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莫扎特年”系列活动的问卷调查分析

关于“莫扎特年”系列活动的问卷调查分析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关于“莫扎特年”系列活动的问卷调查分析为了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莫扎特年”系列活动的传播效果,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以便研究。由于样本框的不确定以及调查经费、时间的限制,本次关于2006年“莫扎特年”系列活动的调查没有采用随机抽样,而是选取了偶遇抽样的方法。最后,语言也是被调查者心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关于“莫扎特年”系列活动的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莫扎特年”系列活动的传播效果,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以便研究。由于样本框的不确定以及调查经费、时间的限制,本次关于2006年“莫扎特年”系列活动的调查没有采用随机抽样,而是选取了偶遇抽样的方法。考虑到在京大学生是相对接触欧洲古典音乐较深的对象群体,在问卷回收率和问卷的有效性上可以得到基本的保证,所以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个调查地点。每个调查地点发放问卷20份,其中男生10份,女生1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7.5%。其中北京大学18份,清华大学17份,中国人民大学17份,中国传媒大学18份。有效问卷的男女比例为1∶1,调查对象中的专业背景分布为:文科类25人,理工类23人,艺术类22人。调查问卷的回收采取由调查员现场监督指导调查对象的回答,所以在问卷问题的回答和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上得到了较好的保证。但是由于抽样方法和问卷设计上的局限,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推论到北京的民众总体,而只能推论到在京的大学生群体,所以在调查的代表性上会有一定限制。

img23

图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了解之调查结果a表示了解并知道内涵;b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内涵;c表示不了解。a 45.7% b 48.6% c 5.7%

问卷一共由17个问题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了解;(2)关于对欧洲古典音乐的了解;(3)关于对音乐家莫扎特的了解;(4)关于对2006年“莫扎特年”系列活动的了解。其中第4部分是问卷的主体,总计8个问题。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采取封闭式的问题形式,即全部是由单项选择题和复式选择题组成。对于问题的选择项中关于“其他”的回答,原则上鼓励调查对象具体写出内容,但是对于不愿意回答的调查对象则不强加要求。

img24

图2 “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影响力的是哪些方面”之调查结果(多选)其中a选择语言的为48.6%;选择b礼仪的为28. 6%;选择c音乐及舞蹈的为52.9%;选择d风俗习惯的为67.1%;选择e其他的为2.9%。

img25

图3 “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中最有效的是哪个方面?”之调查结果a表示立法,32.9%;b表示行政措施,21.4%;c表示民间活动,30.0%;d表示国际合作,12.9%;e表示其他, 2.9%。

如图1所示,超过94%的被调查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兴的概念至少有一定的了解,而其中理解概念内涵的人数接近一半。说明北京的大学生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普遍了解并有一定的关注程度。这为问卷后面问题的回答的有效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选择“风俗习惯”的人数最多,这说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主要集中在这一选项上。选择“音乐及舞蹈”的人数比例排在第二位,表明被调查者也大多认可音乐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最后,语言也是被调查者心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的问题时笔者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同立法、行政措施和民间活动3个方面,而选择“国际合作”的人数比例只有12.9%。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措施层面上,很少有人认为国际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表示喜欢古典音乐的人数比例超过了64%,而加上30%表示“无所谓”的人,对古典音乐可以接受的人数比例超过94%。这进一步说明古典音乐是被接受程度最高的音乐形式之一,它的传播群众基础好(见图4)。大部分人接触古典音乐的途径是广播、电视和唱片(或CD),三者比例总和达84.3%,这证明这些音乐传播媒介是当今欧洲古典音乐传播的主要途径;而较为传统的途径如音乐会,传播的效果和作用已经十分有限(见图5)。而对于莫扎特的音乐,能够主动接触的人数比例占41.4%,以各种方式接触过的人数比例达到94.3%,这个数字与可以接受古典音乐的人数比例正好一致,说明莫扎特的音乐是古典音乐的一个典型代表,而本文选择“莫扎特年”作为个案研究很具有典型性(见图6)。选择“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莫扎特音乐的被调查者达到62.8%,表示“不太喜欢”的仅占2.9%,没有人选择“很不喜欢”。数据说明莫扎特的音乐很受欢迎且能够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它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见图7)。

