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养现代编辑素质

培养现代编辑素质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导入美国《纽约时报》对采编人员进行训练时,往往要求他们到采访部门实习几个星期。编辑人员的素质的一个总体要求就是能够胜任现代图书编辑工作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的出版业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前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图书编辑人员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基本素质,以及敏锐的政策观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导入

美国《纽约时报》对采编人员进行训练时,往往要求他们到采访部门实习几个星期。具有一定决策权的主管编辑大都出身于记者。通常来说,记者优秀而资深者,均会外放国内或国外特派员,特派员有杰出表现且有行政能力者,则会内调编辑部为主要新闻编辑主管。

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报纸如《大公报》《文汇报》等用人情况也有类似的规定: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了报社后,一般总让他做“外勤”(即记者),然后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回来做“内勤”(即编辑),过一段时间再挑选一些有培养前途的人去做“外勤”,最后从中选择确实优秀者回来做要闻版编辑。

从这两段文字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课程内容

编辑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编辑工作者只有在政治、思想、业务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编辑人员的素质的一个总体要求就是能够胜任现代图书编辑工作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虽然编辑人员有专职分工,如分策划(组稿)编辑和文字(案头)编辑,不同身份的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应当有所差别,但大致来说,可以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4个方面。

2.1.1 政治素质

任何国家的出版业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我国的出版业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前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图书编辑人员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基本素质,以及敏锐的政策观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不论是哪种编辑,首先要懂政治、讲政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持旺盛的政治热情,在出版工作中自觉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熟悉、研究出版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严格遵守政治纪律。

其次,编辑要有基本的理论素养,能掌握正确的政治观点,不但要分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唯物史观、什么是唯心史观,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而且要能联系编辑工作实际,做好政治把关工作。对涉及政治原则的问题,一定要保持政治警觉,注意防止有害倾向的萌发,善于及时发现和防止错误的政治内容在出版物中出现。

案例2.1

某家出版社曾为外国学生编写了一部商务汉语教材,编者是一位在美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多年的华裔教授。他在介绍中国对外贸易时引用了美国一家媒体上公布的一组数据。这组数据采用列表的形式,其标题是:Top Partners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中国大陆的主要贸易伙伴),在表中country(国家)这一栏下有USA(美国),Japan(日本),Germany(德国)等国,此外,还有Hong Kong(香港)和Taiwan(台湾)。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政治错误:香港和台湾都不是国家,而是地区。编辑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在country的旁边加上or region(或地区)两个单词,这就避免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错误。

(2)敏锐的政策观念

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从党和国家的根本政策到各个领域具体政策,如总路线、总方针到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科学事业、发展文化事业,以及有关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些都是编辑的行动准则。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并完善各个方面的法制,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每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那么,作为从事图书出版的编辑,不仅自己要守法、遵纪、执行方针政策,还要宣传、教育大众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编辑的导向作用的发挥要以政策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能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有预见性地策划选题,能不能发现和防止书稿中的政治性错误,也有赖于对各种政策的了解、领会和把握。所以,编辑人员要经常学习有关政策,以便跟上形势的发展。由于出版事业的政策性很强,政策多而复杂,编辑更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政策观念。

Albert N. Greco在他的《The Publishing Industry》一书中说,一位资深编辑被问到他认为编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时回答说:“在水上走的人。”当然,“在水上走的人”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这个比喻不一定是表明没有人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编辑,但对于编辑要具备政治的敏锐洞察力却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编辑只有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对涉及邪教、迷信、色情淫秽、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出版物才能自觉地加以抵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出版优秀的作品,用它去感化人、教育人,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编辑工作具有导向性和倾向性,但不是以个人意愿来进行工作,而是代表社会、代表读者的意愿来编辑出版工作。那么,给社会、给读者奉献什么样的作品,与编辑密切相关,从这方面的意义上来说,体现了编辑的主体性。因此,编辑要认识自己在科学文化的传播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责任,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肩负的重任。

读鲁迅最后一年的日记,在重病缠身的9个月里,据不完全统计,他共“编辑杂文集5本,校勘杂文集和翻译8本,写文章20篇,为青年改稿44篇,为人题字2幅,收阅信件515封,复信21封,客人来访395人次,访友18次,求医115次。”这就是责任,这就是使命,这就是编辑精神。

