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自己一起出远门

和自己一起出远门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和自己一起出远门那些成功的冒险家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深谙投资经营之道的,而大多都是在不断的摸爬滚打中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敢于告别温暖的安乐窝,将自己置身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才能摸索出清晰的冒险之道。张骞出使西域是我们历史上重重的一笔,他的冒险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海洋中的一段传奇。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

2.和自己一起出远门

那些成功的冒险家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深谙投资经营之道的,而大多都是在不断的摸爬滚打中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敢于告别温暖的安乐窝,将自己置身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才能摸索出清晰的冒险之道。

张骞出使西域是我们历史上重重的一笔,他的冒险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海洋中的一段传奇。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个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荤粥”、“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春秋战国以后,匈奴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各部落分别形成奴隶制小国,其国王称“单于”。楚汉相争时期,冒顿单于乘机扩张势力,相继征服周围的部落,灭东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政权和强大的军事机器。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冒顿单于率骑兵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领三十二万大军迎战,企图一举击溃匈奴主力。结果,刘邦反被冒顿围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7天不得食,只得采用陈平的“奇招”,暗中遣人纳贿于冒顿的阏氏夫人,始得解围。从此,刘邦再不敢用兵于北方。后来的惠帝、吕后和文景二帝,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寇边不已。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img19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莫高窟323窟(初唐)

在张骞出使之前,东方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对西域诸国都还没有什么影响。故匈奴成了唯一有影响的强大力量,其余小国或多或少也间接地受制于匈奴。

从整个形势来看,为了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张骞奉武帝命,西行出使西域,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孤立和削弱匈奴,最后配合军事行动彻底战胜匈奴。这确实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他们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

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见当时的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让张骞娶匈奴的女子为妻,并且生了孩子,但均未达到目的。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他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元光六年(前129年),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一天,张骞趁匈奴人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

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幸运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张骞等人详细地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在张骞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之后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一路上经过了数十日的跋涉。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储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他们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以表达感激之情。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一直未能实现。

张骞的一席话,更使大宛王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他们改变了态度。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

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张骞动身返汉朝。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他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于是重越葱岭后,张骞等人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的是,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失败逃汉。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历时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所付出的代价是何等昂贵。

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张骞第一次“和自己一起出远门”,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冒险,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于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身毒诸国的地理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这些见闻的基本内容被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此肯定他们的功绩。

张骞已经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功业。在出使西域进行这些冒险行动时,他在匈奴度过了几年囚犯生活;他观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状况;他注意到在大夏有中国货;他派同行者远至粟特,甚至安息。由于一次历史的意外,在大夏消除了古希腊的主要影响后,张骞访问了那些地区。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如果他早几十年来到那里,并亲眼目睹希腊文明社会,中国的文化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和张骞一样,每一个高手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过来的,他们能将冒险驾驭得比较老到,一路驾轻就熟。他们使自己成长的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下海”,在实战操作中“与强者为敌”、“与强者为伍”。在残酷的冒险经历中,我们才能取得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美国一位学者曾经分析了数千人的冒险经历,结果是总数的98%都是失败者,并由此归纳了人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失败者都有一些共性:做事情方法多、技巧多、投机多;太担心失败,太在乎失败,太惧怕失败以及没想到过失败。而成功人士则没有太多的失败经验,他们只有目标、信念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如果问他们:“有些困难和磨难为什么会接受?”他们会回答,“不吃苦哪有回报!这都是对应的。”在他们眼里,失败的定义变了。

我们常常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意味着接近成功。但是,实际上,在操作中并不仅仅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做同样一件事,用同样一个方法,甲去做成功,乙去做就不一定成功。失败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成功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

成功的过程中有必然的失败。在成功人士的眼里失败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他们认为这样能提升人的心理承压能力,能磨炼人的意志,考验人的信念,而不能逃避失败。

我们都知道“要想学会游泳,自己就一定要下水”的道理,只是“站在岸边”或者“学一堆游泳理论”都没用。不自己亲自实践,只是听别人的风传或者看着别人的样式照搬,都是要不得的。

经验并不是成功冒险的必备条件,为什么说冒险是“和自己一起出远门”呢?冒险除了需要一定的“摸爬滚打”之外,还需要培养“第三只眼”的习惯,即在冒险之前把一部分的“我”从“主我”中分离出来,把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心里所想到的所有信息留出一定的空间,用一部分的“我”去做分析。

冒险中,意识也是一种投入,人们常说要“全身心”的投入,其实对于缺乏成功经历的人来说,“全身心”的投入属于被动冒险,身在局中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套死”。而“和自己一起出远门”则不需要投入全部的意识,要“多个心眼儿”,留有一定的余地。

事实上,冒险之前的调查和规划也很重要,许多人选择去冒险就是感觉或者看到什么比较赚钱,或者因为是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就上,而缺少了必要的“事前工夫”。我们出远门之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需要先了解交通、路况,之后确定目的地、预订行走路线、可能的时间、可能的意外(比如车次、误点等)、可能的预算及第二方案,然后才是自己指导着自己执行此“出远门方案”。

同样的道理,在创业冒险上则是对市场资源(风险、竞争、机会等)、自我资源(专业优势、性格特点、资金储备等)、目标资源(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分解,让市场资源和自我资源进行对接,通过对目标资源的分解,利用逆向思维(目标时间倒推)而设定出具体的行动步骤。同样是自己率领自己去冒险,如果把“主我”进行分离当成是战略的话,那么资源整合和规划则是战术,而这两种都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投入,只是会花费一些时间。

先是经验预算及第二方案,然后才是自己指导着自己执行此“出远门方案”。在冒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最大限度地淡化人性的弱点(如畏惧)对行为决策的影响。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冒险寻求的不是短期的快速盈利而是长期稳定的价值回报。因此,如果投资者把冒险实践培养成为一种习惯,学会“和自己一起出远门”,那么创业或者投资就是一种用低冒险式的成本,赢取高冒险式的回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