img26

图4 “您喜欢欧洲古典音乐吗?”之调查结果a表示非常喜欢,15.7%;b表示比较喜欢,48.6%;c表示无所谓,30.0%;d表示不太喜欢,4.3%;e表示无法接受,1.4%。

img27

图5 “您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是通过什么途径?”之调查结果a表示古典音乐会,7.1%;b表示广播,21.4%;c表示电视,34.3%; d表示唱片与CD,28.6%;e表示其他,8.6%。

img28

图6 “您接触过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吗?”之调查结果a表示经常主动接触,10.0%;b表示有时主动听听,31.4%;c表示偶尔听一下,52. 9%;d表示从来不听,5.7%。

img29

图7 “您喜欢莫扎特及他的音乐吗?”之调查结果a表示非常喜欢,15.7%;b表示比较喜欢,47.1%;c表示一般, 34. 3%;d表示不太喜欢,2.9%;没有人选择很不喜欢一项。

img30

图8 “您认为欧洲古典音乐得到传承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多选)”之调查结果a风格与创作手法的革新,32.9%;b作曲家的个人魅力,47.1%;c欧洲各国间的文化交流,54.3%;d各国的官方扶植行为,18.6%;e其他,7.1%。

图8充分显示出“欧洲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是被调查者认为的欧洲古典音乐得以传承的最关键因素,这表明大多数人能够认识到文化国际交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作曲家的个人魅力”,说明很多人并不将欧洲古典音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他们更关注音乐是“莫扎特的”,还是“贝多芬的”。在这种情况下,将被接受范围较广的莫扎特作为案例研究显得十分有代表性。

img31

图9 “在您的心中莫扎特是怎样一个形象?(多选)”之调查结果a音乐神童,61.4%;b具有国际风格的作曲家, 42. 9%;c音乐改革家,15.7%;d开朗乐观的反封建斗士,14.3%;e其他,8.6%。

61.4%的被调查者选择“音乐神童”是因为媒体宣传莫扎特时经常在其名字之前加上“音乐神童”这4个字,这足见媒体的巨大宣传作用。另外,有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具有国际风格的作曲家”一项,说明他们认可莫扎特的国际创作风格,也认可莫扎特的国际地位。其他选项被选得较少,说明人们对莫扎特的更深层次理解还不够。

img32

图10 “您是否了解2006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之调查结果a表示是,25.7%,b表示否,74.3%。

图10显示出,尽管人们对莫扎特音乐的接受程度很高,但对关于作曲家的一些细节,诸如作曲家生卒年月并不了解。这能够说明大多数人对莫扎特及其音乐的理解仅限于旋律、结构、风格等表面元素,而对其创作背景和精神内涵等深刻元素知之甚少,这种浅层次的理解不利于莫扎特音乐遗产的传承,因而奥地利“莫扎特年”为介绍其所处时代和精神境界所做的努力是有着较强的社会价值的。

如图11所示,听说过“莫扎特年”的人数比例(51.4%)略高于没听说过的人数比例(48.6%),这直观地从数据上显示了“莫扎特年”在北京大学生范围内的传播效果。

对于听说过“莫扎特年”系列活动的被调查者,笔者又要求他们对“您从什么渠道知道‘莫扎特年’活动的?”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在这些人之中有32.4%选择了广播电视渠道,38.5%选择网络渠道,总和70.9%占据了大多数。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音乐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所占数字比例最大的网络一项说明网络媒体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资源的最重要手段。

img33

图11 “您了解‘莫扎特年’这个系列活动吗?”之调查结果a表示非常了解,1.4%;b表示大致了解,10. 0%;c表示听说过但不太了解,40.0%;d表示没听说过, 48. 6%。

