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媒与“妖魔化”河南

传媒与“妖魔化”河南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5.1 传媒与“妖魔化”河南1.河南形象受损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简称豫,有中州、中原之称。因为是河南人,甚至会成为刑事犯罪的重点打击对象。断裂的社会结构,不公平的国民待遇,成为妖魔化河南的元凶与小人,因为人性很容易被苦难扭曲为恶行。

10.5.1 传媒与“妖魔化”河南

1.河南形象受损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简称豫,有中州、中原之称。它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等省毗邻,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达9869万。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2007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58.07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比上年增长14.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比上年增长13.8%,经济快速增长。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河南已经发现的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大河文化遗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均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中国已确定的七大古都河南有其三,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从古至今,河南大地上名人辈出,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以及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李准等。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然而,这块有着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文化的土地突然被人诟病,不少地方流传有这样的说法:山东响马山西贼,河南净出“流光锤”。“流光锤”是无赖、二流子的意思。河南被指责为骗子多、生活习惯土、四野皆无赖。一段时间来,河南人成了“讨厌”、“贱”、“骗子”等的代名词。

河南形象严重受损,河南人被妖魔化。很难确切地说是从哪年开始的,据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小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有河南人前去抗议后,店方改为:处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钱。再遭强烈抗议,后改为:处理河南坏鸡蛋,每斤一毛钱……由此可见那时人们就已经对河南人有了偏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各种媒体口诛笔伐河南人似乎变成了一种时尚。

20世纪90年代末,歧视河南人的现象开始频繁出现。因为是河南人,找工作受阻。在北京,一些单位拒聘河南人,公司门口张贴着“不招河南人”的告示,这类现象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同样发生着。因为是河南人,生意受阻。一些公司不愿意与河南人打交道,公司门口张贴着“不与河南人洽谈”、“河南人不得入内”的标识;有的交易会挂出“河南人免进”的横幅。因为是河南人,找对象受到歧视。因为是河南人,甚至会成为刑事犯罪的重点打击对象。

2.河南被丑化的原因

为什么河南被丑化,河南人被妖魔化,致使他们在中国受到广泛的歧视?

最直接的原因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生在河南的一系列丑闻震惊了全国。棉花掺假、毒大米、洛阳大火、输血感染艾滋病、贪官形象印入教科书、克扣民工工资、拐卖甚至走私妇女,等等,河南负面新闻在媒体上曝光的频率,大大超过了其他省市。

而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河南经济落后,人口众多,河南民工大量向外涌出,被压在社会的最低层。河南虽然不是最穷的省份,但肯定是穷人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输出穷人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河南,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贫穷的生活、有限的资源,迫使河南人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河南成为劳工输出大省,郑州铁路枢纽把河南人带向全国各地。由于贫困的河南民工处于劳动力供应链条的最底端,是社会制度中的利益缺失者,因此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断裂的社会结构,不公平的国民待遇,成为妖魔化河南的元凶与小人,因为人性很容易被苦难扭曲为恶行。由于河南人口多,信息量大,即使负面信息和别的省持同样的比例,但其绝对量仍然会大很多,再加上一些人物的渲染,就会使人产生到处都有河南负面信息的感觉。

在大多数攻击河南人的话语里,最常见的是不守信、爱造假、乱闹事、好吹嘘等词句。从中不难看出,被媒体揭露的发生在河南的一系列丑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极少数河南人不按照游戏规则做事,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事实上,在市场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不按市场规则出牌的现象并不是河南人所特有的,只不过由于媒体的集中报道,河南人被“偶然地”代全体中国人受过罢了。

3.传媒在丑化河南中的作用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伦森在谈到以前西方媒体时认为: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从丑化河南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不仅在维护偏见,而且在制造偏见,加深偏见。

