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律师漫话黔中美食

律师漫话黔中美食

时间:2022-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5-12-21 仲涛说到饮食,老祖宗说了句话:“食色,性也。”就美食而言,在个人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要数烤豆腐果了。当时,贵阳作为大后方屡遭空袭,市郊东山、彭家桥一带是人们躲避空袭的藏身之地。空袭开始后,这几间茅屋便成了人们躲避空袭的场所。作为传统小吃,肠旺面已有百年历史。算来这也是能够代表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的一道佳肴。

2015-12-21 仲涛

说到饮食,老祖宗说了句话:“食色,性也。”是人就离不开“吃喝”二字。虽不是地道的贵州人,但生于斯长于斯,除了方言略逊,其他与本地人并无二致。贵州,除了风景如画的景致,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美食,虽不在川、湘、鲁、粤、淮扬、闽、浙、徽“八大菜系”之列,却很有自己的特色。贵州美食的味道不在金碧辉煌、高朋满座的食肆,而承载于游走街边的摊贩和街头巷尾的那些鸡毛小店中。

就美食而言,在个人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要数烤豆腐果了。对于童年尚处于物质匮乏年代的我,看着那路边小贩不停翻烤、滋滋冒着热气的豆腐果,闻着那烟熏的香气,再把烤得焦黄中间裹着胡辣椒、折耳根、葱、蒜调制成蘸水的豆腐果吃到嘴里,顿感美味无比,十分的享受,而且价格还不贵,一块只要几分钱,实在是物美价廉。尤其喜欢哪种外面已经烤至焦黄起壳内里化汁的豆腐果,每次吃完都感觉齿颊生香,极感满足。

烤豆腐果还有个别名——“恋爱豆腐果”。据说,烤豆腐果诞生于抗战时期。当时,贵阳作为大后方屡遭空袭,市郊东山、彭家桥一带是人们躲避空袭的藏身之地。而在彭家桥附近有一对年近半百的张氏夫妇,在菜地里搭了数间茅屋,在这里将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别处设摊和沿街叫卖。空袭开始后,这几间茅屋便成了人们躲避空袭的场所。而张氏夫妇因为空袭也不上街做买卖,他们发现躲警报的人往往腹中饥饿,又无法回家就餐,就将这几间作坊辟成店铺,向躲警报的人出售烤豆腐果。一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馋或充饥,吃完了便走。唯有一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却买一盘豆腐果,蘸着辣椒水,细嚼慢咽,谈天说地,一坐就是半天。还有一些青年,也经常在此相聚,逐渐谈起恋爱来,他们把张家店铺当成谈情说爱的场所,张氏夫妇干脆就把烤豆腐果改名为了“恋爱豆腐果”。

现在,烤豆腐果对于我已不觉稀罕,有时看到烤豆腐果的路边小摊,也会买来品尝,虽然价格早已按“元”计算,但已难以找到童年记忆里的味道。

说起面食,南方比起北方总是失色很多,而我觉得贵阳的肠旺面与之相比却也不遑多让,一碗热腾腾、色香味俱全的肠旺面自然是过早(早餐)最佳的选择。一碗制作精良的肠旺面出锅后汤色鲜红、面条金黄、葱花嫩绿,豆芽粉白,一碗捧出,使人顿感赏心悦目;待举箸下咽,更是满口生香,面条脆细爽口、食不粘牙,肉哨香脆、肠烂旺嫩,辣而不猛、油而不腻,汤鲜味美、回味悠长。

作为传统小吃,肠旺面已有百年历史。肠旺面于清光绪年间诞生在贵阳的北门桥(现在的喷水池一带)。桥头有傅、颜两家面馆,他们用肉案上的猪肥肠和猪血旺做成肠旺面,将槽头肉熬制成了脆哨。猪大肠烹制后放入了面中,以招徕前来买肉买菜的顾客,没想到奇妙的搭配竟然开始大受追捧。两家面馆继续互相竞争,使肠旺面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在贵阳卖出了名气。

而肠旺面之所以能独具一格,关键在于它用料讲究。面,是手工鸡蛋面擀制,整个操作过程有“三翻四搭九道切”之说;肠,以肥为美,经反复浸漂、里外洗净,除去腥味后,与花椒、山柰、八角等调料放入锅内煮熟,捞出切成片后又用姜、葱、山柰、八角以小火慢炖至软烂;血旺宜嫩,切成片,煮面时在水中汆一下即可,达到入口即化的感觉,少一分未熟、多一分过老;脆臊须用上好的猪五花肉熬制,而那鲜亮的红油则是用肠油、脆臊油加辣椒制成。