在对“您在2006年做过的与纪念莫扎特有关的活动是什么?”一题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选择“现场听莫扎特音乐会”的人数比例为8.6%,与“您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是通过什么途径?”一题中“古典音乐会”选项所占比例(7.1%)较为接近,说明主动选择音乐会手段了解古典音乐的人群较为固定,而“现场听莫扎特音乐会”比“古典音乐会”比例略高的原因则应该归因于“莫扎特年”的宣传效果和莫扎特的个人魅力。在“其他”选项中有部分人填写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弹奏莫扎特钢琴作品和根据莫扎特音乐改编创作音乐。总体来看,能够主动接触莫扎特音乐的人群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a、b、c选项和e选项的一部分都可归结为主动接触的人群),但仍然有很大比例的被调查者纪念莫扎特的方式是被动的(d选项和e选项的另一部分可归结为被动接触的人群)。

img34

图12 “您从什么渠道知道‘莫扎特年’活动的?”之调查结果a表示听别人说,17.1%;b表示广播电视,32.4%; c表示网络,38.5%;d表示亲身参与,2. 9%;e表示其他,9.1%。

img35

图13 “您在2006年做过的与纪念莫扎特有关的活动是什么?”之调查结果a表示现场听莫扎特音乐会,8.6%;b表示购买与莫扎特音乐有关的产品,18.6%;c表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莫扎特的生平事迹,10.0%;d表示收听收看媒体关于莫扎特的节目,37.1%;e表示其他,25.7%。

img36

图14 “‘莫扎特年’系列活动对您了解莫扎特有促进作用吗?”之调查结果a表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0.0%;b表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2.9%;c表示说不清楚有没有,25.7%; d表示几乎没有促进作用,11.4%;e表示完全没有促进作用,10.0%。

如图14所示,表示“莫扎特年”有促进作用的人数比例达到52.9%,25.7%的被调查者由于对“莫扎特年”不了解而没有做出判断,对“莫扎特年”持否定态度的人数占21.4%。数据显示了被调查群体对“莫扎特年”的传播效果普遍持肯定态度。

根据图15的柱状图显示,认为“莫扎特年”对莫扎特音乐作品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促进作用的被调查者占到了被调查者总人数的70%(包括选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人)。这个比例大大高于上一题中认为有促进作用52.9%的比例,这个差距反映出虽然一些被调查者没有切身体会到“莫扎特年”,但他们对“莫扎特年”的传播效果仍然持高度的肯定态度。

img37

图15 “您觉得‘莫扎特年’对莫扎特音乐作品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促进作用了吗?”之调查结果a表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0.0%;b表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0.0%; c表示说不清楚,18.6%;d表示几乎没有促进作用,11.4%;没有人选择一点促进作用都没有。

img38

图16 “您觉得中国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可不可以实施‘莫扎特年’这样的大型活动措施?”之调查结果a表示完全可以,41.4%;b表示可能可以,40. 0%;c表示不知道, 10.0%;d表示估计不可以,7.1%;e表示肯定不可以,1.4%。

img39

图17 “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的战略的态度?”之调查结果a表示非常赞成,54.3%;b表示比较赞成,34.3%;c表示一般, 8. 6%;d表示比较反对,2. 9%;没有人选择非常反对。

图16、图17清晰地反映出被调查者对中国的音乐文化遗产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的态度。在“您觉得中国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可不可以实施‘莫扎特年’这样的大型活动措施?”一题中,赞成者以81.4%的比例占据了绝对优势。虽然被调查者可能没有考虑到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不同点等制约因素,但被调查者的态度反映了中国民众对本民族文化国际化的要求和希望。同样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战略持肯定态度的被调查者占据了更大的压倒性优势(88.6%),进一步反映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被其他文化认可的强烈要求。在这两个调查结果中,文化的普遍性、动态性、渗透性和扩张性的特征显露无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