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300亿元

新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300亿元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3年,定西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严重多发的自然灾害,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真抓实干,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趋好、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通渭县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

定西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定西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严重多发的自然灾害,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真抓实干,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趋好、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22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8%、15.8%和11.3%。

(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落实项目前期费6560万元,谋划生成“3341”项目工程入库项目4642个,总投资7272亿元。《甘肃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定西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中科院组织的专家审查,《定西市2013—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等22个重点规划编制完成。争取到国家政策性资金86.9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98亿元。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666个,增加340个,其中亿元以上250个,增加95个,完成投资248亿元。45个市列重点前期项目全部完成年度任务,155个建设项目完成当年投资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9亿元,增长30.2%。

(二)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96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4亿元,增长3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户,累计达122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27户。完成工业增加值40.01亿元,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53亿元,增长19%。开发区建设投入财政资金6.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亿元,实施各类项目218个,其中新引进项目59个;完成工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21.6%,实现税收3.7亿元,增长17%。

(三)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播种各类农作物871.86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种植389万亩,粮食总产量153.23万吨。种植马铃薯320万亩,生产马铃薯脱毒原原种6亿粒,建立原种扩繁基地5.23万亩、一二级良种基地134万亩;标准化种植263.1万亩,鲜薯总产量500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种植中药材116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57.53万亩,繁育优质种子种苗7万亩,中药材总产量24万吨;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271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畜禽养殖企业30家,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小区)600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户,草食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新建日光温室1070座、塑料大棚1.8万亩,种植蔬菜60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43万亩,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66亿元。

(四)第三产业持续活跃。论证储备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27个,总投资594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改扩建安定区宁远镇农贸综合批发市场等农贸市场10个;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陇西文峰药材交易城、首阳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被列为全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陇西文峰药材交易城年交易额突破160亿元,成为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和北方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与信息发布中心。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教育建设投资6.87亿元,实施项目364个;完成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6亿元,实施项目198个。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289套,改造农村危房2.3万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8个,搬迁人口1.6万人,通渭县被列为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试点县;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3.7万人,贫困面下降5个百分点。落实小额担保贷款4亿元,支持8620人自主创业,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68.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87.2亿元。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和28%,农村五保人均供养标准提高18%。

(六)价格监管不断加强。落实各项价费改革政策,坚持开展市场价格预警预测,大力整顿市场价格秩序,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4%。征收价格调节基金1527.22万元,扶持冷链物流项目3个,市场建设项目1个,建成农产品直销店42个。开展以民生价费、涉农价费等为重点的专项检查,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0件,涉案金额90.1万元。及时启动价格应急预案,重点加强灾区生活必需品和重建物资的价格管控,确保了灾区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紧盯打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总体目标,实施重点林业工程26.4万亩;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6个,新修梯田28.3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71.5平方公里。渭源会川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甘肃东兴铝业陇西分公司等5户企业被评为环境保护标准化企业;市区、渭源、通渭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临洮三易水泥、漳县祁连山水泥低碳燃烧技改和脱硝工程通过环保验收。争取中央和省上预算内资金8309万元,实施通渭天耀草业利用废弃物生产生物有机肥等循环经济项目56个。通渭县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

(八)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30.65亿元,增长32.09%;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05亿元,增长30.0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6.92亿元,增长19%。中国建设银行、甘肃银行在通渭和安定设立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建成惠民服务店1300多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建成金融服务便民点280多个,61%的行政村就近享受了基本金融服务。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17.99亿元,增长26.35%;各项贷款余额为315.09亿元,增长31.59%。

(九)灾后重建有序推进。全面落实岷县漳县地震受灾群众过渡期安置政策,及时调拨搭建帐篷3.5万顶,发放过渡期救助金3.5亿元。拨付过冬取暖火炉购置资金717.97万元,采购炉具3.26万套,为131所板房和帐篷学校安装火炉1114套、电暖气300套,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和学校师生取暖需要。及时编制完成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市、县级实施方案,初步确定重建项目864个、投资103.4亿元。灾后恢复重建顺利启动,重灾村、集中安置点、小城镇重建等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居民住房重建开工率33%。318个“5?10”岷县暴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项目完工236个、在建73个,到位资金24.2亿元,占总投资的81%,累计完成投资19.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5%。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达到28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5%,第二产业增长15.5%,第三产业增长11%;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3.5%、4%和7‰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上下达目标。