要做到这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难度会增大。社会的诱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会影响编辑工作的重心,有时甚至会忘记肩负的重任。特别是在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的时候,不要见利忘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能不顾社会效益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当然是要追求的,但不是每种出版物都有足够的经济效益,有的出版物读者面比较窄,但很有价值,也应出版。我国的出版行业,始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任何置社会效益于不顾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案例2.2

叶圣陶一生做过很多重要工作,但当别人问他一生做过什么事情时,他说:“我一生就做过一件事,当编辑;如果说还有第二件事,那就是当老师。”他并没有提他当过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主席、出版总署第一任副署长等职务。外研社原社长、中国出版集团原党组书记李朋义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如有下辈子,我还干出版。”被列为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之一的唐浩明,因为编辑《曾国藩全集》成了曾国藩专家,写出了驰名海内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但在名片上从不标出“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和两届“全国政协委员”,而只标“岳麓书社首席编辑”。人的一生有机会从事提高人的灵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编辑工作,是非常幸运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旦内化为编辑职业精神,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变为自觉自发的行动。

2.1.2 思想素质

出版物的品位往往决定于编辑人员的品位。某些内容荒诞、情趣庸俗、文字浅薄的文稿,为什么有些编辑嗤之以鼻,有些编辑却趋之若鹜?为作者改拟书名、编写提要,为什么有些编辑追求的是准确、得体和艺术性,有些编辑却把书名拟得暧昧、香艳,把提要写得充满挑逗意味?这里显然是思想素质在起作用。大量实践证明,要提高出版物的境界,先要提高编辑人员的思想境界。

社会主义出版工作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编辑和教师一样,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具有文化的追求,科学的信仰,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同为编辑,有的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身正气;有的人却敷衍塞责,心不在焉,一脸冷漠;更有甚者,自恃掌握稿件的生杀大权,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入到编辑工作之中,以对稿件的取舍来牟取个人的私利,损害出版工作者的形象。这同样反映了思想素质问题。

在我国的编辑队伍中,曾出现过像鲁迅那样为年轻作者呕心沥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编辑家,出现过像邹韬奋那样全心全意为大众、发奋提高出版物质量的编辑家,出现过像叶圣陶那样一心耕耘、“俯仰两无愧”的编辑家……他们都在编辑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高风亮节。今天我们强调编辑的思想素质,应该以这些前辈为楷模,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认真解决怎样做人的问题。

2.1.3 业务素质

面对现代编辑活动的复杂化和快节奏,编辑还必须强化自己的业务素质。格罗斯指出:“几乎每一种事情都需要编辑。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广告、新闻发布、销售、心理学、政治、外交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

(1)合理的知识结构

罗竹风称编辑是“杂家”,因为出版社不可能像高校那样有专业性很强的分工,编辑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来稿,不“杂”是不行的。据有关统计材料,《鲁迅全集》中引证过的中外古今的图书有500多种,涉及的人物有1 000多位。别说整个中国文学,也别说现代文学史,单是一个鲁迅,就对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多么高的要求。

编辑从事的工作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工作,而传播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地鉴别、选择和加工书稿,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学科专业、编辑业务知识结构,缺一不可。

编辑的专业知识需要一专二博。

一专,指学有专长,专于某一学科。任何图书都属于一定学科的范畴,没有学科知识是无法做好编辑工作的。某个学科的图书必须由具备该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来担任编辑,或者由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来担任编辑,如果出版社没有适合的人担任编辑,就需聘请外审或外编。

例如,现行的《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在关于任职条件中规定:可聘任编辑职务的学识要求是“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有较高的文字水平,掌握一门外语”。可聘任副编审职务的学识要求是“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某学科有较深的研究,有一定水平的著译(或编辑过一批好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聘任编审职务的学识条件是“科学文化知识广博,对某学科有系统的研究和较深入的造诣,有较高水平著译,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由此可见,不管什么层次、类型的编辑人员,专业知识都应该学有所长。

二博,是指广博的知识。编辑的知识面越广越好,懂得的东西越多越好。

为什么要博?有4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出于编辑接触的书稿,大多数要超越编辑个人所学专业范围,仅仅自己熟悉的学科范围的书稿很少。