河南形象的被丑化,直接起源于各种媒体对河南负面新闻的报道。按照《河南人惹了谁》的作者马说的观点,河南“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多,特别是农民人口众多,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出现的负面新闻也许相对多一些、集中一些,于是就造成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甚至炒作。结合河南的实际考察,媒体争相炒作的原因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许多不好的事情其实全国各地都有,别的地方也许更典型,但河南离首都近,也就是离大报、大台近,交通、通讯方便,新闻传播或采访相对容易,甚至去采访时路费都便宜,于是媒体要找一些典型案例的首选之地很多就选在了河南”。丑化河南形象,诱发点是个别河南人的负面行为,而相比其他地区河南较高频率的负面新闻的曝光,形成了公众对河南的负面印象。河南人的形象由于一再受到各种形式的丑化,大有墙倒众人推之势,于是形成了关于河南人形象的恶性循环:河南的负面新闻曝光后引起关注和强烈反响,河南形象受损—媒体更加关注河南—更多的类似报道引起人们更大的注意。

河南因为人口最多,在犯罪率指标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出现比其他地区更多的犯罪现象。于是,公众会根据媒体在一些事件上绝对量的资讯报道,进而得出河南人是坏人的结论。这种“绝对量=相对量”的理论依据,使河南人有苦无处诉、哑巴吃黄连。其实,这就类似于马太效应,河南的负面消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传媒都似乎在无意地以个别真实而整体偏颇的形式暴露着河南的“丑”,使公众在看河南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丑化河南已成为当今世俗社会的一种“时尚”,一种极不健康的文化现象。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河南形象的负面报道,从表面看起来,传媒只是在进行客观报道,并不是在丑化河南,但往深里看,由于传媒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它可以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从而影响公众舆论。虽然在河南诸多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影响公众舆论并非大众传播媒介的目的,但是正是由于它强大的传播信息的效能,使发生在河南的一系列大案为广大民众迅速知晓,人们很自然地对河南产生了负面印象。下面是主流媒体对河南进行负面报道的几个例子:

2000年12月初,广东卫视播出在广州市场上查出河南原阳大米掺有矿物油的消息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原阳大米有毒”的消息便传遍全国,使原阳大米这个素有“中华第一米”之称的河南名牌惨遭重创,也给原阳大米市场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在案件发生后媒体开足马力,报道可谓不遗余力。而当后来发现毒大米的原产地不是河南,更不是原阳县,而是山东某地的时候,就很少见到媒体的突出报道。

2004年3月15日,沈阳发现了24.5吨有毒黄花菜,随后卫生部向全国各主要产地发出了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加工黄花菜的通知。此举一出,一些新闻媒体把目光投向河南平舆,河南“毒菜”被热炒,导致平舆黄花菜大面积滞销,菜农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然而,55天后,卫生部再次发出通告,证实平舆黄花菜并没有毒。

2004年10月10日,湖北省黄石市某报以《拉网式围剿有毒特精粉》的醒目标题,刊载了“豫花”牌面粉惨遭“围剿”的报道。同日,湖北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在第十三版以《大批“毒面粉”流入黄石》为题,报道“豫花”牌“毒面粉”流入市场、工商部门全面清查的情况。河南“毒面粉”的消息迅速通过媒体传向全国,不仅造成“豫花”牌面粉的销售全面受困,而且也造成了湖北乃至全国市场上河南产面粉销量的剧降,河南形象又一次受损。然而事后证明,“豫花”牌面粉增白剂超标14倍之说,居然是武汉一家颇有影响的媒体搞错了国家标准。事后看,原来是湖北黄石市在检测和公布检测结果的过程中违反了国家规定。“豫花”牌小麦粉是由河南省大程面粉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家首批免检食品并被评为全国、全省放心面,对这样一个知名品牌,当检验错误发生时,完全应该复检来核实情况的真实性。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正说明了媒体对河南的偏见,以及对妖魔化河南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4年10月19日,《北京晨报》一篇报道《京城乞丐地铁磕头回家盖楼》中说,“在地铁乞丐中,很多都是河南兰考和民权县人。为了调查当地的真实情况,北京警方曾经带着部分在地铁里乞讨人员的资料亲自驱车前往河南的兰考县和民权县调查核实。发现当地农民生活基本不成问题,升学率近100%。不过,村民对行乞这一行业十分习惯,甚至有些羡慕。一名村民指着一座气派的二层小楼酸溜溜地对民警说,这栋房子就是主人靠在北京地铁里要钱盖的。据调查,村里最气派的小楼大多数都是京城乞丐的‘别墅’”。这个消息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给了公众河南人懒惰且爱耍无赖的印象——尽管报道的真实性令人怀疑。