除了面好吃,肠旺面还可以个性化定制。记得以前吃面,顾客如果需要店家少放点红油,服务员会向厨房里面煮面的师傅吆喝:“某某面一碗,红轻。”如果需要多放点,则会吆喝道:“某某面一碗,红重。”顾客如果需要不加肥肠,则会吆喝道:“某某面一碗,免肠。”如果不加血旺,则会吆喝道:“某某面一碗,免旺。”如果不想放葱,则会吆喝道:“某某面一碗,免青。”…… 坐在小面馆里吃着面,听着这极富本地民俗的吆喝也是极有意思的。可惜,现在面馆随处可见,但也只有个别面馆还在传承着这种富有特色的吆喝。

随着贵州旅游的兴盛,贵州美食越来越为外界所知,名气最大的当属酸汤鱼,外地的朋友来一般都会点名吃酸汤鱼,久而久之我也愿意主动推荐酸汤鱼。算来这也是能够代表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的一道佳肴。

贵州省内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嗜酸,毛辣角酸、红油酸、小磨酸、虾酸等种类繁多,民谚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之说。而酸汤鱼在各民族都有制作,而广为人知的是黔东南一带的苗族酸汤鱼。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酸汤鱼所用的酸就是毛辣角酸,即以野生毛辣角(即野生西红柿)腌制而成,而我发现自己家中即使以毛辣角酸做出来的酸汤鱼,也始终与外面店家售卖的醇厚味道有所不同。一日,在一酸汤鱼小店与老板闲聊方才得知,其实酸汤鱼的酸汤是混合了白酸和红酸。红酸就是毛辣角酸,而白酸则是用清米汤在酸汤桶中慢慢发酵而成,而二者调配的比例才是酸汤口感好坏的秘诀。除了酸汤,酸汤鱼味道是否正宗,还取决于一味重要的调料——木姜子,一种樟科植物的种子,形似花椒,而具有特别的挥发性香味,如果酸汤鱼少了木姜子,则风味一定逊色很多。

冬日里与三五好友相聚,围坐在火炉旁,吃着热气腾腾的酸汤鱼,配着些地道的小菜,浅酌着苗家自酿的米酒,何尝不是件惬意的事呢!

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去往安顺出差,每次去后都对安顺的美食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安顺的小吃自不必说,裹卷、荞凉粉、油炸粑稀饭、冲冲糕、夺夺粉……琳琅满目,各有特色。而安顺菜特别是家常菜,像是糟辣肉片、旧州鸡辣子、炒寡蛋、山药果炒肉末、油炸野慈姑、炒韭黄……也与贵州其他地方有别,感觉安顺手艺高超的厨师总是能把极普通平凡的食材做得味美可口,常吃不厌。

吃安顺家常菜总令人感到精致、婉约,透着一丝江南水乡的味道。想来,这也是有原因的。历史上安顺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安顺府志》载,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了屯垦戍边,开发西南,除让沐英率大军屯驻云南外,还让安陆侯吴复择地在“西南冲剧,夷汉襟喉,土厚水深,川潆峰列”的阿达卜寨设栅筑城,并将普定卫、习安州合并设立安顺军民府,从此作为地名的“安顺”二字出现在历史中。而屯军移民,则给安顺城带来一股强劲的江淮之风,形成了今日的“屯堡文化”。至民国抗战时期,安顺作为大后方,包括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兽医学校、黔江中学、豫章中学等院校内迁来安顺,沿长江而下的同胞也大量流亡到这个地处大西南腹地的小城,这也再次为安顺带来了“下江风”。

而作为安顺本地人士的文化老人戴明贤老先生则解释,安顺家常菜好吃是因为安顺人嘴刁,而安顺人嘴刁是因为“从晚清到民国军阀时代鸦片泛滥,安顺也未能免俗,很多人家都有抽大烟的习惯,那年月,小城上空中若有若无地漂浮着一缕药味,这就是鸦片的味道……几代人百年余的烟榻生涯,影响了整个小城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例如晚睡晚起,中午饭叫早饭,吃晚饭已掌灯,午后和深夜吃点心叫‘过午’和‘消夜’;例如重吃不重穿,烟客胃口不佳,非美食难以激发食欲。流风所被,虽小户人家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贵州的美食数不胜数,不胜枚举,然而我们所记得的其实仅仅是家乡的味道,是对故乡的眷恋。《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后,我看了多遍仍不觉厌,至今记得解说词大致说过:家乡的味道,是山的味道,水的味道,风的味道,时间的味道,记忆的味道,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它包容了你所有的情感,承载了你所有的思念,它永远忠贞,无关职业,不分地域,不论朴素或精致,却足以承载一生的记忆与乡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