二是由于现代的学科体系既是高度分化的,也是高度综合的,学科发展迅猛,新学科或学科分支不断涌现,学科又交叉渗透,产生各种各样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不少学科的界限模糊,这就迫使编辑人员必须不断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

三是由于现代编辑的工作范围拓展,不是像过去传统的编辑那样,只伏案做文字加工工作,而是要参与图书出版营销等全过程,“十八般武艺俱全”才能够搞好编辑工作。所以,除了掌握专业知识、编辑业务知识以外,还应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外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发展史、经营管理、逻辑、外语、现代科学方法论等;还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谈判。

四是“博”可以使“专”深。专与博是相互促进的。专要求博,博促进专。知识广博者站得高看得远,能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动态,能更准确地鉴别和选择书稿,能更好地驾驭不断翻新的书稿内容,这也是职业的需要。

熟谙编辑业务的吕叔湘先生对此也有一致的看法,他说:“哪一位编辑都不可能像百科全书那样,样样都懂,但却是需要相当广博,既要是个通才,又要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结合起来。”

案例2.3

在专和博方面,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老一辈编辑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们都是既专又博的“杂家”型编辑。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被公认是一部具有世界声誉的学术巨著,但当初送往中华书局出版时,责任编辑周振甫就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钱老认为所提意见持之有据,便一一加以接受,并对周振甫表示感谢。按照一般人的观点,钱钟书是泰山北斗,其著作一字千金,而周能提出修改意见,一方面足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则显示他身后的学术功底,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试想,如果当初《管锥编》落入一位平庸的编辑之手,不也可能会留下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吗?

(2)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编辑工作就是与语言文字打交道,对编辑来讲,首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能准确地运用字、词、成语,力求成为驾驭文字的工匠,而不能望文生义。

媒体上屡屡可见的用“七月流火”形容炎热的夏天,用“差强人意”表达不令人满意,以及“梅开二度”“红杏出墙”等一系列词的错用、误用,都反映了作者、编辑语言文字功底不足。

其次,编辑还需要有广博的文学知识,勤学多读,不断提高文学修养。

案例2.4

著名作家孙犁写过一篇《改稿举例》,讲报刊编辑给自己改稿,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谈爱书》是一篇杂文。此稿投寄《人民日报·大地》。文中有一节,说人的爱好各有不同,在干校时,遇到一个有‘抱粗腿’爱好的人,一见造反派就五体投地,甚至栽赃陷害他以前抱过后来失势的人。又举一例,说在青岛养病时,遇到青年时教过的一位女生,常约自己到公园看猴子,文二百余字,被删除。”孙犁接着说,“既是谈爱书,以上二爱,与书有何瓜葛?显然不伦不类。”孙犁认为这些改得很好,这位编辑是有逻辑头脑的,看出了这两个例子是不伦不类,毅然删去。这说明,编辑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确保读者的直接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编辑出版家邹韬奋说:“关于编辑方面的工作,虽有其特殊的技术,基础仍在写作能力和学识的充分修养。”而写作能力事实上是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前提,只有写作能力提高了,修改能力才能相应提高。因此,为了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编辑主体必须多读、多练、多思,做到“笔不怕练,文不怕改。”

编辑的文字能力大致包括3个方面。

1)文字规范能力

作者写稿,一般都在文字上做过推敲,但百密一疏,有时也会留下漏洞,如用了错字、别字以及不规范字,还会出现用词、用语、造句不当等语言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编辑加工时的规范对象。编辑要在语言文字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就必须比作者更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常用字表》《标点符号用法》等有关的规范性文件,认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并能敏锐识别语文运用中的常见差错。

2)文字加工能力

纠正文字差错,做好规范工作,当然也属文字加工的范畴,但编辑还要通过字斟句酌、精心润色,提高稿件的文字表达效果。比如,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合理调整语序和节奏,保持语言风格和文体风格的统一,以及避免可能产生的歧义现象,等等。文字加工的目的是锦上添花,因此一定要认真审读原稿,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尊重作者的文字风格,不要自以为是。

3)文稿写作能力

编辑当然不能越俎代庖,代替作者写作,但写作能力同样也是编辑的基本功。这不但因为编辑业务中有许多写作要求(如图书辅文、图书评论、审读报告、选题报告等的撰写),更重要的是,自己写作能力的有无或强弱,在审读、加工中的感觉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凡是写作能力强的编辑,往往审读、加工也能独具慧眼,妙笔生花,哪怕只是一字一词的改动,也能改得恰到好处,仿佛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

