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分配制度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改革分配制度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分配制度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在印尼巴厘岛参加亚洲开发银行年度会议时表示,尽管中国经济表现好于预期,但是仍然面临严重挑战,中国将采取积极措施刺激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经历30年增长之后的中国,需要从根子上对收入分配制度加以改革了。

改革分配制度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在印尼巴厘岛参加亚洲开发银行年度会议时表示,尽管中国经济表现好于预期,但是仍然面临严重挑战,中国将采取积极措施刺激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

在高层领导的讲话中,类似的态度几乎都有表达。但是,因为当下的经济回暖数据能否可持续,还是个不确定的问题。而且,在一季度信贷量超常规扩张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新政策的出台,没有太大期望。毕竟,即使扩大信贷投放能够刺激经济复苏,但只靠投放信贷刺激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弊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曾经出现并且可预期的结果。因此,从刺激经济增长的长期举措来看,国家转向了更基础性的措施,其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期待通过改革分配制度为经济增长带来可持续性动力。

早在今年2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就表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被列入了今年的重要的议事日程,将分别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出台具体的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措施。而最近有专家表示,目前由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撰写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意见,已经提交到国务院审议。

这是一个历经3年尚未有结论的话题。

事实上,有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案已于2006年初步拟定。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发改委在2007年、2008年分别举行了四次内部征求意见讨论会,组织有关部委官员和学者,进一步论证和修订改革总体方案,并于今年3月再次组织了内部讨论会。目前,收入分配总体方案基本成型,有望今年出台。

这显然是个大事件。

经历30年增长之后的中国,需要从根子上对收入分配制度加以改革了。一方面,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虽然我们尚未完全走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时代,但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毕竟和原来有了质的差别。另一方面,十四大确定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固然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分配差距扩大的社会现实,重视“公平”越来越具有明显而迫切的时代意义。因此,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而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外需不振的情况下,提升内需越来越迫切。况且,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内需旺盛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赖路径。可现实情况是,内需启动的速度和幅度,不足以支撑经济很快度过难关。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收入分配不平衡,这使得收入差距巨大,使得财富集中度过高。世界银行2006年的年度报告称,中国0.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这个数据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个不能回避的事实。而启动内需并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这个社会的多数人能够在分配体系中,获得可以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使这个条件建立起来的前提是,收入分配制度应该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改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国家需要“让利于民,藏富于民”;二是整体性分配法则能够起到缩小差距的作用,而不是使差距越来越大。

这次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让很多人认识到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不是外需而是内需,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了中国应该顺势调整“国”与“民”的分配比例,矫正已经伤害到社会心理的收入差距。从这个角度讲,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意味着“国富”之后要把“民富”的制度性条件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意味着扩大中的收入差距必须要通过体制改革来有效缩减。

这两个方面,在民生意义上的指向是,要让大多数民众富起来,把“国强”才能“民富”的次序转变为“民富”才能“国强”;在经济长远发展的意义上讲,作为一个正在产生世界能量的国家,中国获得可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最终只能眼光向内;在度过经济难关的意义上讲,只有民众手中有钱,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有钱改变自己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内需才能真正启动。

(本文发表于2009年5月9日《华夏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