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标准化探索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标准化探索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农村文化礼堂为蓝本,浙江省被文化部列为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试点省。农村文化礼堂按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要求,对功能定位、服务内容、运行管理、投入保障和监督考评等方面的标准化探索,积极为农村群众提供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以“精神家园”为目标,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标准化探索_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与理论探索

马德良

浙江省围绕“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着眼在文化设施最薄弱的村级基层,“反弹琵琶”,补齐短板,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标准化探索。经历两年多的实践,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447家。以农村文化礼堂为蓝本,浙江省被文化部列为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试点省。

纵观这些文化礼堂,设施新旧不一,有利用原有祠堂的,有老旧校舍改建的,也有新建的,场地有大有小,但这些规格不一的礼堂却有全省统一的“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有同样的“文化礼堂”标识,有同样规范的建设管理制度,还有全省统一的省、市、县、镇四级辅导网络。农村文化礼堂按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要求,对功能定位、服务内容、运行管理、投入保障和监督考评等方面的标准化探索,积极为农村群众提供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文化礼堂定位接地气、建设有标准、内容合民心、服务有规范、运行有活力,为基层综合性文体中心标准化提供了生动样本和有益借鉴。

一、以“精神家园”为导向,明确功能定位标准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率先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战略布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建设,省委省政府统筹谋划,深化“文化强省”规划,按照“问题导向”明确了浙江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重点。由于农村文化投入欠账多、设施薄弱,有的地方出现了精神文化生活荒漠化倾向:一是传统的民俗文化式微,道德失范,农村公序良俗面临挑战;二是农村封建迷信盛行、黄赌毒残渣四起,农村低俗文化有些抬头。

针对农村面临的道德、文化危机,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学者展开调查研究,并结合基层创新实践,突出文脉传承、文明传播,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并以此为依托,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科学普及、继续教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农村文化礼堂已逐步成为对农民群众具有较强感召力的共同精神家园,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

标准化重导向。“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定位精准,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完善基层文化阵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实践中,把握先进文化导向着力三个方面:一是着力构建公益公平的农村道德空间,做“礼”字文章,礼堂等场所建设不求豪华铺张,但必须在醒目位置上设置有24字核心价值观、国旗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关键词,彰显礼堂的神圣、庄重感;二是在文化形式的选择上,符合民情民意,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着力发展地域文化品牌,用“二堂五廊”等阵地教育感化群众,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三是在活动内容上,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主旋律,发掘“最美人”“最美事”,全面展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事例和农民群众身边的“最美人物”,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正确的导向体现公共文化的现代性和方向性,是公共文化标准化的基础。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以“精神家园”为目标,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

二、以“制度规范”为核心,推进运行管理标准化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制度化过程。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的目标,是构建包括地方法规政策、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工作准则等在内的标准化体系,它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现政府责任、义务“底线标准”的保障标准;二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业务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业务和技术标准;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项目、活动的评价标准。

浙江文化礼堂十分重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省委省政府重视基层调研,从顶层设计入手,制订精准的科学定位,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义务,落实文化礼堂的各项建、管、用等制度规范。按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规范体系,省级层面把文化礼堂建设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省两办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见》,从政府责任层面明确了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的保障标准,规定了文化礼堂的建设要求和规范;省委宣传部牵头制订《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评定奖励办法》,统一设计“文化礼堂”形象标识牌,组织编写《操作手册》,从管理运行层面系统制定了《文化礼堂设施建设指南》《文化礼堂展设置指南》《文化礼堂礼仪活动指南》及各项工作制度,为各地文化礼堂建设、运行、管理提供业务和技术规范。各地以省级规范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出台一系列文化礼堂操作层面的工作制度,如礼堂建设标准、学堂建设标准、文化活动场地标准、二堂五廊内容规范、五有三型标准、日常管理制度、管理员职责、卫生保洁、礼堂档案台账制度、各活动室管理制度、文化活动组织流程、礼堂运行考核评价办法及奖励规则等等,建立能量化、可操作的投入、管理、运行、考核等长效机制以及各项内部管理和安全防范规章制度。此外,积极探索工作评价的标准化,建立群众需求征集、服务评价反馈等机制,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共享。

此外,各级宣传部牵头,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建立相应工作制度,确保共同推进文化礼堂的各项工作。省、市、县、乡镇各级文化部门为发挥文化礼堂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一系列“送”“种”工作制度。浙江省文化馆积极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业务建设的领头羊作用,推出“四季行动计划”的清晰路线图。全省200余名指导员培训上岗,分赴基层指导帮扶,专门出台文化馆干部“七个一”工作制度,扎实推进馆(站)干部投身于农村文化礼堂业务建设。例如,省文化馆、杭州市文化馆针对文化礼堂推出了演出、培训预约“菜单”,丽水市文化馆推出了文化礼堂“文化订制”行动,舟山市文化局建立了“淘文化”网络平台,宁波北仑区文化馆出台了“文化加油站”制度,助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三、以“群众需求”为目标,推进服务内容标准化

全省各地在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的同时,日益暴露出城乡失衡、标准不一,内容单薄、效率低下,重建轻管,浪费严重、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如轰动一时的“农家书屋”,各级累计投入200多亿,却在农村大多是“铁将军把门”,收效甚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一种尝试和破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难题的举措,坚持以“群众需求”为目标,推进服务供给标准化建设。

