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规范逻辑

传统规范逻辑

时间:2022-05-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传统规范逻辑人类生存于普遍的社会规范之中,其言行举止受各种社会规范的调节和控制,以社会规范为研究对象,把握社会规范内在的逻辑规律成为人类不断认知自我、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科学活动。传统规范逻辑主要研究的是规范判断及其特征、规范推理的不同类型等,下面予以具体介绍。②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

第一节 传统规范逻辑

人类生存于普遍的社会规范之中,其言行举止受各种社会规范的调节和控制,以社会规范为研究对象,把握社会规范内在的逻辑规律成为人类不断认知自我、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科学活动。对社会规范的逻辑学研究最早可上溯至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克马可伦理学》中多有论述,并在中世纪形成了建立在传统逻辑基础上的规范逻辑理论,即传统规范逻辑。传统规范逻辑主要研究的是规范判断及其特征、规范推理的不同类型等,下面予以具体介绍。

一、规范判断

(一)规范模态词和规范判断

规范判断,主要指包含有“应当”、“允许”、“禁止”等规范模态词的判断。规范判断也称为道义判断或者义务判断,用于表述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例如:

①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应当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②条件不成熟者允许暂不执行这项规定。

③禁止非法侵入他人住宅。

由于“应当”、“允许”、“禁止”等属于义务模态,所以规范判断是一种广义的模态判断。除了“应当”、“允许”、“禁止”之外,还存在很多其他类似的规范模态词,比如“必须”、“可以”、“能够”等。根据其应用属性的不同,可以把规范模态词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义务性规范词,即规定人们必须做出某种行为,如“必须”、“应当”、“应该”、“有义务”等。例如:

④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其中的“必须”就属于义务性规范词,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第二类是授权性规范词,规定人们有做出某种行为的权利,如“可以”、“允许”、“能够”、“有权利”等。例如:

⑤《广告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做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需注意的是,授权性规范词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授予国家机关、公职人员某种权力(即职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种组织法赋予各级国家机关权力的规定。但这种权力同时又是义务,是需要执行的。例如: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法;(二)监督宪法的实施;……(十四)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十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由于这种权利是授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因此称做“职权”,并且这十五项权利(职权)既是权力,也是义务,必须实行。二是授予公民某种权利。比如在经济合同中,当事人一方可向对方给付定金,是给予公民签订合同的一个权利,是否行使,当事人也可自行选择。但授予公民的权利也有必须实行的,换言之,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由于这种权利是授予公民的,因此不能称为“职权”,在规定表述时,往往采取权利、义务并提的形式。如: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类规范词是禁止性规范词,主要用于禁止人们做出某种行为。比如“禁止”、“不得”、“不准”、“严禁”等。例如: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由上可知,规范判断主要是由规范模态词和原判断组成。不过,其原判断可以是简单判断,也可以是复合判断。例如: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在搜查的时候,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

⑩我国《宪法》第八条规定:“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其中例⑨的原判断实际上是一个多重重合判断;例⑩的原判断实际上是一个联言判断。这种判断可称为复合规范判断。由于原判断无论是简单判断还是复合判断,都是以简单判断为基础,所以我们下面重点讨论原判断为简单判断的规范判断。

(二)规范判断的种类

根据规范模态词类型的不同,规范判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必须判断、允许判断和禁止判断。再根据原判断联项(即肯定或否定)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六类:必须肯定判断、必须否定判断、允许肯定判断、允许否定判断、禁止肯定判断、禁止否定判断。

1.必须判断

必须判断是陈述人们必须履行某种行为的判断,其规范模态词通常有“必须”、“应当”、“义务”等。根据其联项的不同,可再分为必须肯定判断和必须否定判断两种类型。

(1)必须肯定判断

必须肯定判断是规定必须做某种行为的判断。例如:

①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②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捕证。

必须肯定判断的逻辑形式为:S必须P,简称必须p。

在规范逻辑中,一般用“O”表示“必须”,所以上述形式可表示为:Op

在上面的逻辑形式中,S、P分别代表原判断的主项和谓项,p则代表原判断。(下同)

(2)必须否定判断

必须否定判断是规定必须不做出某种行为的判断。例如:

①学生的行为必须不违反校规。

②海边别墅应当设有栅栏。

必须否定判断的逻辑形式为:S必须不是P或必须非p。

用“﹁”表示“非”,则上述形式可表示为:O﹁p。

2.允许判断

允许判断是陈述人们可以履行某种行为的判断,其规范模态词通常有“允许”、“可以”、“准予”等。它也可分为允许肯定判断和允许否定判断两种类型。

(1)允许肯定判断

允许肯定判断是规定可以做某种行为的判断。例如:

①人民法院在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

②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

允许肯定判断的逻辑形式为:S可以是P或可以p。

一般用“P”表示“可以”,则“可以p”表示为:Pp。

(2)允许否定判断

允许否定判断是规定可以不做某种行为的判断。例如:

①不参加任何党派是允许的。

辩护人可以不受被告一方当事人意愿的约束。

允许否定判断的逻辑形式为:S可以不是P或可以非p。

用“﹁”表示“非”,则“可以非p”可表示为:P﹁p。

3.禁止判断

禁止判断是指陈述人们必须不能履行某种行为的判断,其规范模态词通常有“不准”、“禁止”、“不得”等。它也可分为禁止肯定判断和禁止否定判断两种类型。

(1)禁止肯定判断

禁止肯定判断是禁止做出某种行为的判断。例如:

①禁止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发布烟草广告。

②严禁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

禁止肯定判断的逻辑形式为:S禁止是P或禁止p。

用“F”表示“禁止”,则“禁止p”可表示为:Fp。

(2)禁止否定判断

禁止否定判断是禁止不做某种行为的判断。例如:

①严禁不按法律程序办事。

②禁止司机无驾照行驶。

禁止否定判断的逻辑形式为:S禁止不是P或禁止非p。

用“﹁”表示“非”,则“禁止非p”可表示为:F﹁p。

上述六种规范判断中,禁止否定判断(F﹁p)与必须肯定判断(Op)是等值的。例如“严禁不按法律程序办事”可定义为“必须按照法律程序办事”;禁止肯定判断(Fp)与必须否定判断(O﹁p)也是等值的。例如“禁止贩卖黄色书刊”可定义为“必须不贩卖黄色书刊”。因此,两种禁止规范判断可用相应的必须规范判断进行定义,上述六种规范判断便可归结为以下四种类型:必须肯定判断(Op),必须否定判断(O﹁p),允许肯定判断(Pp)和允许否定判断(P﹁p)。

(三)规范判断的对当关系

规范判断对当关系,是指规范判断的逻辑真值的对应关系,或者说是规范判断之间的正误关系。由于规范判断主要是描述人的行为规范的判断,不能像其他判断一样简单地根据事实确定真假,而只能是根据它的规定是否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正误。具体来说,凡是符合某种社会规范的规范判断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规范判断的逻辑真值,与前面介绍的模态判断的逻辑真值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模态判断中的模态词属于真值模态词,因此模态判断的逻辑值即真假值;而规范判断中的规范模态词(属于广义模态词的一种)却是非真值模态词,因此规范判断之间的关系,不是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而是判断之间的正误关系。换言之,规范判断不是什么真和假的问题,而是正确和不正确、妥当和不妥当也即对和错的问题。因而规范判断对当关系,实际上是不同类型规范判断之间的对和错的关系。

与性质判断对当关系、模态判断对当关系类似,规范判断对当关系也要求素材相同,即原判断相同,或原判断的主项相同并且谓项相同。素材相同的四种规范判断之间的制约关系也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反对关系

必须肯定判断与必须否定判断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它们之间不可同对,但可同错。或者说,其中一个对,则另一个必错;一个错,则另一个对错不定。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规范判断Op与O﹁p所陈述的两种行为,不可以同时成为行为主体应尽的义务,但可以同时都不是行为主体应尽的义务。

例如:当“你应当对他的话进行反驳”成为你应尽的义务时,则“你应当对他的话不进行反驳”必定不再是你应尽的义务;但若“你应当对他的话进行反驳”没有规定为你应尽的义务时,则“你应当对他的话不进行反驳”可以是你应尽的义务,也可以不是你应尽的义务,两种情况均可成立。

2.下反对关系

允许肯定判断与允许否定判断之间的关系是下反对关系。它们之间不可同错,但可同对。或者说,其中一个错,则另一个必对;一个对,则另一个对错不定。具体来说,就是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规范判断Pp与P﹁p所陈述的两种行为,可以同时都是行为主体具有的权利,但不能同时都不是行为主体具有的权利。

