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

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之,为了探索、说明微博客涵化作用具有的正面社会文化影响力,本书选择了公益行为作为研究的行为事实信息主题,将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作为研究的信息内容。下面以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为中心,将上述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具体化为实际概念模型:图2-2 微博客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

一、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

综上,结合认知心理学相关前沿成果和微博客信息传播的实际,笔者对于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从涵化作用效果内容出发,演绎梳理了微博客累计传播的信息内容如何通过系列的认知心理机制,逐层逐步地影响相关认知心理效果的具体过程。由上可见,微博客的涵化作用具有多元的影响路径,能够影响深广的心理内容,整体作用机制呈现较高的系统性。对应的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也应该精炼直观地反映出上述作用机制和影响关系。于是,在既有的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基础之上,笔者立足于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心理过程和实现机制,提炼出以下的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概念模型,即描述微博客涵化作用过程和概念之间影响关系的图谱。

 

图2-1 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概念模型

(一)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微博客涵化作用的信息影响因素是信息累计接收量、信息易获得性、信息代表性。这三个累计传播信息内容相关的信息数量、信息属性通过影响概率判断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实现对于第一层效果相关社会现实发生概率的影响。

其中信息易获得性和信息代表性,作为不能直接测量的潜在变量,可以分别操作为以七个实际的信息影响因素指标,即信息生动性、信息显著性、信息新近性、信息情感联系性、信息自我联系性、信息信念联系性和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这七个指标与信息累计接收量一起成为实际的涵化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着微博客累计传播信息内容能够具有的涵化影响效力水平,影响着相关的涵化心理效果。

(二)微博客涵化作用的效果因素

微博客涵化作用具有三级效果,分别代表概率判断水平、自我观念、行为动机三个心理层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某一类行为事实信息在以上三个心理层面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立足于这些心理效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所以具体的涵化作用效果内容,应该是一条前后承继的、连贯连锁的认知心理影响路线在以上三个心理层面的节点。而这条认知心理影响路线的具体内容主题由传播信息相关的行为现实所决定。总之,三层效果之间存在紧密的影响关系。正是借由这种效果之间的连锁影响,微博客涵化作用实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渗透。而由此,概率判断和自我观念都成为了传递涵化影响的中介因素,成为微博客累积传播信息内容实现其对于个人行为趋向影响的必要助力。因此,对于微博客具有的现实影响效果而言,该模型中的所有相关因素,信息因素、认知心理因素,都是行为动机这一效果的影响因素,都对其形成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然这根本的影响力来源还是微博客累积传播信息内容在7个影响因素指标上的实际水平。

(三)协同影响因素

结合微博传播活动的内外生态,笔者将其他信息渠道(其他媒介、人际传播、现实经历)上的信息累计接收量、反面信息累计接收量等产生协同影响的因素,也纳入到涵化影响关系体系之中,构建了如上图2-1的影响关系理论模型。

二、微博客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

上一节,笔者根据微博客涵化作用机制提炼了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反映微博客累计传播信息内容实施涵化影响的过程和机制。但是该模型只是对于微博客涵化作用关系的概括性描述,针对的是微博客传播的所有信息主题,所以该模型只是反映一般理论机制的抽象概念模型,不能直接地进行实际的数据收集、分析以及通过量化的研究手段进行验证和修订,不是实证研究可以依据的具体的研究变量关系模型。如前言所述,本书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实证量化的方法精确具体地描述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和实现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选择某一个具体的信息主题,研究这一主题下相关的、具体的信息内容,通过微博客的持续传播能够实现的相关认知心理影响效果,以及这些效果的实现过程机制。

也只有这样,将抽象理论与微博客的信息传播实际相结合,通过具体的信息内容将概念关系模型具体化,进一步地操作,才能以科学、精确的验证说明演绎微博客涵化作用机制的正确性,才能确定以上演绎的理论揭示了微博客涵化作用实际过程和机制的本质规律。

要对以上概念模型进行实际的量化验证,就必须对以上概念结合具体的微博客传播实际,即具体的信息内容进行操作化,这样可以从具体的信息内容出发赋予以上抽象概念以具体内容,并由此进行观测内容和方法的界定,进而实现量化分析。那么本书就如在第一章所说的,将以公益行为信息作为产生涵化作用的信息内容,以此为中心对以上概念进行具体内容的相应界定,并由此进行具体的测量操作化。我们选择公益行为信息作为信息内容,除了对于模型概念具象化的考虑之外,也是希望借由对于该类信息所涉及的公益心理内容的考察,间接说明微博客在影响相关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效力,进而以此研究结论为引申,挖掘出微博客可以借由传播积极内容信息而实现积极社会文化心理影响的具体实施途径,指明微博客涵化作用所具有的积极效益。

