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

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 (元)胡三省撰元刻本。司马康《资治通鉴释文》,见于宋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为二十八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著录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二著录为六卷。史炤《资治通鉴释文》,见于《直斋书录解题》卷四,著录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二》著录同。

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 (元)胡三省撰

元刻本。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边。

胡三省(1230—1302)字景参,后改字身之,又字元鲁,号梅磵,宋元间台州宁海(今江苏泰兴东)人,自署天台。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以贾似道辟从军芜湖,仕至朝奉郎,咸淳十年(1274)累迁沿江制机,明年军溃,间道归里,不再出仕,倾心音注《资治通鉴》。原名《资治通鉴广注》,稿件在南宋亡国时遗失,后发愤重撰,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内容多寓兴亡之感。盖由于他在音注《资治通鉴》过程中旁搜博采,多所涉猎,对宋时司马康、史炤所作《资治通鉴释文》优劣有较深认识,故在完成《资治通鉴》音注后,又作《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对炤书错误一一加以辨证。

司马康,字公休,司马光之子。史炤,字见可,四川眉山人。两人都作过《资治通鉴释文》。司马康《资治通鉴释文》,见于宋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为二十八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著录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二著录为六卷。史炤《资治通鉴释文》,见于《直斋书录解题》卷四,著录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二》著录同。

此书卷末有胡三省自撰序文,谓:“《通鉴释文》行于世,有史炤本,有公休本。史炤本冯时行为之序;公休本刻于海陵郡斋,前无序后无跋,直置公休官位、姓名于卷首而已。又有成都府广都县费氏进修堂板行《通鉴》,于正文下附注,多本之史炤,间以己意附见,世人以其有注,遂谓之善本,号曰龙爪《通鉴》。要之,海陵释文、龙爪注,大同而小异,皆蹈袭史炤者也,讹谬相传。而海陵本乃托之公休以欺世,适所以诬玷公休,此不容不辨也。……丁亥春二月辛亥天台胡三省身之父书。”此即胡三省撰《通鉴释文辨误》之缘起。丁亥,当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虽为写序之年,亦反映此书之刻当在这一年或稍晚一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谓:“史炤所作,讹谬相传,恐其疑误后学,因作此书,以刊正之。”可知其作书缘起,确是针对史氏所作讹谬过多而来。

此书体例,各条辨误之前首列“通鉴几”,而后引录《通鉴释文》误句,误句中某字若与海陵本、龙爪本同,则以小字分注其下。其已见于《辨误》者,音注中即不复著其说。如《通鉴》六,“始皇六年,秦逾黾阨之塞以攻楚不便。史炤《释文》曰:‘黾,弥兖切。’小字注‘海陵本同’。余按《续汉志》,江夏郡县,古冥阨之塞也。《史记正义》曰:‘黾阨之塞在申州。’黾,音盲,炤音非”。眉目十分清晰。四库馆臣以其“援据精核,多足为读史者启发之助”(《四库全书总目·通鉴释文辨误》提要),故将其收入《四库全书》。

此本竹纸印造,纸色暗黑,远不如宋时的纸质莹洁。盖是多年兵戈之后,经济萧条的反映。但行格疏朗,字体疏展,仍带有宋时风韵。其版刻时地,本书无确凿证据,难以言状。但观其风格,仍不失为元朝初期刻本。当是此书现存最早的刻本。

此本钤有“铁琴铜剑楼”藏书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九著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