(一)深入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一是科学编制规划设计。以7个小城镇、48个集中安置点、15个重灾村和192个国省道沿线村庄为重点,统筹搞好梅川、茶埠、大草滩(火车站)和遮阳山景区等相邻较近的小城镇规划设计。二是加快重建项目进度。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工程设计,切实抓好岷县漳县地震灾民住房、村镇建设、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力争8月底前基本完成136个小学和幼儿园恢复重建,年底前完成44个中学、73个乡镇卫生院(室)和7.04万户住房重建。同步抓好“5? 10”灾后恢复重建扫尾工作,确保9个未开工交通项目及早开工、73个在建项目按时建成、236个竣工项目及时验收。三是加强重建项目监管。切实加强质量安全和资金使用全程监管,确保高效廉洁重建。

(二)深入推进“3341”项目工程。一是着力加强谋划储备。新谋划储备千万元以上项目1200个以上,推动“3341”项目库及时更新提升。筹措项目前期费6000万元以上,重点抓好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灾后重建等关键领域项目的可研、设计编制等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及时落地建设。二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地方建设的各项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长30%以上。争取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开工率超过85%,到位资金增长35%。三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按照2014年“看高不看低”的要求,精心筹备组织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观摩活动。争取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7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0个以上。创新项目督查机制,制定重点项目年度稽查计划,加大灾后重建等重点项目稽查检查力度,争取项目督查覆盖面高于30%,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三)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一是抓好扶贫开发项目。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完成整村推进项目60个以上,易地扶贫搬迁1.4万户7万人,确保10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138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7.3万人。二是培育富民多元产业。立足中医药、马铃薯、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花卉、小杂粮、果菜等富民多元产业。三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施“雨露”培训计划等劳动力培训工程,完成城乡劳动力培训15万人次以上,“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5000人以上。继续抓好劳务输转基地建设,输转劳动力65万人,实现收入80亿元以上。

(四)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立马铃薯一、二级种扩繁基地14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250万亩;建立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万亩;力争马铃薯、中医药标准化种植率分别达到83%和55%,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和110万亩以上。新发展规模养殖户2万户、规模养殖场400个、养殖专业村120个,完成玉米秸秆青贮氨化240万吨,争创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草食畜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384万亩,落实农田高效节水灌溉6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9万亩,种植蔬菜6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二是助推工业持续较快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36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扎实推进开发区建设,实施建设项目200个以上,争取完成投资120亿元,新引进企业50户以上,推动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加快发展非公经济,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三是力促第三产业提质增效。紧扣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临洮卧龙湾休闲水镇、李家龙宫核心景区等文旅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5%。新建或改造提升乡镇商贸中心10个,新改扩建农贸市场10个。

(五)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启动实施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抓好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定西片区项目;完成造林工程20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新修梯田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结合“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抓好15个重点镇、145个示范村的绿化建设,新增面山绿化9万亩。争取将189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范围。二是强化节能减排。切实抓好漳县祁连山水泥等6户重点企业和公共机构等6个重点领域用能监管,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6个,稳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确保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通渭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加大废旧地膜等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利用力度,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70%。争取3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到国家减排标准。实施好临洮、陇西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推进定西薯香淀粉等24个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六)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加大力度发展社会事业。继续优化教育布局,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建设甘肃中医学院定西校区。完善城乡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体系,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儿童病区,争取改扩建1个县级医院、2个疾控中心、63个乡镇卫生院、248个村卫生室;完成市医院迁建并投入使用。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211个。二是提升水平保障民生。落实好城乡低保家庭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亿元,支持创业6000人。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提高到9.1万、30.46万和8.4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提高10%。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342万元,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1921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8万户。三是多措并举强化价格监管。适时出台引洮一期水价,核定城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价格,调整部分县(区)污水处理费标准。进一步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规范农副产品直销店运营。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力度,严厉查处乱收费、乱涨价等违法行为。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一是抓好经济体制改革。新发展家庭农场10个。加快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逐步扩大“营改增”改革范围,逐步公开部门“三公”经费预决算。二是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完善城乡大病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共建研发机构、共享研发成果的科研模式。逐步完善定西与兰州、天水及周边城市一体化旅游运作机制,共同打造甘肃中部旅游品牌。促进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三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兰洽会”、“广交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抓好定西丝绸之路国际商贸物流城前期工作,继续举办好中医药、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和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切实加大外向型企业培育力度,努力提升对外贸易水平,推动进出口多元化发展,实现进出口贸易额3520万美元,增长10%以上。

(李俨钧 康鹏珍 赵克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