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深度报道上亮出风采

在深度报道上亮出风采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吴夏炎欣闻华北油田新闻中心举办“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作为与岳双才老师学习与共事了10年的我十分高兴。新中求深,深中出新——是我对岳双才其人及其作品的深切认识。岳双才认为,要写好深度报道,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审视新闻事件,通过强化宏观意识求深度。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深度报道区别于其他新闻形式的主要特征。

吴夏炎

欣闻华北油田新闻中心举办“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作为与岳双才老师学习与共事了10年的我十分高兴。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在我们彼此的人生历程中,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旅程。岳双才在这10年中留给我的,不仅有相识相知,还有相助相扶,更有做人做文做事的提携。我在此向岳双才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新中求深,深中出新——是我对岳双才其人及其作品的深切认识。在我到《华北石油报》之前,岳双才每年就有许多有新意、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在我来到《华北石油报》之后,每年都能看到他有一大批有新意、有深度的新闻报道见诸报端,并且有好几篇作品获得当年省部级(全国企业报、河北省、中国石油等)新闻大奖。

岳双才曾经对我说,新闻要刻意出新,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要在新闻业务上突破“新”字,就要加强深度报道,做到新中求深、深中出新。

他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的形式进行解释和分析来延伸和拓展新闻价值的报道方式,它能够充分运用新闻主体的参与性、思维的宏观性、辩理的透彻性以及启示的深刻性,提高企业报的办报质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读者需要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企业报在竞争中要赢得读者,更多地需要依赖深度报道的不断强化。

我观察,岳双才之所以在深度报道方面佳作频出,屡获大奖,首先在于他具有强烈的宏观意识。岳双才认为,要写好深度报道,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审视新闻事件,通过强化宏观意识求深度。

记者的宏观意识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多方面、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透视,把握事物内涵和其他与周围事物的本质联系,并努力对事物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做出准确预测。要通过记者的宏观意识反映到新闻作品中,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是主题要深。要通过丰富的事实材料和作者的精辟分析,高度概括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中心工作,并从中引发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给人以深刻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岳双才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003年5月底,岳双才到华北石油管理局钻井四公司采访,了解到这个公司第一季度由于推广连续导向钻井技术,钻机月速、平均机械钻速与上年同类平均钻井技术指标相比,分别提高43%和50%以上,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如果仅仅限于宣传这个公司的钻井成绩,只能是一篇一般化的报道。根据在这个公司采访到的情况,岳双才站在宏观的高度,把视野投向整个石油钻井,以《连续导向钻井给石油钻井带来什么》为题,进行深度报道,得出多方面的启示:一是科学打井是钻井行业立足市场、依靠市场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实行技术资源共享,因地制宜,搞好当今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深度开发,是提高科学打井生命力的最佳捷径;三是连续导向钻井代表了近年来陆上钻井行业在技术上的发展趋势,如何使这一先进工艺技术与市场接轨,是石油钻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样一来,使写出的报道有了较深的立意,很快刊登在《华北石油报》和《中国石油报》上,并得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好评。

显而易见,宏观意识是深度报道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把握报道的宏观性,是搞好深度报道的重要一环。只有站在宏观的高度、理论的高度对问题加以剖析概括,才能做到问题抓得准,问题研究透,文章作得足,从而靠深度取胜。因此,写深度报道必须着眼于宏观,不管是选材、立意,都要具有强烈的宏观意识,有了宏观意识,深度报道的针对性、思想性、指导性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分析,岳双才之所以在深度报道方面佳作频出,屡获大奖,其次在于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力。

岳双才认为,深度报道不仅要报道新闻事实,更重要的是要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不仅要叙述清楚事件本身,更要揭示出事件的深层内涵。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深度报道区别于其他新闻形式的主要特征。

一个善于运用新闻事实和理论思考的记者,在分析事物时,要注意把事物放到整体中,放到各种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加以观察透视,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挖掘出新闻的深层价值,这样的报道也就具有了较深的思想性和超前性,做到新闻事实与理性思考互相融合渗透,通过详尽具体的新闻材料,揭示事物的本质,开掘事物的深层含意,阐明新的观点,影响和促进事物的发展进程。