加之,为了探索、说明微博客涵化作用具有的正面社会文化影响力,本书选择了公益行为作为研究的行为事实信息主题,将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作为研究的信息内容。公益行为作为普遍提倡的优秀社会行为,体现了友爱互助的社会道德文化,是具有积极社会效益和正面文化导向的行为。该类行为相关信息在微博客媒介环境中的持续传播,必将对相关概率判断、自我观念乃至行为动机产生涵化影响,并由此涵化影响改变个人与公益行为相关的认知心理,影响提高个人的道德社会化水平。所以,选择公益行为信息作为研究的信息内容除了有对于概念关系模型具象化的考虑之外,也是希望借由对于该类信息所涉及的公益行为相关认知心理内容的考察,间接说明微博客在影响、塑造相关正面心理内容的效力,进而以此研究结论为引申,说明微博客传播积极内容信息可以作为实施道德社会化的实施途径,指明微博客涵化作用所具有的积极社会效益。本书就将通过以公益行为相关的信息为中心,使上述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具体化,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化数据收集、分析,完成对以上论断的验证。

下面以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为中心,将上述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具体化为实际概念模型:

 

图2-2 微博客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总体)

但是如在引言中界定本研究核心概念时提到的,公益行为作为社会行为,涉及了广泛的社会行为事实,不能全部纳入本研究的实证考量之中,要从行为事实的基本构成内容(行为的实施过程、行为的实施结果、行为实施获得的社会反馈)出发。而且如前所述,要以效果为研究中心,要考虑到最终的实际效果即对于公益行为动机的影响,提取这条认知心理影响连锁路径上对应的概率判断和自我观念心理内容作为具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效果,由此效果反推能够影响这些认知心理的具体信息内容,就得到了需要关注的公益行为相关信息内容。公益行为相关信息分为三部分,即公益行为过程信息、公益行为支持信息和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相应地,这些不同的公益行为相关信息内容所影响的现实概率判断内容和自我观念内容都会不同,分别是公益行为现象普遍性、公益行为支持现象普遍性、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目标实现普遍性;公益行为方面的社会亲近感、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1]

但是鉴于研究目标的预设,最终都会对信息接收者的公益行为动机产生影响。这样按照公益行为相关信息内容组成,进一步具体化而得到的微博客公益行为相关信息影响关系模型如下:

 

图2-3 微博客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具体)

本书就以图2-3显示的概念关系模型为研究中心,将这些概念转化为可以实际测量的变量之后,进行相关变量的操作,设计测量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并以该模型为概念关系的理论模型建立实证分析使用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模型拟合,参数估计,量化描述变量间关系,以验证对应的影响关系假设,显示影响关系的实际水平,揭示实际涵化作用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内在机制。最终精确而具体地说明微博客公益行为相关信息的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内容、影响关系水平,以及这些影响关系背后所经由的认知心理机制和作用过程。

三、微博客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涵化作用影响关系假设体系

对上述微博客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涵化作用影响关系理论模型,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的研究假设体系,以更加明确地指导实证数据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探索和结论说明。本书以这一系列诠释涵化作用相关变量关系的可验证性假设为中心,通过实证研究量化验证并深入地分析这些假设关系,从而实现对于变量关系模型的实证支持和量化描述,进而详细、精确、客观地说明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内容、过程和作用强度。

假设一:H1: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涵化作用影响因素与公益行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相关;

H1A:公益行为相关信息累计接收量与公益行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相关;

H1A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累计接收量与公益行为现象普遍性相关;

H1A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累计接收量与公益行为支持现象普遍性相关;

H1A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累计接收量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目标实现普遍性相关;

H1B: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与公益行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相关;

H1B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与公益行为现象普遍性相关;

H1B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与公益行为支持现象普遍性相关;

H1B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易获得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目标实现普遍性相关;

H1C: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代表性与公益行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相关;

H1C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代表性与公益行为现象普遍性相关;

H1C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代表性与公益行为支持现象普遍性相关;

H1C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代表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目标实现普遍性相关。

假设二:H2:公益行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与公益行为相关自我观念相关;

H2A:公益行为现象普遍性与社会亲近感相关;

H2B:公益行为支持现象普遍性与社会责任感相关;

H2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目标实现普遍性与自我效能感相关。

假设三:H3:公益行为相关自我观念与公益行为动机相关;

H3A:社会亲近感与公益行为动机相关;

H3B:社会责任感与公益行为动机相关;

H3C:自我效能感与公益行为动机相关。

假设四:H4: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维度指标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A:公益行为相关信息生动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A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生动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A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生动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A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的生动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B: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显著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B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显著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B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显著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B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显著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C: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新近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C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新近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C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新近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C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新近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D: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情感联系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D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情感联系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D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情感联系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D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情感联系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E:公益行为相关信息自我联系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E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自我联系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E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自我联系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E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自我联系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F: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信念联系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F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信念联系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F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信念联系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F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信念联系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假设五:H5: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代表性维度指标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代表性相关;

H5A:公益行为相关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代表性相关;

H5A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代表性相关;

H5A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代表性相关;

H5A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代表性相关。

[1] 以上概念的含义会在下一章变量定义与操作化小节中予以明确界定,此处不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