在平均利润率水平一定,借贷资本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利息率的高低就只能由社会习惯和法律等因素决定。

从长期来看,利息率有下降趋势。一是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二是借贷资本有供过于求的趋势。

三、股份公司

1.股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经营的企业。在当代西方国家,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最普遍、最典型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两种股份公司都实行有限责任,即公司对外经营以公司的总股份为限承担债务清偿责任;股东对公司承担的债务以所认购的股份总额为限。区别主要是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在证券交易所进行公开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则不是公开发行股票,而是向特定的对象发行股票,所发行的股票也不能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只能内部转让,对外转让须经股东大会认可。

股份公司最早产生于15世纪的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当时,沿岸海上贸易日益兴旺,由于从事海上贸易既要有巨额资本,又要承担巨大的海上风险。于是,一种早期的股份公司康枚达(Commend)等组织就发展起来,投资入股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合营和合伙的关系。以后的两个多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影响下,发展海外贸易和抢夺殖民地。为了获得海外贸易所需要的巨额资本,就通过出售股份来筹集,近代股份公司逐渐发展起来。19世纪末,以电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爆发,钢铁、造船、铁路运输、电力化工等重工业迅速崛起,使创办一个企业所需的资本大大增加,于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的股份公司在重化工业、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股份公司已经遍布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经济活动中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形式。

2.股份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股份公司的产权特征是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转化为股权,归全体股东所有。股东虽然是公司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但不能直接支配、使用公司的资产,他们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分享收益和股东大会上的投票权上,经营权则归公司法人。公司法人再将经营权委托给经理层,由经理层具体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股东、公司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为了规范公司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使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的统一,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股份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层三方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它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等高级经理人员。

股东大会是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由全体股东或股东代表组成的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的一切重大决策和重要的人事变动都必须通过股东大会的批准才能生效。股东大会具体行使以下职权:审议有关公司事务报告;审议批准公司的财务预决算以及利润分配等方案;选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决定有关公司资本的事项;决定其他不属于特别股东会议权限的事项。从表面上看,每个股东都是公司的主人,都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但事实上股东的投票权是按股份计算的,一股一票,不是一人一票。所以,大股东只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就可以操纵股东大会,进而控制整个股份公司。这种为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份额,就叫股票控制额。从理论上讲,大股东需要至少掌握公司50%以上的股份,才能控制整个股份公司。但由于股权分散,众多的小股东经常不参加股东大会。因此,大股东只要掌握股份公司30%、20%甚至5%的股份,就能够取得股份公司的控制权。可见,股份公司既是资本集中的重要形式,也是大资本控制中小资本的重要工具。

董事会是股东大会闭会期间行使职权的常设机构,它由股东大会选出的苦干名董事组成,是股份公司的权力机构和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并根据股东大会的授权行使以下职权:召开股东大会;决定公司重大投资方案;制定公司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或弥补亏损的方案;聘任或解聘经理人员。董事长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本公司,对内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常务董事会的主席。

监事会是股东大会领导下的公司常设机构。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公司员工和公司外部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公司董事、经理的行为以及公司的财务,纠正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异常行为。

经理层是由董事会聘用的专职经营管理人员。经理层只有经营管理权,没有决策权,只能根据董事会授权总揽公司一切经营管理事务,对董事会负责。这种体制大大降低了公司快速反应和执行能力。为此,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了“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制度。首席执行官既有经营管理权,又有一部分决策权。当公司碰到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决策时,以首席执行官为核心的管理层可以全权处理。在CEO体制下,董事会的主要功能是选择、考评管理人员,制定激励制度。

3.股份公司的性质和作用

股份公司是资本社会化的重要形式,股份公司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自身范围内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扬弃。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应该包括所有、占有、收益、处置等权利,但在现代股份公司,资本所有权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股东所拥有的公司财产所有权,主要体现在分享收益和最终处置财产的权利上,并不能直接支配和使用公司的财产。公司财产的控制权或经营权实际上掌握在代表全体股东的公司法人手中。所以,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分散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使单个资本的经营方式转变为联合资本的经营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调整和自我扬弃,但是股份公司并没有改变企业的资本主义的性质。一方面,股份公司仍然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另一方面,股份公司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掌握在私人资本家手中,所有者仍然可以凭借所有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直接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就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选举权和投票权,决定公司选择经营者、资本变动、重大决策以及利润分配等事项。

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第一,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本,很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第二,股份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具有很强的要素整合能力、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职业的经理人经营,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4.股票、股息与股票价格

股票是投资者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利息收入的凭证。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不返还性。购买股票是股东对股份公司的一次性投资,投资者认购股票后,就不能退股。第二,流通性。股票虽然不能退还,却可以随时通过股票市场转让。第三,赢利的风险性。股票的持有者可以定期从股份公司分得股息和红利,也可以通过股票市场交易获利,但这些收益是有风险的。前者面临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经营得好,赢利多,股东分得的股息和红利就多;企业经营不善,赢利少,股东分得的股息、红利就少,如果企业破产倒闭,股东还要蒙受损失。后者则面临市场交易带来的风险。

股票按其权益大小不同,可以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股票中最主要的部分,普通股所代表的资产价值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变动,普通股股东所能分得的股息也随着公司利润的变动而变动。普通股股东具有以下基本权利:第一,股东大会上的投票、选举权;第二,资产受益权;第三,优先认购公司增发的新股票的权利;第四,公司破产清算之后的剩余财产分配权。优先股是比普通股有一定优先权的股票,其优先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优先取得股息。公司在派发股息时,以事先确定的固定比例优先支付给优先股股东。二是优先清偿。公司破产时,优先股股东有权先于普通股股东从拍卖公司财产所得资金中得到清偿。优先股股东一般没有选举投票权。