1995年,岳双才对华北石油管理局一些多种经营厂点采访时,有这样几个事例耐人寻味:有一个多种经营厂点连续几年产值增长幅度很大,而年终利润却徘徊不前;还有一个产值近300万元的多种经营厂点,只有30名职工家属,却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联系到当年管理局对100多家多种经营亏损厂点进行了关、停、并、转,引起了他的注意和思索。

可以说,这本身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如何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透视问题的实质,明了事物的发展趋势,正是深度报道要解决的问题。一篇新闻的深浅或它的价值大小,就看记者通过现象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的程度如何。

于是,岳双才通过继续深入采访,在占有大量新闻素材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确认新闻事实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对读者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为什么“叶”肥“果”瘦——部分多种经营厂点效益反差现象的思考》一文,在报道中把导致出现“叶肥果瘦”“水涨船不高”问题的症结归纳为多种经营厂点对主业依赖性强、富余职工安置和经济效益没有达到高度统一、社会化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先天不足”等原因,强调多种经营发展中产值和利润严重失调的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进而在报道中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与对策,一是要真正让效益在发展多种经营中唱主角,多种经营厂点生存发展主要表现在最终利润而不是产值;二是要瞄准社会市场需求,着力开发“名、优、新、特”产品,不围着“油”字打转转;三是多种经营厂点与主业应真正实现事实上的脱钩而不是形式上的脱钩,建立风险、责任、激励机制,达到安置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人员分流效益化。

这篇报道由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加了报道的深度,在《中国石油报》《华北石油报》重要位置发表的同时,编者还分别特地配发了短评,使这篇报道增加了分量,并获得当年全国企业报好新闻奖。

由表及里,深入辨析,透过现象解剖问题内在的原因,这类报道不只是告诉读者“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为什么”;不只是事物表象的描述,更注重事物内部客观规律的揭示;不只是面对问题“评头论足”,还要对事物发展做出前瞻和预测,从而使报道具有深度、典型性和指导意义。

我认为,岳双才之所以在深度报道方面佳作频出,屡获大奖,第三在于他特别善于逆向思维。

岳双才曾说,写好深度报道还在于新闻实践中学会运用和善于运用逆向思维。他认为,采取逆向思维,可以把新闻写深,而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报道。逆向思维能够对同一事物得出不是一般思维的结论,触及经济工作、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起因、症结、出路与对策,有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

1993年寒冬,岳双才到二连油田赛汉输油处采访,在长达365公里的阿赛线沿途各站实地了解情况时,看到有3个站的职工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正在挖坑焊接排除穿孔险情,深受感动。如果按照常规,写一篇石油工人冒严寒奋不顾身排险情,确保长输管线和二连油田正常生产的表扬式报道,既容易写,也好发表,采访上不用下多大功夫。

但是,岳双才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运用逆向思维,有意识地换一个角度想问题。这就是这条被称为二连油田“生命线”的长输管线为什么接二连三地穿孔,如果因腐蚀穿孔引起管线停输,将会给二连油田生产和呼和浩特炼油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和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岳双才采访了二连公司及输油处主要领导,并与沿线输油职工进行座谈,写出《阿赛管线大面积腐蚀令人担忧》的报道,在《石油内参》发表后,引起当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总经理王涛、总工程师李虞庚分别做出批示,要求调查解决阿赛线腐蚀穿孔问题,总公司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先后3次深入现场调查加以落实,使问题得到较快解决。

岳双才及其作品对我的影响,是难以用一篇文章能够说得完、说得清的。限于篇幅原因,我只能在此从一个侧面,也是一个重要的侧面——深度报道,来谈谈对岳双才其人及其作品的认识。但从岳双才的新闻采写实践中不难看出,运用逆向思维,能够从一般事实中提炼出带有问题性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使深度报道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作者系中国石油报社要闻部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