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社区文化建设就是通过不断提高社区公民的爱国守法意识和文明程度及文化修养,从而达到助推和谐社会不断发展的目的,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因此,社区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核心部分,和谐社会必须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来得以实现,社区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奠定关键的社会基础。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文化建设_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与理论探索

蔡海滨

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的探索》一书中指出:“人和社会团体,各种机关、学校等分布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结构,一个系统,这就是社区。”也有的人认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就是城市人群聚集生活组成社会的基本体。由此可见,社区是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社区的稳定发展是社会经济运行、政治稳定和文化生活的基础。而社区文化建设就是通过不断提高社区公民的爱国守法意识和文明程度及文化修养,从而达到助推和谐社会不断发展的目的,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因此,社区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核心部分,和谐社会必须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来得以实现,社区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奠定关键的社会基础。如何更好地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以促进和谐社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发展?笔者认为,必须紧紧抓住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三大着力点做文章,社区文化才能在和谐社会发挥出决定性作用。

一、做好弱势群体文化服务

和谐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区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人口密度较大,弱势群体占有较大的比重,包括收入较低的外来人员、无子女赡养的孤寡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等,都已成为社区当中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在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首先要把针对弱势群体的文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一)不断加强外来人员的文化载体建设

近五年来,“外地人”“打工者”开始有了一个新的称呼:新居民,这给外来人员以主人翁的感觉,比起“外地人”“打工者”听起来要温馨得多。由于新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一小部分是素质较高的学生,还有一大部分人是未受过较好的教育,素质低、收入低,文明程度低,生活方式单一,处于被边缘化的“灰色地带”人群,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有过调查,外来人员犯罪率占城市总犯罪率的九成。因此,社区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新居民”文化载体,让新居民充分享受“均等性、公益性、便利性”的文化生活,积极引导新居民健康向上、内涵丰富的休闲生活。比如为新居民“送演出”“送讲座”“送图书”活动,举办“新居民家庭才艺比赛”“新居民年度歌手大赛”,建立“新居民文化艺术节”等载体。一方面,通过丰富新居民的文化生活,从而引导新居民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通过“以文化人”的文化教化功能,提高新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和文明程度。譬如湖南岳阳市打造“外来务工者之歌”才艺大赛的活动品牌,受到当地“新居民”的热烈追捧。尽管目前有几个城市建立了新居民的文化载体,但外来人员的文化生活贫乏还是较为普遍。因此,加强外来人员的文化载体建设应更加社会化、普及化。

(二)不断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需求

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浙江省为例,省统计局5‰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13年浙江省常住人口为549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64.1万人,占总人口的10.26%,比2012年增加25.2万人,人口老龄化加剧严重。分析认为,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生育水平持续走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发展方式短期内难以转变。同时,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外省流入人口逐步回落,更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由此可见,老年人已经占据了社区人口的很高比例。他们是社区中最孤独的群体,平时的工作就是在家帮助子女带孩子,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把麻将当成了日常休闲生活的主要活动,真正参加文体活动的老年人并不太多。虽然,近几年随着广场舞的发展,许多社区大妈加入到广场舞的队伍当中,但老年文化生活依然非常欠缺。经调查可以发现,有些社区五十米就有一家棋牌室,有人用“风声雨声麻将声”来形容“风再大雨再大麻将照样打”的情况,打麻将不仅会恶化社区的风气,更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不断丰富和满足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需求,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显得极为迫切。比如成立社区老年人合唱团等老年文艺团队,并与文化馆专业干部进行结对,通过文化干部对社区老年文艺团队进行业务指导,定期举办演出,以增强老年团员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送书、送电影、送培训上门等公益文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多举办“吹拉弹唱舞”类的比赛,为老年人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这一方面,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做得较好,比如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的上海市老年文化艺术节,其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一度成为上海老年人的文化盛事。

(三)不断加强对残障人士的文化服务

社区是人群居住的综合体,残障人士在社区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人员大部分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的甚至是低收入或者零收入者,因身体的原因,参与正常的文化活动的机会较少,但他们对文化的渴望超过任何人。从精神层面来讲,由于身体的残疾,他们比正常人更具有较强的自卑感甚至心理失衡的问题,更严重的有人生观扭曲,这些也为社会的和谐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多为残障人士提供文化服务,让他们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文化权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社区文化必须重视的工作。比如在“全国助残日”期间举办“送书、送戏”活动;在春节等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期间,为残障家庭送春联等,让残疾人感受社区如家;由社区组织文艺骨干送演出到残疾人学校或为残疾人提供文化方面的辅导;可以每年举办“残疾人文化周”,开展下棋、歌唱等活动,并对残疾人的才艺进行宣传,以提高残障人员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热爱。通过社区文化建设,让全社会来共同参与关爱残疾人,引导残障群体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社区品牌文化建设

繁荣社区文化需要社区文化品牌作为抓手。在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的今天,社区经济基础不断夯实,文化活动形式也在不断增多,但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杂乱无章,“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还是颇为严重,很多社区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指令,开展文化活动还较为被动。因此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要树立具有精品性、特色性、连续性的品牌意识,要因地制宜、长期坚持办活动,形成社区品牌文化,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打造本土特色文化

