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融资风险的控制和降低角度分析

从融资风险的控制和降低角度分析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3 从融资风险的控制和降低角度分析“桥隧模式”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既能降低担保机构风险又能维持企业经营而不至于破产清算的双重目的,第四方的出现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的。银行则根据仓储企业提供的监管报告,对风险实时控制,从而大大降低融资风险。

8.3 从融资风险的控制和降低角度分析

“桥隧模式”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既能降低担保机构风险又能维持企业经营而不至于破产清算的双重目的,第四方的出现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的。在“桥隧模式”巧妙地引入第四方进行风险分散与控制,既实现一定的激励相容,同时也能带来四方共赢。即:第四方的介入,有利于分散担保公司的贷款担保风险,特别是贷款企业在发生财务危机而无法按期还贷时,第四方以股权投资等形式注资违约企业,有力地降低了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此外由于担保公司所承担的或有风险水平大幅下降,很可能使银行降低对担保公司保证金和放大倍数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量,从根本上改变担保行业“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现状。而且,在“桥隧模式”下,四方表现出了合作———风险共担的状态,即担保公司、银行、业界投资者、中小企业充分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在分工的同时实现风险共担。这主要源于风险投资的加入改变了原来三方主体的“地位”:担保机构由于第四方作为“第二道风险防线”的加入,与银行谈判的地位提高,银行考虑到风险控制能力和收益性,会适当降低贷款条件(如贷款利率),愿意与担保公司合作。中小企业由于面临着第四方可能进入收购的“威胁”,也会适当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高自身的信用和经营绩效。因此,在这种格局下,会呈现出四方合作、风险共担的局面,达到了风险分散的结果。

与此同时,一方面,由于存在第四方收购企业的可能性,第四方在谈判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企业往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因而会稀释大量企业股权,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第四方的主体风险投资通常以追求资本的增值为主要目标,不太关注企业的实体经济发展与经营成果,因此,容易滋生新的矛盾,严重阻碍企业的健康成长。

为了更好地实现风险收益的对称性和各方主体的共赢,在“桥隧模式”的基础上拓展的“路衢模式”通过资产组合的理念,大大降低了担保公司部分担保所承担的风险;同时,通过引入信托机构,架通与普通大众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使得该模式下的政府、担保机构、银行、中小企业、信托机构和投资者等各主体,成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从而实现福利上的优化改进,并实现了风险的合理分担。“路衢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其对信息的生产和销售途径进行了改进,将资本市场上的成熟运作模式引入到了信贷市场。通过投资公司的筛选,将经营领域相似、资产规模相近、违约风险类同的中小企业进行“打包”,寻求到风险偏好投资者,实现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并且通过将债务打包进行资产信托化生成信托产品,使得信息通过中小企业、发起人和专业信托机构向广大投资者进行传递,并且在传递过程中由于担保机构、银行等机构的介入进行风险弱化,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传递失真和风险的增加。

与以上两种模式类似,金融仓储服务模式的风险控制也需要各方主体(仓储企业、银行、中小企业)充分合作,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在实现优化分工的同时,也实现了风险分担的优化配置。然而,金融仓储模式的风险控制也有其特有的一面,即该模式下的风险控制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视角。首先,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融资主体的评估重点从具体融资企业转移到了对供应链整体的评估,而对具体融资企业更加注重动态评估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位置和作用,重视企业个体的交易行为和对手和动态的业务链;金融仓储企业作为连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的金融之桥,在贷款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动产质押品的价格行情、动产的流转回收速度等方面的了解较银行具有专业优势,因此,仓储企业主要负责对各中小企业的融资项目层次的评估,通过提供专业化的第三方动产监管服务,并定期向银行报送监管信息,实时监管贷款企业的动产交易、质押品价格、进出库数量及总价值变动等信息。银行则根据仓储企业提供的监管报告,对风险实时控制,从而大大降低融资风险。其次,由于金融仓储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是动产质押,而贷款回收的基础是动产交易发生的真实性,因此银行通过分析供应链各环节中交易真实性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契约和条款控制风险。

【注释】

(1)本部分内容参考:王东华.中小企业融资“另辟蹊径”———从“桥隧模式”到“路衢模式”[J].经济与管理,2009(11).

(2)杨凯生主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004年03月02日07∶51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