股息是股票持有者凭借股票从股份公司定期获得的收入。股息是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它的源泉也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股票是资本证书,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是,由于它能够给所有者带来股息收入,因而可以买卖,有价格。所以,股票价格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也不是股票的票面额,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等于把一笔货币资本存到银行,所得到的利息,与这张股票所领取的股息相等。因此,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股息和利息率两个因素,与股息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img44

由于股息等于股息率与股票面额的乘积,因而股票价格的计算公式也可以表示为

img45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到股票价格。如股票的供求状况、公司的经营状况、经济周期、物价变动、经济政策、政治因素以及投机者的投机行为等。

四、信用和虚拟资本

1.资本主义信用

信用是一种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包括商品赊销和银行借贷,前者称为商业信用,后者称为银行信用,是信用的两种基本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深度发展,信用活动日益频繁,又产生出许多新的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买卖双方所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在这种商品交易方式中,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以后支付。赊销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购买价格,其差额就是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由此可见,交易的双方不仅是买卖关系,同时也是借贷关系。商业信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商业信用是一种实物借贷,贷方贷出的资本是有待实现的商品资本。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信用的规模要受到职能资本家个别资本量的限制;商业信用的范围要受到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第二,商业信用主要发生在职能资本家之间。赊购商品的是从事生产或流通活动的职能资本家,赊销商品的也是手中掌握商品的职能资本家。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经济繁荣时期,商业信用会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扩张;相反,在经济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会随之收缩。

商业信用的工具是商业票据,它是借者和贷者之间的债务凭证。商业票据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期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偿还的保证书。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书,要求债务人在一定时期内向持票人或第三方支付款项,它需要债务人签字认可后才能生效。

(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和贷款形式提供的货币形式的信用。银行通过储蓄存款业务,把社会上分散的闲置货币资本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信用具有与商业信用不同的特点。第一,银行信用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家发生信用关系。这样,银行就能够提供数量大、期限长的贷款,不会像商业信用那样受到个别资本量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提供的,因而它不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第三,银行信用与资本主义生产与流通状况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相反。如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萧条,生产下降,商业信用萎缩,但银行信用的需求反而增大。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充当货币借贷中介人的信用机构。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即银行资本家所吸收的存款,这部分资本在银行总资本中占了大部分。

银行资本家投资银行业,其目的同样是为了获取利润,银行贷款利息扣除存款利息和银行的经营费用以后的余额就是银行利润。此外,银行利润还来自银行其他金融业务收入和投资收入。银行利润总量要相当于平均利润,这是通过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竞争,资本在银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转移实现的。银行利润总量与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就是银行利润率。如果银行资本家得不到平均利润,就会将资本转移到产业部门或商业部门,从而导致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上升,银行利润率提高。反之,如果银行利润高于平均利润,其他部门的资本就会转移到银行部门,导致借贷资本供给增加,利息率下降,银行利润率随之下降,最终使银行资本取得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利润。银行利润同样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国家信用,是指国家通过发行公债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信用形式。政府发行公债主要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和其他支出。国家信用是信用度最高的一种信用形式,与国家信用类似的还有企业信用,这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本的信用形式。

(4)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缺乏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信用卡消费、分期付款以及消费信贷等。信用卡消费是凭银行发放的信用卡先购物,后还款。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款项,再根据信用双方订立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货款。信用卡消费和分期付款实际上是由商业信用演变而来的,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消费信贷是指银行直接向消费者发放贷款,属于银行信用的范畴。

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信用从多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信用促进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和利润的平均化,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②信用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银行的信贷支持能使资本家的竞争力大大增强,从而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③信用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速度,节省流通费用。信用卡使商品买卖可以赊欠或用银行贷款支付,这就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而且,在信用制度下,许多商品交易都采取非现金结算,大大地节省了流通费用。④信用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信用的发展也有可能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引发经济危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使得商业资本在商品尚未销售之前继续购买和赊购商品;消费信用又使得消费者透支未来的收入。商业资本家和消费者用信用产生的行为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误导产业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加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同时,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和金融投机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2.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能够给持有者定期带来收入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的虚拟资本,如期票、汇票、银行券以及各种证券抵押贷款。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的虚拟资本,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虚拟资本并不是真实的资本,只是用于证明现实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

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都有区别。从质的方面看,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实体资本有价值。从量的方面看,有以下三点区别。第一,虚拟资本总量大于实体资本总量,因为虚拟资本的市场价格通常在于其票面额。第二,虚拟资本量的变化不反映实体资本量的变化。虚拟资本量受到证券市场行情的影响,而实体资本量则不受证券市场行情的影响。第三,虚拟资本增长速度有快于实体资本增长速度的趋势。因为利息率的下降趋势会引起有价证券价格上涨;企业不断增加发行股票和债券;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拓展导致大量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以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可以买卖的金融商品。

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要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因为实体资本的经营状况必然会影响到虚拟资本运行质量和运行收益,而实体资本的数量和规模决定虚拟资本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并且实体资本的运动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运动周期。另一方面,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有重大的制约作用。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到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而虚拟资本的运动能够扩大实体资本的流动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