影视作品也经常把说河南话的河南人作为反面角色。诸多小品中的不良形象,都说着一口河南话;中央电视台曾经在一套节目黄金时段展播了全国律师大赛,比赛中所有的律师和原、被告讲的都是普通话,唯有一段虚拟案例表演中的原告——和别人预谋行窃并配制偷盗钥匙的贼是讲河南话的;目前国产电影和电视剧只有两类人讲方言:大人物和小人物,而小人物往往就是河南小偷、河南无赖、河南保姆等。当这一现象形成规律了以后,河南、河南话、河南人就一起被丑化了。

大众化、平民化互联网更是传播河南负面形象的主要平台,上面既有主流媒体的消息,又有民间的言论。河南在一段时间里成为网络热议的对象,在情绪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真的、假的、理性的、谩骂的、丑化河南的嬉笑怒骂一窝蜂地涌现在网络上。在口头文学中,河南人成为人们笑谈里开涮的对象,成为各种段子里丑陋人性的承载者。这些段子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在全国飘洒,带动了更多有关河南人的段子被创作出来。马说称“大型系列笑话《段子里的河南人》,就其制作、演播队伍据说可以载入吉尼斯纪录”。各种嘲笑河南人的段子、视频充斥在网络上。下面是几则流传最广的关于河南人的段子:

传说董存瑞和一个河南战士一起去炸碉堡,到了桥下想找东西把炸药包支起来,但是没有,那个河南兵跟董存瑞说,你先举着炸药包,他去找个棍子把它支起来,结果河南兵一去不归。冲锋号已经吹响,董存瑞只好挺身举起炸药包,拉开导火索。巨响中留下英雄无畏的精神,也“留下”英雄最后的呐喊: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

中东有一国家E国得到十枚新式导弹,有一个小国L国买来其中一枚用于研究,而西方国家得知后害怕武器扩散,派专家组前往E国核查,L国需要赶快送回导弹应付调查。可是导弹在拆开后再也组装不起来,L国一筹莫展,不知所措。情急之中,有一大臣献计说,据传中国河南人造假仿真技术十分了得,派人前去求助,定能化解此难。找到后,河南人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与真导弹一模一样的东西,运到中东E国,摆在核查小组专家面前。假导弹不仅骗过了专家们的眼睛和仪器,还瞒过了那个中东国家。

时下国人都认为河南人爱吹牛、不老实,为了改变这种看法,河南老乡们凑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最后筛选出了八项工程准备实施,以彻底改变加在河南人身上的歧视。这八项工程又分为四件大事和四件小事,四件大事是:一要给长城镶上瓷砖儿,二要给黄河装上栏杆儿,三要在太平洋上加个盖儿,四要给地球儿搞个金边儿;这四件小事呢,一是给蚊子戴上口罩儿,二是给苍蝇戴上手套儿,三是给臭虫带上脚镣儿,四是给蟑螂带上避孕套儿。

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全国都有连锁店,总部设在驻马店。

火车一进河南地界,声音都变了:“见谁坑谁,见谁坑谁……”

一河南人和一东北人各开一辆车,在路上相互蹭了一下。两个人各自察看。问题不大,一点点痕迹。河南人拍拍东北人的肩膀:“大哥,缘分呐!来,我这有瓶50年茅台,整一口。”东北人也很豪爽,接过来喝了一口,又递回去:“兄弟,你也来一个!”河南人说:“别,等警察来再说!”

关于河南人造假、吹牛、欺骗的段子前几年在网络上、在手机短信中漫天飞舞。《南方周末》在一篇报道中说:“嘲弄河南人在过去10年中演变成了一种集体狂欢,人们进入佯醉状态而避免了道德责任。”

综上所述,传媒在妖魔化河南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主流媒体对发生在河南的负面事件的过分关注与渲染,启动了妖魔化河南的过程。人们在获知这些信息后对河南产生了一定负面印象,引起了其对河南人和河南的关注。人们对此类信息的需求,促使媒体对此加强了报道力度,甚至有意识强化河南人的负面形象,以获取受众。与此同时,人际传播中继续加强了对河南的妖魔化。河南的形象就是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传媒对河南的关注中,在集体无意识的偏见中坍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