(3)较强的策划能力

编辑策划的内容包括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等,其中选题策划是主要内容。策划的目的或是为了提高选题质量,或是为了创造出版物销售机会,或是为了塑造出版单位形象。因此,策划能力就是全面设计、关注出版过程的能力。编辑重视策划能力,反映了对出版工作规律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展现了自己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成功的策划有助于出版物质量的提高,有助于竞争实力的增强。

案例2.5

2007年9月,一本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标榜了“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更值得参考”的职场白领小说走近了人们的视线。出人意料的是,它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也没用扣人心弦的离奇情节,却能在出版后的几个月里在卓越、当当等各大网站风靡一时,受到无数读者的追捧。如今,《杜拉拉升职记3·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已经首印50万册出版发行,而前两本的销量早已突破300万册。《杜拉拉升职记》更被相继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据统计,“杜拉拉”系列产品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已经突破3亿元,成功的策划给出版人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编辑策划能力的大小,取决于3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否充分;二是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造性;三是是否熟悉出版实务,懂得经济核算。3个方面的能力越强,策划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4)组织活动能力

所谓组织是使分散的人或事物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而活动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将组织和活动结合起来就全面了,活动是前提,组织是目的。编辑工作是一项组织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选题的组织、书稿的组织、图书出版的组织等。要把选题组织好,就要进行调查研究,走访书店,召开专题座谈会,获得读者需求信息和市场信息;进行组稿,要有作者的资讯,与作者打交道;书稿交来以后,还要经过多人合作、多个环节才能出版。组织活动贯穿图书出版的全过程;编辑的组织活动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够团结作者、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只有这种凝聚力,人们才会为他提供信息,提供或推荐书稿,出点子、尽力量。

编辑要有意识地把自己培养和锻炼成为具有组织能力的社会活动家。主要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在实践中培养组织能力,锻炼公共活动能力。良好的组织活动能力还与人格魅力、工作作风有关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诚信的工作作风,可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会赢得作者、读者和同事们的信任,无疑会有利于进行组织工作和活动公关。编辑的组织活动能力不仅表现在量,更表现在质,在于高效的组织活动,在于活动的成功率和价值。

编辑工作“既要坐得住,又要走得出”。也就是说,编辑人员必须具有甘于寂寞、埋首案头的工作精神,同时又必须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的热情和能力。编辑人员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必须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第一,要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增强合作;第二,以积极的姿态接近和参加各种学术文化团体,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及时了解文化创造的前沿动态;第三,积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出版物市场走势;第四,要创造条件接近读者,通过多种途径调查读者的需求,倾听读者的意见;第五,积极广交出版界的朋友,了解他社的出版动态,以便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帮助;第六,更要广交社会各界朋友,扩大社交面,加强同各界人士的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和智慧交流。

(5)现代化操作能力

现代化操作能力主要是指编辑使用现代通信手段的能力。

过去,在人们眼里,编辑只是选择加工作品的工作,是“和文字打交道的人”。随着全球先进技术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版业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迎来了“声”“光”“电”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新时代,单纯的“文字”正朝复合的“信息”和“数字化”转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编辑处于崭新的技术环境,许多出版社已经采用电子采编系统,数码相机、卫星传稿也广泛使用,因特网成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编辑具有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等信息化工具的操作技能。编辑要具备通过检索功能快速寻找有关新闻背景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各种在线资源如辞典、百科全书、地名索引、年鉴和汇编等,进行数据和事实的交叉验证,要善于运用论坛、E-mail等形式和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受众欲知和关心之事,为策划和报道提供参考。此外,由于目前因特网是英语的天下,而且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如此,因此,要想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技术,编辑就必须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最好是英语,能用英语熟练地查询和阅读网上资源,用英语进行环球语音和可视采访,用英语写作、报道、发电子邮件。

同时,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新闻编辑还要奔赴一线参加采访报道,因此,编辑和记者一样,还应掌握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如会使用数码相机和便携式电脑、懂得卫星传稿技术、能够驾驶汽车等。

2.1.4 职业素质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特点,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所谓职业素质,是在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素养。演员的舞台感觉,运动员的坚韧性格,教师循循善诱的态度,科学家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和职业素质有关。

