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媒与教育散论

传媒与教育散论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媒与教育散论[1]当下,传媒时尚派已经厌倦了独白,教育传统派仍然坚持着对话。一传媒的社会责任,应该是教育审美。传媒与教育的结合,有互动,也有互斥。二现在,传媒与教育又都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传媒与教育还可以互相吹捧,做足文章,利益均沾。因此,传媒与教育,在实体上的结合,并不令人满意,可以说,二者还没有形成互动的、各有特色的、科学的学科教育体系。

传媒与教育散论[1]

当下,传媒时尚派已经厌倦了独白,教育传统派仍然坚持着对话。

独白有它的优势,特别是学理思辨之后,逻辑论证以内,密集信息传播时,重大事件报道时,似乎不再有什么交谈的期待。 “聆听”不是最好的定位吗?那迫不及待的插话,往往会破坏精彩的建构……

对话也有它的魅力,特别是心有灵犀之间,唇枪舌剑之时,热烈的问答应对,共同的追根寻源,很难有独白的立足之地。 “言说”恰是极好的机会。那旁若无人的伶牙俐齿,反而会引起大家的非议……

传媒的社会责任,应该是教育审美。现在,有些版面或节目,确实是走向了娱乐,却忘记了“寓教于乐”,确实是追求着幽默,却忘记了“寓庄于谐”。于是,“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大众文化”克隆成风。

教育的历史责任,应该是文化传承。现在,有些学校或专业,确实是实现了扩招,却悬置了“因材施教”;确实是追求着效益,却轻视了“百年树人”。于是,热门专业“教师缺席”,学历教育“文凭第一”。

传媒与教育的结合,有互动,也有互斥。

传媒与教育的互动,从传媒与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累累硕果。当传媒重视教育功能的发挥,人们便会从中获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艺术审美等诸方面的人文关怀;当教育洞察传媒导向的威力,人们就能从中获得听觉阈限、视觉美感、情理趣味等诸方面的性灵陶冶。这正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亟须发扬光大!

传媒与教育的互斥,从传媒与教育的经验积累中,可以看到南辕北辙、此消彼长的重重干扰。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专注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提升的时候,传媒却让那些沽名钓誉、自我膨胀的所谓明星大腕信口雌黄;当传媒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们遵纪守法、自律自强的时候,家庭暴力、师德沦落、网吧泛滥竟使许多人受到精神上的戕害。这不是相互干扰、事倍功半么?

现在,传媒与教育又都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

传媒的经济效益,如何才能得到再生产的基本保证?只讲社会效益,不顾经济效益,肯定是不行的。教育的扩大规模,如何才能保证有盈余的良性运转?只讲教育质量,没有经济保障,肯定是不对的。怎么办?

世界上商业运作的例子不胜枚举。传媒可以远离高雅,大搞色情、暴力、吸食毒品等的展览和讨论,以提高销售率、收听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教育可以抛弃诚信,出售学历、学位,走后门、托人情,滥评教授博导,用以开辟财源、制造繁荣假象,提高知名度。传媒与教育还可以互相吹捧,做足文章,利益均沾。

这是长久之计么?否。这是饮鸩止渴,自我戕害。有识之士绝不会选择这种做法。

长久之计,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坚持在传媒、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走自己的道路——突出特色,独树一帜。

突出特色,就是要植根于本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形成当代主流文化,融于各种传媒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之中,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个性鲜明,雅俗共赏。一张报纸,一个电台,一份杂志,一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的面貌、自己的形象。许许多多的“这一个”,不仅是名称不同,更重要的是内涵和品位各有优长。如电视台,现在全国上卫星的电视频道就有50多个,新闻节目、综艺节目,各台都有,为什么会给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觉呢?不但内容相差无几,就连表现手法都多有雷同。仔细分析起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那历史轨迹、地域环境、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群众心态……怎能没有可开掘、可表现的呢?即使是共同的内容需要大力传播,也可以变换一下视角,变化一下形式,改变一种叙述方式,使其更符合本地特点,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综艺节目,那套路几乎毫无改变,令人拍案惊奇!我们的策划、编导们真的没有高招吗?除了插科打诨、唱唱跳跳,除了一堆浅显的知识问答,除了诱人的重奖,就不能有一点创新之处?就不能有一点与众不同?无特色、无风格的“平面文化”的大量复制,就不觉得有愧于时代,有愧于民族,有愧于本地老百姓?为了迎合和媚俗,为了在市场上分一杯羹,连自尊和自强都加入了“委屈求金”的行列,真令人汗颜。我们有些播音员、主持人,或因编导强制,或因自己热衷,奇装异服、搔首弄姿、嗲声嗲气、港味十足,竟不觉降低了身价,把堂堂正正的广播人、电视人变成了街头推销假药的“艺人”。不要以为“脸皮厚”、“撒得开”,就可以征服受众,在你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的时候,受众虽然在微笑,心里却正嗤之以鼻呢!