这里的“特色”是指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社区应该要有符合本土特点的社区文化,从本社区特点出发,创建“一区一品”,通过本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打响社区文化品牌。比如,宁波的怡惠社区具有慈孝文化的传统,每年举办“品百家饭、尽慈孝心”邻里周活动成为该社区的文化品牌;宁海县北星社区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成立“四点钟学校”,因为孩子放学时间和家长下班时间有一段时间差的“真空期”,社区办“四点钟学校”就是让家长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把孩子在这“真空期”托放在“四点钟学校”,学校里主要负责给学生安排作业辅导、晚饭、举办少儿文化活动等,“四点钟学校”这一载体成为社区极具特色的文化亮点;萧山举办美德标兵评选,弘扬美德文化,在各大社区或村居中形成传统,为社会人群传递正能量。这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成为和谐文化中基础性载体,逐步成为影响力非常大的品牌活动。

(二)引进外来先进文化

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差距逐步变小,社区文化向多元化格局发展,外来文化、现代文化、通俗文化开始走进社区的千家万户,与本土文化产生相互的影响和磨合,逐步融合。对外来文化有选择性地引进是对建立社区品牌文化活动的重要资源,对一些外来的先进文化逐步吸收,结合本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社区文化品牌。比如,有的社区以“排舞”为载体,成立“社区排舞学校”,形成全民参与排舞的良好氛围,把排舞当作每天必练的健身舞,像这种既能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又能展示社区和谐氛围的外来文化,应大力推广。比如,上海的塘桥街道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千方百计引进各类专业文化院团,为当地居民送上艺术大餐,不仅让当地居民眼界大开,还大力提升了社区文化品位,在建立一定基础后,上海的塘桥街道又与上海民族乐团、交响乐团等著名院团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多场“高雅艺术进社区”大型民乐、塘桥“仲夏之夜”等广场演出,一些优秀的节目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当地社区的特色品牌文化,被称为“塘桥名品”,深受居民喜爱。

(三)做好社区互动文化

社区作为组成社会的基础性单位,社区之间的互动在整个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必不可少的地位。社区之间的互动是社区文化的互动,是最终形成由单个社区到多个社区、单个乡镇(街)道到多个街道的全体性文化互动,是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氛围的基础。目前,大部分乡镇(街)道与乡镇(街)道之间各自为政,社区与社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这是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县市区级文化部门应积极建立平台,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互动提供载体,形成传统性项目,让各个社区通过活动建立友谊,产生良性互动。比如,可以每两年一届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邀请各个社区组织一台晚会,并让社区到村居去演,本地社区又到其他社区展演,使每个社区都有到其他社区轮流展示的机会,这种活动形式影响面大、参与面广、时间长,具备较强的品牌效应,应予大力推广和提倡。

三、强化社区文化人才队伍

社区文化人才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中坚力量,是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县级文化部门的文化干部、专业人员的数量有限,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只依靠他们,所以必须要通过不断强化和充实社区的文化人才队伍,社区文化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出巨大的正能量。

(一)建立社区文化人才档案库

档案管理是对人才最好的组织,也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古语说“一将难求”,社区应全面摸清本地的文化底子,掌握本地的文化人才资源,并将其姓名、特长、联系方式等主要资料记录在案,形成电子档案、书面档案,以方便查询。有不少社区书记,一接到当地政府的文化类活动通知,就叫苦连天:“哎呀,我们社区没有人才,这个活动我们参加不了”“这个专业我们没有人参加,比赛肯定垫底”,其实不是社区没有人才,而是我们没有摸透社区文化人才的底。社区是一个综合体,有学校,有文化单位,怎么会没有文艺骨干呢?事实是我们没有一份资料详细的人才档案,有活动的时候,就东抓一个西找一下,人才就像一盘散沙,没有得到有效组织,发挥不出作用。因此,建立社区文化人才档案库,是有效组织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前提。

(二)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

社区工作是全民的工作,要依靠社区居民的积极主动配合才能做好,社区文化工作亦是如此,大部分社区经费十分有限,也很难在文化工作上拿到正规的编制,文化志愿者是在社区的引导下自发的一种文化参与对象。通过举办社区的文化赛事、才艺展示、选拔活动,从学校、企业、幼儿园、青少年宫、艺术培训中心等单位不断发现和挖掘具有文艺特长的人员,招募文化志愿者。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一些社区老文艺工作者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以点带面”的影响力,吸纳和培养更多的文化骨干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比如,有些重视文化的社区通过发展志愿者建立文艺团队,从几年前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几十号人,一些老中青戏曲骨干多次参加省市获得金奖,社区也因此沾了光,成为省市“文明社区评选活动”中的佼佼者。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是充实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主要途径。

(三)建立社区文化人才激励制度

为进一步巩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社区居委会应建立社区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成立相对稳定的人才奖励资金,以促进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大力发展。对一些自愿组织起来的社区文化队伍,必须给予持续性的扶持,比如,在经费方面,通过举办年终十佳文化志愿者评选等活动“以奖代补”给文化队伍;在专业上,外邀专家前来授课、出去参加培训等,还要在参加一些全国、省市级的大型赛事上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对他们赢得的荣誉要大力宣传,及时表彰,以提高文化骨干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可以更积极地为社区文化做贡献。有条件的社区应形成制度性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对文化人才实行年度考核打分制,与年终奖励挂钩。因此,建立社区文化人才激励制度,是确保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在经济发达,文化飞跃发展的今天,社区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面对社区人员结构的复杂性,社区文化应紧抓主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社区这一基本社会单位的作用,既能结合实际,又能灵活创新,围绕三大着力点,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助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石。

[参考文献]

[1]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求实,2006(3).

[2]邓伟志,张雄.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社区建设——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精神文明导刊,2007(4).

[3]王伟.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战略[J].理论参考,200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