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极黄河站,极地科考的“中国心”

北极黄河站,极地科考的“中国心”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极黄河站,极地科考的“中国心”播出时间:2004年8月3日主 持 人:雨亭    责任编辑:伊圣涛   主持人:神秘的南极和北极天寒地冻、冰雪皑皑,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成,可以说揭开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新篇章,也为我国极地科学工作者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极黄河站,极地科考的“中国心”

播出时间:2004年8月3日

主 持 人:雨亭    

责任编辑:伊圣涛   

主持人:神秘的南极和北极天寒地冻、冰雪皑皑,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自古以来,地球两极就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如果提起长城站和中山站这两个名字,相信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会感到陌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分别在南极大陆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而在此之后,中国人的目光再次转向了北方。地处北纬78度55分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条约,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新奥尔松建成并且投入使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贺信当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表示了热烈祝贺,并且向不惧艰险、立志造福于人类的我国极地科学工作者表示出了诚挚的问候。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成,可以说揭开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新篇章,也为我国极地科学工作者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年前中国有了第一个南极站,20年后的今天中国有了第一个北极站,从南极到北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迈出了里程碑性的一步。从此,中国在北极也有了支撑点,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极地考察能力。今天我们《今日论坛》的嘉宾是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党委书记兼副主任魏文良,您好,魏书记。

魏书记: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刚才我介绍了一下这次北极科学考察站的背景和相关情况,北极黄河站已经在2004年7月28日投入使用了,请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黄河站的大体情况以及现在最新的进展。前方现在跟您沟通到的最新消息是什么?

魏书记:他们随时和北京保持联系,汇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主持人刚才已经把黄河站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它的具体位置是在78度55分北11度56分东,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学社,同时可以供20~25人工作和居住。并建有高空大气物理观测项目,应当说北极科学考察站也是一个跨学科、多功能、开放式的综合科学研究平台。自今年7月28日,我们建站挂牌仪式搞完后,现在有11名科学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科学考察,总的进展与原来预计的是一致的。

主持人:现在进展是非常顺利的。您刚才说有一个综合性的作用。您刚才介绍了考察站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两层的楼房,我们今天在来到节目之前也通过网络查询了一下,图片我也看到了,非常漂亮,是一个褐红色的楼房。在20年前,南极站出现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对它是非常感兴趣,觉得南极离我们这么远,中国人在那里怎样生活、怎样工作,而且在景色那么美丽的地方,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现在20年过去了,人们对科学考察事业的认识已经是越来越平淡了,同时,心情也是越来越放松了一些,这种科学考察已经逐渐步入了常态化。在北极建立这样一个科学考察站对于我们来说,它有什么作用?这种考察站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魏书记:由于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生态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科学考察的重要领域。北极是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使北极地区的大气、海洋、陆地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将对北极圈国家的生存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风沙也好,暴雨成灾也好,都是跟两极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北半球国家,北极地区的自然变化过程中,极地变化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为我国科学考察开展长期、扎实的北极科学研究应当说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主持人:您刚才介绍的是极地科考的意义,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一位听众急迫想了解的:来自昌明的听众发了三四次短信询问极地科考的意义,来自山东的听众问那里的气温是多少,他非常关心那里的生活条件。

魏书记:北极的气温和南极不同,由于北极地区大部分是海洋,所以自然环境比南极好,因为南极属于大陆。同样在冬季,南极最冷是每年的七八月份间,也就是南半球的冬季,现在人类测到的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88度多;而北极最冷的月份是在每年的1月份,气温在零下20度到零下40度之间,这与我们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差不多。我国处于北半球,南极与我国距离又非常遥远,所以在交通和通信方面,北极要比南极好;北极还有比较方便的后勤保障工作,这主要得益于挪威长期以来形成的极地科学考察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主要依托挪威的一个湾岸公司,湾岸公司向在岛上的各国考察站提供食宿等后勤服务,各国考察队员不仅能够集中精力从事科学考察,而且也可以避免简单重复的考察项目,便于国际交流,从而提高各国的科考整体水平。

主持人:魏书记,我们知道这样的科学考察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是逐步深入的。我们回顾一下,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时候,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就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南极大陆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南极的考察是一步步从大陆的边缘深入到内陆。在1999年和2003年的时候,我国政府还组织了两次“雪龙船”的北极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这一切对于现在建站是大有帮助的。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从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到现在北极黄河站建成相距了20年的时间,相差这么多年到底是为什么?相对于南极科考来说,北极科考为什么滞后这么长时间呢?

魏书记:应当说北极科考和南极科考有着多方面不同的情况,不能说北极科考滞后于南极。因为我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主攻方向,国家海洋局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插进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陆的战略。南极有14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北极是一个海洋。人们可能知道我们现在已经组织了20次南极考察,每年都进行南极考察,但北极的情况和南极不同,多年来国家海洋局也组织了两次北极考察。刚才已经谈到了,主要是北冰洋海域的科学考察。多年来我国民间组织也组织过北极科学考察研究,我国的科学家也在不同形式下参加不同国家组织的国际北极考察。根据多年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情况和我们国家的需求,我们认为应当有一个固定的考察站,进行北极长远的检测、考察和研究。

主持人:所以说,这回北极黄河站的建成可以说水到渠成。

魏书记:应当是在多年考察的基础上决定建立北极考察站。

主持人:来自上海的听众对北极非常感兴趣,这条短信挺有意思。他说:“到北极挺有意思的吧,除了熊那里还有什么别的动物吗?北极考察是不是会涉及到生物学的范畴?”来自山东聊城的听众说:“请问魏书记,北极黄河站的工作人员会不会进行一些海水淡化的工作?破冰船是什么样的?仍然需要进口吗?”来自广西南宁的一位朋友说:“两极科考有哪些成果?这样的工作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还有一位来自北京的听众问:“目前我国极地考察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还有需要努力和提高的地方吗?”

魏书记:我国的极地考察,总的来讲,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走过来的,20年来我们也取得了一些辉煌成就。20年前我们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国家为了进行南极科学考察在国内建成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南极科学考察专用破冰船,应该说20年来国家对极地考察投入了巨资。20年来我们主要在南极进行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研究,南极内陆主要进行冰川研究、生物研究和地质调查研究,可以说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在北极组织了两次考察,对北冰洋海洋冰雪变化、海洋气象、海洋地质和海洋生物等做了比较全面的综合性调查。可以说都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都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们的公认。北极周边有八个国家在北极圈以内有领土,这些国家开展北极考察,由于地理情况,他们的开发是比较有成绩的。这些国家对我国进入北极考察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开展北极考察,并和他们比较,他们认为是同步进行的。

主持人:在这里我们也祝愿北极的科考和南极科考一样能够取得更多、更加丰富的成果。来自昆明的一位听众说:“祝愿科考取得重大成果,能够为全人类造福。”我们也相信在广大科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能够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