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调查

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调查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访五位空巢老人的家,以聊天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到他们生活的现状。
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调查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调查

齐娜[1]

一、调查背景

自2001年起,我国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何安置老年群体度过晚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为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如今,上海“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正快速膨胀,独居趋势日显,老龄化程度居全国首位。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人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子女分开居住,原来的“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在逐渐消失,“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不少“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独自居住的老人大多都面临着安全和生活照料上的问题。

二、调查程序

(1)上网搜索关于“空巢”老人的具体名词解释和相关信息,查询了目前我国老龄化的背景、程度以及国家如何安置并解决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收集一些关于老龄化的相关报道,确定自己要进行社会调查的主题。

(2)走访五位空巢老人的家,以聊天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到他们生活的现状。

(3)在菜市场、棋牌室等老年人口密集的地方发放调查问卷(对于那些不识字的老人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并完成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如今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身体状况以及他们的情感。

(4)对几位父母还健在的叔叔阿姨进行了访谈,了解到他们对于空巢老人的看法,结合其自身经历谈作为子女该如何对待空巢老人、解决老人晚年孤独这一现象的想法和具体措施。

(5)分析数据,找出如今老年人空巢的主要原因所在。并与前几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关注当前社会老龄化的加深程度。结合访谈内容总结思考,完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主题

1.老人们的经济来源

img144

图1 主要经济来源

img145

图2 与子女见面的次数

在调查中发现老人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为他们自己的养老退休金,所占比例为82.2%;子女补贴和赡养费所占比例次之,为62.8%;靠自己的积蓄生活的所占比例为11.3%;4.1%的老人是靠政府的补助;其他收入来源的不足3%。

由整体可以看出,在城市,老年父母均健在时以自己养老为主,只有单亲时,子女养老才占据主导,老年父母对子女赡养、照料依赖程度明显降低。

2.老人与子女见面的时间

从图2统计中可看出,老人与子女两到三天见一次面所占比例为8.3%,一周见一次面的占20%,一到三周见一次面的为16.7%,一个月能够和子女见一次面的比例达到20%,而剩下23%的老人则是半年与子女见一次,有12%的老人和子女见面时间间隔更长。

img146

图3 最不能容忍的情况

3.最不能容忍的情况

在调查中了解到,老人们在晚年生活中最不能容忍的情况是孤独,占调查比例的70%,觉得一个人的生活让他们无法享受到乐趣,希望能够有人陪他说话聊天。另外,他们表示人老了对于吃穿的要求也不是太高了,生活中习惯了节俭,因而统计数据表明,不能容忍贫穷和疾病的老年人分别占6.7%和15%。剩下占8.3%的部分则是老年人认为的其他方面,例如老伴的离去、没有和睦的邻居等。

4.是否愿意去敬老院

高达81.6%的老年人不愿去敬老院,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是因为子女嫌弃自己而把自己送到敬老院,这给他们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负担。他们认为,去敬老院并不是让老人安度晚年的最好办法,因为据其了解,不少敬老院的基础设施环境差、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此外,在敬老院里发生的病死现象会使老年人的心理上受到感染,不能阳光地生活。

而有18.3%的老人愿意去敬老院,因为他们独自生活感觉到孤独,认为在敬老院可以避免寂寞,没有代沟,能够和别的年龄相仿的人沟通交流,而且可以休闲娱乐(例如下棋、跳舞、书法等),愉悦身心。

5.平时参加的活动

据调查,30%的老年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参加什么活动,基本上就是在家里待着或者去外面转一转。在所列举的活动中,大部分老年人都参加了社区的老人们自发性组织的跳舞团体,这部分老人所占比例是28%。而20%老人们则更爱好下棋,会在饭后去社区的棋牌室里玩上一两局。除此之外,18%的老人喜欢书法,会偶尔练习。剩余的25%的老人则是有其他的活动,比如信奉基督教,会定期去做礼拜;几个交情较深的老人会时常结伴出行上街等。

img147

图4 平时参加的活动类型

其实,老人们也要及时地充实自己的新的生活内容,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等,这样,晚年生活可以过得更加充实和愉快。

四、个案访谈

(1)刘奶奶,69岁,子女在外地工作,和老伴相互扶持生活,患有心脏病、关节疾病和糖尿病,生活可以自理。

问:子女多久来看望您一次?