另外,一所学校,一群学科,一个专业,一个专业方向,也应该是特色鲜明的。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是特色,人优我特,更是特色。如果,只是凭“社会热门”、“市场急需”、“生源充足”、“收益丰厚”,就不顾师资设备条件,硬是开办学校或专业,硬是大量招生,这不但不会有什么特色,反而会成为牟取私利、误人子弟的行径。即使有足够的师资和设备,与类似的学校、专业毫无二致,培养出的人才缺乏集体竞争力,也不算什么特色。现在,为广播电视培养人才的学校和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兴旺,仔细分辨一下,各自的特色是什么,似乎难以言状。因此,传媒与教育,在实体上的结合,并不令人满意,可以说,二者还没有形成互动的、各有特色的、科学的学科教育体系。今后,应该认真梳理、认真研究。

独树一帜,是更进一步的事。在全球范围内,各种传媒、各种教育相互借鉴又相互比较的态势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极其鲜明,不但具有国家民族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全球化的学术视野,各自形成既受本土人民喜闻乐见,又受世界人民欢迎的传媒和教育的整体形象。独树一帜,就是不可或缺、不可取代之意。至少,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突出特色,独树一帜,正是保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光明大道。

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清的。

如果说生产是今天,科技是明天,那么,教育就是后天。教育就怕失去长远的、战略的眼光和继往开来的举措。教育绝对不能紧跟在现实需要后面亦步亦趋,教育应该为后天的人才规格进行科学的谋划,并为后天的人才需求储备足够的智力结构元素和能力学养基底。否则,两三年后,七八年后,十几年后,现实需要已经早就远远地跑到前面去了,教育还在后面爬行,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材、教法……都不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那时,肯定要大吃苦头,而且,悔之晚矣。传媒是由受过教育的人办的,这些受过教育的人仍然要继续接受教育,不断提高;全民也在接受不同层次的、学历的、继续的各种教育,包括传媒所应该给予的教育。教育确实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社会进步的保障,时代发展的动力,人类文明的先导。教育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国家民族的昌明强盛,因为,这时,这个国家民族一定是后继有人,必定会人才辈出。

任何时候,都不能拿教育当儿戏,当口头禅,当时髦,当流行商品。

任何时候,都不能拿教育当股市,当摇钱树,当招牌,当投机筹码。

一件东西损坏了,还可以再造;一件事情办糟了,还可以再干。教育却不行,一旦出了问题,要想纠正,比再种一季粮食、再栽一茬棉花还要难,恐怕得数年工夫,甚至会成为终生遗憾,难有弥补之时。灵魂的工程,是一项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系统工程,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几个方面,都要认认真真地、高度负责地、一丝不苟地、防微杜渐地倾力为之。

以播音教育为例。 1963年,我国第一个播音专业在北京广播学院建立,并于9月开学。播音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呢?经过对以前电台播音部门“老带新”、“一带一”的经验总结,经过对相近新闻和艺术专业教育的比较考察,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文化基础课同语言功力课并重;在专业教育中,坚持思想道德、新闻敏感同真情实感、表达技巧并重,在专业教学中,坚持理论同实践结合、大课和小课结合、讲授同训练结合、扬长与补短结合、基底与特点结合……例如小课,这是播音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般一位教师带8 ~15个学生。每次课大约四个小时,既要针对小组的共性问题进行辅导,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教给相应的解决方法。没有小课,就违背了播音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无法得到具体指正,容易走弯路,甚至不能进步。小课人数过多,辅导不过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时利用率不高,教学针对性不强,实际上是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负面作用甚至会延续到毕业以后的工作状态中。当学生进入传媒时,便觉得捉襟见肘、应接不暇,有稿播音吭吭哧哧,无稿播音结结巴巴,根本不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更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这不是误人子弟么?有些学校,外来师资、外来教材、设备不足、学生拥挤,应付课时,敷衍度日,真让人为学生担心。这样的专业,不知有关职能部门、主管部门,是根据什么审批准许开办的呢?

教育是传媒提升、发展的根基和保证。没有教育,就没有传媒的吸引力、感召力。

传媒是教育普及、显现的窗口和标志。没有传媒,就没有教育的拓展力、竞争力。

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都离不开教育。传媒中的教育功能,更是不可或缺。可以说,传媒中任何节目、栏目、版面、图文、信息、声音(有声语言、音乐音响)、形象(举首投足、仪态仪表),都渗透着教育的积淀,都展现着教育的风采,都涵化着教育的底蕴,都凸显着教育的景观。人,是社会的结节点,强化人文关怀,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文明进步,实现高远志向,不能轻视、忽视,更不能无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灿烂前景。

教育和传媒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育互动,互补互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应形成自己的“智囊团”,发掘、动用全社会的智力资源,从各个方面向教育和传媒投射智慧之光,传播文明之风,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中,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造就出大批新型人才,涌现出各类文化经典,以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愿我们的传媒永远和教育并肩携手,愿我们的教育永远和传媒唇齿相依,形成水乳交融的合力,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殚精竭虑,众志成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下,传媒十分缺乏智慧的独白,因此,在众语喧哗之中,极少听到思接千载的、那深沉的历史回声;教育,又相当缺乏睿智的对话,因此,在传道受业之时,很难看见视通万里的、那理想的前沿景观。究竟是什么东西干扰着传媒和教育那跨步格外高远的进程呢?独白也好,对话也罢,只不过是一种形式,选择的困扰,时尚的追求,会不会把精力引向“鱼”与“熊掌”的两难境地?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在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蛊惑下,传媒与教育都应该更加坚定鲜明地倡导道德责任。这是传媒不可推卸的,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传媒的创新,教育的创新,还是要遵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规律,踏上“感性——知性——理性——悟性”的途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彻底批判新、旧形而上学的谬论,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03年2月10日

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注释】

[1]原载刘继南主编《传媒与教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7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