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尊重民意,尊重公共文化多样化供给。文化礼堂完善内容标准化的设计,着力提供包括戏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书报阅览、上网、政策法规及科普培训等多样化基本服务。省委宣传部设计提炼出“五廊”(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和艺术廊)“四礼仪”(人生礼仪、祈福礼仪、节庆礼仪、习俗礼仪)的内容配置,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文化资源,注重主流文化与乡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同时,坚持标准化和倡导特色相结合,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村落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内容建设始终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丰富的乡土文化,深厚的地缘情结,有利于激发爱乡爱国之情怀,努力把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植根于人民内心之中。“五廊”中有该村从远古至今的村史变迁介绍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村干部相片和履历介绍;有全村各姓氏先祖和先贤的画像及家训族谱;有在外优秀人物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有家族传承下来有教化功能的匾额、楹联。同时还设有“孝悌榜”“学子榜”“寿星榜”“贡献榜”等,上虞区还把各村“第一榜”“村民笑脸集成”“党员先锋榜”等上墙展示,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建设者、管理者、参与者和受惠者。

标准化更加凸现公益性、公平性和均等性。公共文化必须以满足公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目标,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体系是实现标准化的前提。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多样化供给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农村文化资源薄弱,强化菜单式的“送”,做到全省“一张网”,供需对接,省、市、县各级文化部统一供给菜单,把选择权给民众,提升供给效率。二是致力于自主性的“种”,省、市、县、镇各级文化馆(站)开展“种”文化活动,发掘地域文化,省馆专家“量身定制”,培育草根文化,培养文化品牌,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能力、服务水平,建设承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的有效载体

四、以“资源整合”为手段,推进投入保障标准化

经济发展,集聚才有效益;文化建设,整合才有效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破解“效率”难题,实现建一个、活一片,真正惠及群众,必须克服条块分割弊端,走整合这条捷径。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初,省委宣传部就确立了以“整合求突破”的理念,坚持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有效整合散落于各部的场所、设施、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统一规划,有机布局,不求“高大上”,注重实打实,打造文化综合体。浙江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明确了因地制宜的工作方针,文化礼堂既可综合一体化,也可分散组合型,鼓励修建扩建,条件允许新建也可以。

资源整合,规划先行。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十分注重规划和实施的有机结合,每个礼堂都有一个富有前瞻性的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建好礼堂,又要为文化发展留下余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浙江省自2013年起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基金,以奖代补支持文化礼堂建设发展;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都建有相适应的投入标准,加大对农村各项建设的整合力度,相关专项资金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倾斜。磐安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00万元以奖代补建设资金;绍兴市上虞区设立两个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运行,一是新建文化礼堂经审计区补助60%以上,二是对建成的文化礼堂管理员补贴及基本文化活动经费实行考核奖励制度;又如临安市财政对验收合格的礼堂,新建的每个奖50万元,改建的奖30万元。政府的财政投入,有效发挥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撬动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积极资助,2013年,浙江日报集团和宁波音王集团为全省重点礼堂捐赠2000万元的数字电影设备;上虞道墟镇称海村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闰土集团董事阮兴祥捐资150万元新建乡村大舞台。上虞区宣传部着眼区级文化资源整合,每年初统筹安排各礼堂活动计划,2013年全区22家礼堂规定活动2460场次,2014年41家礼堂安排规定活动3840余场,结合乡镇村自办活动,确保一月一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活动。社会多方筹措资金,多部门资源整合,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提供人、财、物保障。

标准化需统筹,关键在于多方共建。标准化作为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之举,注重内部协调、外部联动,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适度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充分激活部门和社会力量,形成共下一盘棋、同唱一首歌的生动局面;注重从整体上谋篇、战略上布局,全面整合相关服务项目和资源,实现各级各类网络设施的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统配使用。

五、以“奖补结合”为动力,落实监督考评标准化

监督考评是推进标准化的重要抓手。浙江文化礼堂注重“事前监管、事中检查、事后评议”的监管机制,确保建设、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效果。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专门制订《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评定奖励办法》,通过考核评比,2013—2015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奖励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各市、县及乡镇也相应建立考评奖励机制。同时,浙江省把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队伍的重要依据,纳入文明县(市、区)、文明村镇、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创建等相关评价体系。同时,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统筹整合考核评价资源,促使相关部门和单位最大限度地为农民群众带去更多、更丰盛的精神食粮。

奖励是抓手,监管出成果。浙江文化礼堂建设中注重运用“以奖代补”杠杆,推进民主监管和科学考核。实践中,监管考评民主化着力三个方面开展:一是重视建设规划评审。对建设村的建设方案进行评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村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进行民主议事,有的还召开村民代表会会商建设方案;各地以宣传部牵头,建立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评审。上虞区宣传部专门建立专家评委库,由区级文化名人、资深文化站长组成,定期对建设村进行实地调研和论证。二是注重事中检查。各建设村都有一名村领导负责,建立镇、村礼堂领导班子,乡镇文化站长负责建设进度和质量监管,建设和运行中严格遵循村级民主办事规程。三是年度考评。省对市、市对县逐级进行抽样考核;县对每个村进行量化考核。为确保考核评比的准确性,省、市、县各级考核以查记录、听汇报、走访农户等方法,推进评比考核的民主化。

标准化重实践效果。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充分运用“以奖代补”杠杆,促进考核评比民主化进程。充分发挥各地文化名人发掘地域文化,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农村村民代表和“三老”的作用,群策群力,民主议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亲民化、优质化,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增强百姓幸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