例如:当“你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你所具有的一项权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受教育,“你接受教育”和“你不接受教育”的行为都是允许的;但“你接受教育”和“你不接受教育”这两个行为同时都不允许,则是不能成立的。

3.差等关系

必须肯定判断与允许肯定判断、必须否定判断与允许否定判断之间的关系都是差等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同对,也可以同错。具体来说,必须判断对,则相应的允许判断必对;但必须判断错,则相应的允许判断对错不定;允许判断对,则相应的必须判断对错不定;允许判断错,则相应的必须判断必错。具体来说,就是规范判断Op与Pp、O﹁p与P﹁p之间具有差等关系,当Op与O﹁p陈述的行为为行为主体应尽的义务时,则相应地Pp与P﹁p所陈述的行为必然是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权利;反之,当Pp与P﹁p陈述的行为不是行为主体具有的权利时,则Op与O﹁p陈述的行为也必然不是行为主体应尽的义务。

例如:当“你应当对自己提出的观点给予详细论证”成立时,则“你可以对自己提出的观点给予详细论证”必然成立;当“你不应当对自己提出的观点给予详细论证”成立时,则“你可以不对自己提出的观点给予详细论证”也必然成立。反之,当“你可以对自己提出的观点给予详细论证”不成立,则“你应当对自己提出的观点给予详细论证”必然不成立;“你可以不对自己提出的观点给予详细论证”不成立,则“你不应当对自己提出的观点给予详细论证”必然不成立。

4.矛盾关系

必须肯定判断与允许否定判断、必须否定判断与允许肯定判断之间的关系都是矛盾关系。它们之间不可同对,也不可同错,只能是一对一错。具体来说,就是规范判断“Op与P﹁p”或者“O﹁p与Pp”之间具有矛盾关系,当Op与O﹁p陈述的行为成立时,则与它们相对应的P﹁p与Pp陈述的行为必然不成立。

例如:当“你应当遵守此项规定”成立时,则“你可以不遵守此项规定”必然不成立;同样,当“你不应当遵守此项规定”成立时,则“你可以遵守此项规定”必然不成立。

四种规范判断之间的对错制约关系,也可用类似模态判断逻辑方阵那样的正方图形加以表示,即规范判断逻辑方阵,如下图所示:

img79

规范判断逻辑方阵图中,也可以引入不带规范词的原判断“p”和“﹁p”。相对于四种规范判断,这种不带规范词的原判断称为实然判断。实然判断引入后的规范判断逻辑方阵如下图所示:

img80

方阵图中,原来的关系不变,新增加的关系如下:

(1)Op与﹁p、O﹁p与p之间为反对关系;

(2)Pp与﹁p、P﹁p与p之间为下反对关系;

(3)Op与p、p与Pp、O﹁p与﹁p、﹁p与P﹁p之间为差等关系。

(4)p与﹁p之间为矛盾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规范判断逻辑方阵所表示的规范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对与错的制约关系,而不是真与假的对应关系。

(四)复合规范判断

规范判断是由规范词和原判断两部分组成的。当原判断为简单判断时,就构成简单规范判断,前面讨论的主要是简单规范判断。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可以遇到原判断为复合判断的规范判断即复合规范判断。下面主要介绍复合规范判断的某些规律,可用蕴涵式或者等值式进行表示。

(1)O(p∧q)→(Op∧Oq)

(2)P(p∨q)→(Pp∨Pq)

(3)F(p∨q)→(Fp∧Fq)

(4)O(p∨q)→(Pp∨Pq)

(5)P(p∨q)→Pp∧Pq

(6)Fp∧Fq→F(p∧q)

(7)﹁Op→P﹁p

(8)﹁O﹁p→Pp

(9)﹁Pp→O﹁p

(10)﹁P﹁p→Op

上面只是规范判断中的部分蕴涵式或者等值式。下面具体说明它们所表示的关于复合规范判断的某些规律。

公式(1)表示的是以联言判断为原判断的必须肯定判断,描述的是O(p∧q)与(Op∧Oq)之间具有等值关系。例如:《矿山安全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接触有害物质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可解释为“对接触有害物质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并且必须建立健康档案”。