编辑的职业素质包含出版理论修养和编辑实务经验,它分别表现为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1]

编辑的职业追求是一种文化追求。具有良好素质的编辑,以推动文化发展为己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旦获得有价值的组稿线索,他们可以“三顾茅庐”“程门立雪”,即使吃闭门羹仍不言退;他们希望自己编发的稿件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为此,不惜在稿件中倾注大量的心血,身为无名英雄却充满创造的快乐,以作者的成功为荣;为了提高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他们更是充满了创新的欲望,从内容到形式敢于大胆变革。正是由于这些编辑的努力,出版工作才会不断出现新的面貌。

编辑的职业敏感既是一种文化创造的敏感,也是一种市场敏感。有了这种“感觉”,编辑在工作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诸如选题的捕捉、稿件的判断、营销的策划,都会得心应手。“灵感”来自有准备的头脑。编辑具有的职业敏感,是对文化发展和市场变化认真调查和积极思考的结果。

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编辑的职业作风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凡是干编辑这一行的,都应该拒绝想当然,拒绝侥幸和浮躁,拒绝粗枝大叶。面对稿件,编辑要像战士进入阵地一样全神贯注。编辑要学会独立思考,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无论是审稿、加工还是读校样,都不能放过一个疑点。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

案例分析与实训

1.广州万卷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招聘图书编辑,对其职位描述是:①调研图书及文化产业市场状况;②配合图书产品项目要求,协调项目进展;③图书产品的整体策划,资源组织;④书稿的编辑加工,图书质量的把握。岗位要求:①学历及专业:具有全日制统招专科及以上学历,新闻、出版、英语、文博、中文等相关专业为佳;②外语及计算机水平:外语应具备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实用操作能力;③年龄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④良好的沟通、协调、对外联络能力,语言表达流畅;亲和力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好,善于与人沟通;⑤热爱文化事业,文字功底扎实,文笔流畅,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⑥工作严谨踏实、认真负责,思维敏捷,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从这段职位描述中,你觉得编辑需要哪些素质与修养?

2.阅读下面一则通讯,谈谈你的感受。

河南教育报刊社编审曹增渝先生为青年编辑们举办了主题为“谈谈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的讲座,令年轻编辑们获益匪浅。他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和语言实践,从青年编辑们的工作实际出发,着重阐述了编辑工作对语言文字修养的要求,并指明了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途径,为青年编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

他强调,要想在编辑工作中成长为一位全面发展的编辑,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就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能与作者进行良好沟通、按时组稿、了解读者,能策划选题及营销宣传,这一切,都以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为基础。而语言文字的修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规范正确,另一方面要新鲜生动。

他以河南省著名文学评论家孙荪两本关于李准的学术论著《李准新论》《风中之树》为例,说明图书命名中,语言文字修养所起的作用,并谈到他多年的助手郭萍老师的一本书《无花果树看着无花果树》的取名。从该书所引阿拉伯格言“一棵无花果树看着另一棵无花果树,就结出果子来了”谈起,盛赞该书名中包含着一种十分耐人寻味的大智慧。既有一种读书的智慧,更有一种人生的智慧。这样的书名,就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曹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修养,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修养。古人讲厚积薄发,积的是文化,发出来的才是语言文字。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积淀,语言文字的功夫终归过不了关。围绕怎样才能使语言变得新鲜生动,曹先生从3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是要继承一点古典的因子。古汉语不但能给我们提供大量的语言材料,而且一些修辞手段也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要吸取一点生活的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还需要向生活学习,向千百万普通群众学习。民谣,还有好多网络短信,语言精练、精彩,都值得重视。对于学生报刊来讲,向小读者学习,向孩子们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是要注入一点时尚的元素。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报刊的语言中恰当地注入一些时尚的元素,让语言变得更有时代感,更有青春气息。编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要有对语言的敏感,对于好的语言要敏感,对于新鲜的语言也要敏感,要注意吸收新语词。适当地吸收和运用新的语汇,能够显示一种新的风采、新的做派,便于展现报刊的时代风貌,也更容易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欢迎。

最后,曹先生以八个字:“广采博取,精雕细刻”,勉励大家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出色的编辑。

【注释】

[1]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