答:过年的时候,平时偶尔打电话。

问:现在的生活中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答:养老退休金。

问:平时生活中经常参加哪些活动?

答:和院子里的人打牌。

问:每月的医药费支出是多少?

答: 300~400元左右。

问:您现在的希望是什么?

答:老了,在吃穿上没有什么讲究了,就是平时能有陪着说话的人。

(2)皮奶奶,71岁,老伴去世较早,和儿子住在同一个小区。

问:平时参加什么活动?

答:信基督教,每周有2次时间去教堂做礼拜,平时会去邻里家串门。

问:对现在的生活现状满意吗?

答:还可以。

问:有没有想过去敬老院生活?

答:不太想去,还是在家里好。

问:您的儿子和您住在同一个小区,多久来看您一次?

答:每天都来家里给我做饭,他们一家三口也在这吃,然后晚上回自己家里。

问:那平时像买菜这种生活中的开支出都由谁来负担?

答:基本上都是儿子,自己平时出去转的时候会买些菜,大部分是儿子买回来。

(3)刘阿姨,与父母住在同一个城市但不在一个区,之间隔着一个半小时的路途。

问:您多久会去看望父母一次?

答:如果不忙的话基本上是每周都会去,帮父母洗洗涮涮啊。

问:您有想过送您的父母去敬老院吗?

答:没有。自己目前的现状能够照顾上父母,而敬老院的条件也不是很好。

问:您觉得目前的敬老院存在哪些不足呢?

答:有的医护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和善地对待老人,再加上敬老院的环境不是很好,收费也很高。

问:你怎样看待赡养父母这件事情?

答:这是每个做儿女的都应该做的事情吧,父母老了,需要我们做儿女的来照顾。

五、结论与可行性建议

1.结论

面对老伴的离去以及较快的城市生活节奏,“空巢”老人在当前的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中青年作为城市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家庭负担的主要承担者,压力沉重,因自己工作生活忙碌,以至于无暇顾及父母,有小部分老人平均一个月与子女见一次面,而多数的是平均一年一次,有的甚至是更长。大部分“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都欠佳,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疾病等,严重的是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在这些老人当中,有的是和老伴相互扶持生活,有的是子女照顾,而剩下的那部分老人则去了敬老院生活。

在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以及和老人们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在他们的晚年生活中最不能容忍的情况是孤独,孤独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极大隐患。有的老年人选择去敬老院生活就是因为在敬老院可以避免寂寞,在那里老人们能够和别的年龄相仿的人沟通交流,还可以休闲娱乐,减少了孤独感,快乐身心。但是大多数老年人还是不愿意去敬老院,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是因为子女嫌弃自己而把自己送到了敬老院,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

2.可行性建议

首先,从老年人的角度来说,不能总是束缚于子女养大了就要给自己养老送终、必须照顾自己的思想,应当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并且学会逐步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另外,老人们也要及时地充实自己的新的生活内容,尽快地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譬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等。

其次,从子女的方面来讲,做儿女的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应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时常把父母接来小住一段时间,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症的发生。要尽量做到各自独立却又分而不离,这样,有事时就可以很方便地做到互相照应,有利于照顾老人。

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政府应加大对“空巢”老人这一现象的重视程度,提高社区养老保障水平,并且加大资金的投入,建设娱乐老年人的公共设施、完善敬老院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给老年人一个快乐阳光的生活场地。此外,还要动员社会更广泛的力量和各个部门都来关心“空巢”老人。

【注释】

[1]齐娜,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