公式(2)表示的是以选言判断为原判断的允许肯定判断,描述的是P(p∨q)与(Pp∨Pq)之间具有等值关系。例如:“原告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诉讼”,可解释为“原告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可以撤回诉讼”。

公式(3)表示的是以两个禁止肯定判断构成的联言判断,描述的是F(p∨q)与(Fp∧Fq)之间具有等值关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可解释为“禁止广告含有虚假的内容或者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公式(4)表示的是以选言判断为原判断的必须肯定判断,描述的是O(p∨q)与(Pp∨Pq)之间具有蕴涵关系。例如:“申请这个科研项目,应当按照规定报教务处或者省级教育厅(局)审查批准”,可解释为“申请这个科研项目,可以按照规定报教务处审查批准,或者可以报省级教育厅(局)审查批准”。

公式(5)表示的是以联言判断为原判断的允许肯定判断,描述的是P(p∨q)与Pp∧Pq之间具有蕴涵关系。例如:“研究生录取情况,可以打电话向招生办公室或者上学校网站主页查询”,可解释为“研究生录取情况,可以打电话向招生办公室查询,也可以上学校网站主页查询”。

公式(6)表示的是以联言判断为原判断的禁止肯定判断,描述的是Fp∧Fq与F(p∧q)之间具有等值关系。例如:“任何考生不得提前离开考场,不得带走考试试卷”,可解释为“任何考生不得提前离开考场和带走考试试卷”。

公式(7)表示的是规范判断的负判断,描述的是﹁Op与P﹁p之间具有等值关系。例如:“并不是说纸上列举的任务你要全部完成”,等值于“纸上列举的任务你可以不用全部完成”。

公式(8)表示的是双重否定等于肯定的关系,描述的是﹁O﹁p与Pp之间的等值关系。例如:“不是说你应当在吃饭的时候不看电视”,等值于“允许你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公式(9)表示的是允许判断的负判断以及必须判断的负判断之间的关系,即﹁Pp与O﹁p之间的等值关系。例如:“上课不允许大声喧哗”,等值于“上课应当不大声喧哗”。

公式(10)表示的仍然是双重否定等于肯定的关系,描述的是﹁P﹁p与Op之间的等值关系。例如:“不可以不依照规定办事”,等值于“应当依照规定办事”。

上面列举的仅仅是复合规范判断的部分规律,其他还有很多,比如O(p→q)→(Op→Oq)、O(p→q)∧Oq→Oq等,这里从略。

二、规范推理

规范推理是指前提或结论至少有一个为规范判断的推理。例如:

①如果不重视保护环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如果禁止破坏生态平衡,就应当注意保护环境。

②凡本公司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此项规定,小李是本公司成员,所以小李必须遵守此项规定。

③如果有事或者因病不能上课,那么事先请假是必须的。

例①的前提是一个假言判断,结论是规范判断。例②第一个前提是规范判断,第二个前提是实然判断,结论是规范判断;例③前提是一个选言判断,结论是规范判断。

规范推理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对当关系规范推理、规范三段论推理和复合规范推理,下面给予具体介绍。

(一)对当关系规范推理

对当关系规范推理,就是根据规范判断对当关系进行推演的规范推理。规范判断对当关系,就是前面已经介绍的四种规范判断以及两种实然判断之间的对错制约关系。对当规范推理也即是根据规范方阵进行的规范推理,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1.反对关系规范推理

反对关系规范推理,就是根据反对关系进行推演的规范推理。规范判断之间的反对关系,是不可同对但可同错的关系。由其中一个正确可以推出另一个错误,而由其中一个错误不能推出另一个的对错。据此,反对关系规范推理有如下推理式:

(1)Op→﹁O﹁p

例如:进入校门应当出示证件,所以进入校门应当不出示证件的说法是错误的。

(2)O﹁p→﹁Op

例如:上课应当不大声喧哗,所以,上课不应当大声喧哗。

(3)Op→﹁﹁p

例如:领导应当关心群众生活,所以说,领导不关心群众生活是不对的。

(4)﹁p→﹁Op

例如:学生不逃课是正确的,因此学生应当逃课的说法是错误的。

(5)O﹁p→﹁p

例如:你中学时代应当不选择出国,所以,你在中学时代出国是错误的选择。

(6)p→﹁O﹁p

例如:事实说明,取缔收容制度是正确的,因此,所谓收容制度应该不取缔的主张是不对的。

2.下反对关系规范推理

下反对关系规范推理就是根据下反对关系进行推演的规范推理。规范判断之间的下反对关系,是不可同错但可同对的关系。由其中一个错误可以推出另一个正确,其中一个正确则另一个对错不定。据此,下反对关系规范推理有如下推理式:

(1)﹁Pp→P﹁p

例如:不允许中学生在校早恋,所以,中学生在校可以不早恋。

(2)﹁P﹁p→Pp

例如:不允许学生不按时熄灯,所以,学生可以按时熄灯。

(3)﹁Pp→﹁p

例如:图书馆内不允许吃东西,所以在图书馆内吃东西是不对的。

(4)﹁﹁p→Pp

例如:上舞台不化妆是不合适的,因此上舞台可以化妆。

(5)﹁P﹁p→p

例如:允许学生不按时上课是错误的,所以学生按时上课是正确的。

(6)﹁p→P﹁p

例如:既然嫉妒别人是不对的,因此可以不要嫉妒别人。

3.差等关系规范推理

差等关系规范推理是根据差等关系进行推演的规范推理。在具有差等关系的必须判断、实然判断与允许判断(即逻辑方阵中位于同侧的判断)之间,由前者正确可推知后者正确,由后者错误可推知前者错误;但前者错误则后者正误不定,后者正确则前者正误不定。据此,差等关系规范推理有如下推理式:

(1)Op→p

例如:应当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因此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正确的。

(2)﹁p→﹁Op

例如:贪赃枉法是错误的,所以,不应当贪赃枉法。

(3)p→Pp

例如:缺课要提前请假是正确的,因此,允许缺课时提前请假。

(4)﹁Pp→﹁p

例如:既然不允许在车厢内抽烟,可见在车厢内抽烟是不对的。

(5)O﹁p→﹁p

例如:夜间上网应当不影响室友休息,因此夜间上网不影响室友休息是对的。

(6)﹁﹁p→﹁O﹁p

例如:成年子女不赡养父母是错误的,所以,成年子女不应当不赡养父母。

(7)﹁p→P﹁p

例如:公民不违反法律是对的,因此允许公民不违反法律。

(8)﹁P﹁p→﹁﹁p

例如:不允许考生不按规定时间入场,因此,考生不按规定时间入场是错误的。

4.矛盾关系规范推理

矛盾关系规范推理是根据矛盾关系进行推演的规范推理。规范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不可都对不可都错的关系。因此,由其中一个正确可以推出另一个错误,由其中一个错误可以推出另一个正确。据此,矛盾关系规范推理有以下推理式:

(1)Op→﹁P﹁p

例如:进入车间必须穿工作服,因此,进入车间不允许不穿工作服。

(2)﹁P﹁p→Op

例如:允许犯渎职罪的人不受刑罚处罚是错误的,所以,犯渎职罪的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3)﹁Op→P﹁p

例如:并非必须参加工作,因此,可以不参加工作。

(4)P﹁p→﹁Op

例如:《刑事诉讼概论》认为:“辩护人有权依据事实和法律,独立地进行辩护……可以不受被告一方当事人的意愿约束。”后面这句话意味着:辩护人必须受被告一方当事人的意愿的约束是不对的。

(5)O﹁p→﹁Pp

例如:证人在法庭上应该不作伪证,所以,允许证人在法庭上作伪证是不对的。

(6)﹁Pp→O﹁p

例如: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允许考生提前退场,因此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生应当不提前退场。

(7)﹁O﹁p→Pp

例如:上班期间必须不接电话的规定是不对的,因此,上班期间可以接电话。

(8)Pp→﹁O﹁p

例如: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对自诉人提起反诉。所以,那种认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不对自诉人提起反诉的意见显然是不正确的。

(二)规范三段论推理

所谓规范三段论,就是前提和结论中含有规范判断的三段论,亦即在前提和结论中引入规范模态词的三段论。规范三段论的形式很多,也比较复杂。这里只介绍以规范判断为大前提,实然判断为小前提,结论也为规范判断的常见类型,其基本形式为:

大前提:简单的规范判断

小前提:实然判断

结论:简单的规范判断

1.必须规范三段论

必须规范三段论,是指其前提或结论为必须规范判断的规范三段论,其一般构成为:大前提为必须规范判断,小前提为直言判断,结论为必须规范判断。它的逻辑形式可表示如下:

凡M必须是P

凡S是M

凡S必须是P

例如:凡盗窃国家金融机构必须判以重刑,小许盗窃国家金融机构,所以小许必须被判以重刑。

2.允许规范三段论

允许规范三段论,是指前提或结论为允许规范判断的三段论,其一般构成为:大前提为允许规范判断,小前提为实然判断,结论为允许规范判断。它的逻辑形式可表示如下:

凡M可以是P

凡S是M

凡S可以是P

例如:这次比赛中的种子选手可以直接进入决赛,小刘和小李都是这次比赛中的种子选手,所以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决赛。

在这个例子中,表示授权性的规范词采用了“可以”的表述形式,如果将“可以”换成“允许”,则这个允许规范三段论还可表述如下:

允许这次比赛中的种子选手直接进入决赛,小刘和小李都是这次比赛中的种子选手,所以允许他们直接进入决赛。

3.禁止规范三段论

禁止规范三段论,是指前提或结论为禁止规范判断的三段论,其一般构成为:大前提为禁止规范判断,小前提为直言判断,结论为禁止规范判断。它的逻辑形式可表示如下:

凡M禁止是P

凡S是M

所以,凡S禁止是P

例如:凡执法组织都禁止有超越宪法的特权,法院是执法组织,所以法院禁止有超越宪法的特权。

规范三段论还可以有很多种形式,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规范三段论也应遵循以下规则:

(1)必须遵循直言三段论的所有规则;

(2)若大小前提同为规范判断时,应遵循“结论从弱”原则;例如,前提分别是必须判断和允许判断时,结论应为允许判断;当前提为必须判断和实然判断时,结论为实然判断等。

(三)复合规范推理

复合规范推理,是指前提或结论为复合规范判断的规范推理。如前所述,所谓复合规范判断,指的是原判断为复合判断的规范判断,并且复合规范判断与其子判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按照这些规律性,复合规范推理有如下形式:

1.O(p∧q)→(Op∧Oq)

这是“应当”对于“合取”的分配律,且是一个等值式。具体是指,“p并且q是必须的,当且仅当,p是必须的并且q也是必须的”。

例如:“药品包装必须按照规定贴有标签并附有说明书”与“药品包装必须按照规定贴有标签,并且,药品包装必须按照规定有说明书”之间可以相互推出。

2.P(p∨q)→(Pp∨Pq)

这是“允许”对于“析取”的分配律,且是一个等值式。具体是指,“p或者q是允许的,当且仅当,p是允许的或者q也是允许的”。

例如:“允许学生在假期留在学校学习或者回家”与“允许学生在假期留在学校,或者,允许学生在假期回家”是可以相互推出的。

3.F(p∨q)→(Fp∧Fq)

这个关于“禁止”与“析取和合取”之间的规律,同样是一个等值式。具体是指,“p或者q是禁止的,当且仅当,p是禁止的并且q也是禁止的”。

例如:“禁止学生逃课或者在课堂上睡觉”与“禁止学生逃课,并且,禁止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是可以相互推出的。

4.O(p∨q)→(Pp∨Pq)

这个反映应当与允许之间关系的规律只是一个蕴涵式,仅表示一个推理式。具体是指“p或者q是应当的,可推出p是允许的或者q是允许的”。

例如:“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对技术改进项目做出采纳或者不采纳的结论”可推出“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对技术改进项目做出采纳的结论,或者,可以及时对技术改进项目做出不采纳的结论”。

5.P(p∧q)→Pp∧Pq

这是“允许”对于“合取”的分配律,只是一个蕴涵式。具体是指,“p并且q是允许的,可推出p是允许的并且q也是允许的”。

例如:“允许本事件的调查人了解事情真相并且上报”可推出“允许本事件的调查人了解事情真相,并且允许本事件的调查人进行上报”。

6.Fp∧Fq→F(p∧q)

这个关于“禁止”与“合取”之间的规律同样只是一个蕴涵式。具体是指,“p是禁止的并且q也是禁止的,可推出p并且q是禁止的”。

例如:“本班学生在上课期间禁止吃东西,并且禁止在课堂上大声喧哗”可推出“本班学生在上课期间吃东西并且大声喧哗是禁止的”。

以上六个规律中:前三个规律是等值式,可以相互推出;但后三个规律是蕴涵式,不能互相推出,而只能由左边推出右边,即只能顺推,不能逆推。比如:

第4个规律,从“放学后允许看电视或者做作业”不能推出“放学后应当看电视或者做作业”。

第5个规律,从“允许小李因病早退,也允许小李因病缺课”不能推出“允许小李因病早退并且缺课”。

第6个规律从“禁止知法犯法”不能推出“禁止知法并且禁止犯法”,否则是非常荒谬的。

因此,在进行复合规范推理时,需要认清这些规律,避免出现“不当逆推”的逻辑错误。

(四)运用规范判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规范判断的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正确区分规范判断的负判断与规范否定判断

关于规范肯定判断的负判断与其对应的规范否定判断的区分,前面已经作了介绍。这里再将一种极易发生混淆的情况分析如下。先看几个例子:

①无烟办公室不可以抽烟。

②无烟办公室可以不抽烟。

③执行死刑不应当示众。

④执行死刑应当不示众。

这四个例句中有两个是规范肯定判断的负判断,有两个是规范否定判断;它们的显著特点是否定词和规范词都紧挨在一起。那么,怎样将它们区别开来呢?区分方法还是看否定词和规范词的相互位置。

如果否定词在前,规范词在后,则为某个规范判断的负判断。如例①和例③:“无烟办公室不可以抽烟”,亦即“并非无烟办公室可以抽烟”,等值于“无烟办公室应当不抽烟”或“无烟办公室禁止抽烟”。“执行死刑不应当示众”,亦即“并非执行死刑应当示众”,等值于“执行死刑可以不示众”。

如果规范词在前,否定词在后,则为某个规范否定判断。如例②和例④:例②为允许否定命题,例④为必须否定判断。

在汉语中,“不必须”、“不应当”、“不应该”往往简化为“不必”、“不应”、“不当”、“不该”。如例③中的“不应当”就可以换成这些简化形式。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不必”和“未必”是不一样的:“不必”是对“必须”的否定,是必须判断负判断的简洁表达形式;而“未必”是对“必然”的否定,是上一章中所介绍的必然模态判断负判断的简洁表达形式。

此外,“不允许”、“不可以”则往往简化为“不得”、“不准”、“不许”、“不可”等,而前面两种更为常见。例如:

①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

②医疗单位配制的制剂,不得在市场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十九条)

③残油、废油……不准排放入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十二条)

这几个例句中的“不得”、“不准”都是“不允许”、“不可以”的简化形式。

2.正确进行不同规范词之间的相互转换

根据规范判断的负判断与其等值判断的公式,可以对必须规范判断和相应的允许规范判断进行等值转换。本章上一节介绍规范推理时,其中的矛盾关系规范推理或等值关系规范推理,实际上也就是在不同规范词之间进行相互转换。这里就不再介绍了。这里要说的主要是涉及禁止性规范词的转换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规范判断中规范词包括义务性、授权性和禁止性三种类型,因而规范判断相应地分为三种类型,即必须规范判断、允许规范判断和禁止规范判断。然而在研究规范命题和规范推理的时候,往往并不直接涉及禁止规范判断,而只是在两种必须判断和两种允许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又存在着大量的禁止规范判断。因此,人们经常面临着禁止规范判断与必须规范判断、允许规范判断进行等值转换的问题;而不同规范判断之间进行等值转换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不同规范词之间进行等值转换的问题;而不同规范词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简洁地表示如下:

禁止→不得(不准)→不允许(不可以)→必须不(应当不)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如下两条规定:

①禁止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第三十一条)

②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得恶化地下水质。(第三十六条)

例①就可以转换为如下几个等值的规范判断:

不得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

不准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

不允许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

不可以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

必须不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

应当不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

例②则可以转换为如下几个等值的规范判断: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禁止恶化地下水质。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允许恶化地下水质。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可以恶化地下水质。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必须不恶化地下水质。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应当不恶化地下水质。

对于不同的规范词进行相互转换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禁止规范判断,当需要考察它与其他规范判断之间的关系(如规范对当关系)或进行有关的规范推理时,则需要将它换成等值的必须规范判断或允许规范判断。二是需要表述某种规范时,可以在具有等值关系的不同规范词中间任意选择;而究竟选择哪一种规范词,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上下文来灵活决定,是没有严格规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