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珠江时报》创办系列社区报源于困境中的突围

《珠江时报》创办系列社区报源于困境中的突围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珠江时报》梦想成为做大做强的都市报一出生就遭遇了重大的生存困境。内外夹击,定位于一份地市级都市报而诞生的《珠江时报》在都市报的路上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2015年,《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达到10份,总发行量达到了45万份,也就是说进入南海、禅城中心区域的45万个家庭,按一家三口人计,影响人群达130万以上。
《珠江时报》创办系列社区报源于困境中的突围_在中国办社区报

具体到我们创办系列社区报的原因,和上述所列的原因都不一样,是源于困境中的突围,可以说完全是被逼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珠江时报》的出生、成长与求生之路说起。

如果说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重要原因,那么《珠江时报》的出生与成长,就显得坎坷了一点。

2004年,《珠江时报》作为都市报定位创办的时候,国内的都市报实际上已经到了盛极转衰的时候,尽管表面繁华,但已经有了危机的迹象。当时的市场没有给《珠江时报》一个慢慢成长的空间,只有两种结果:或者一出生就是一棵大树一片森林,或者一出生就面临死亡

如果没有巨大的资金投入让自己迅速形成规模效应,那就再难见天日。我们周边城市同一时期创刊的都市报,有的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至今还没有走出亏损的地步。《珠江时报》没有大额资金投入,所以也就没有长大的机会。

还有一个巨大的压力则来自《珠江时报》所处的地理位置——佛山。如果不知道佛山在什么地方的话,那么以下的文字会帮助大家理解。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要求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也多次强调,落实《规划纲要》的突破口在于珠三角一体化,而推动珠三角一体化的突破口就在于广佛同城化。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知道佛山和广州这两个城市是连在一起的。1000多年前,中国最先开放的广州外港就在佛山。现在两个城市之间,不仅有公交,还通了地铁,有很多居民住在佛山,在广州上班。

我们都知道,广州是中国报纸最发达的城市,佛山就在它的隔壁,甚至是同城,媒体竞争之惨烈就可想而知了。广州所有的报纸在佛山都有很大的发行量,其中《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在佛山的发行量甚至远远超过佛山本地的报纸。《南方都市报》在佛山的记者站,高峰时达到100多人,比《珠江时报》的记者还多,他们每天要出版数十个佛山本地新闻专版、专刊。

可以说,这样的参天大树完全可以遮天蔽日,在它们的树底下生存下去几乎不可能,更不要妄想和它们去竞争了。《珠江时报》梦想成为做大做强的都市报一出生就遭遇了重大的生存困境。

这还只是压力的一个方面。除了广州媒体的大军压境之外,在本土媒体方面,佛山本地最大的报纸也在学习《广州日报》的风格,走“都市化”党报的路线。内外夹击,定位于一份地市级都市报而诞生的《珠江时报》在都市报的路上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生存已成问题,做大做强就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不想等死就只能浴血突围。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非等国社区报的研究分析,我们对自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找到了别的媒体没有的优势,于是开始了对社区报的探索。我们的认识是:传统都市报的“大”和“全”是我们做不到的,但“小”和“深”是别的媒体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提出来进社区进家庭,从小处着手,做细微功夫。在森林中,再机敏的动物也不免成为狮子、老虎口中猎物的命运,但泥土中的蚯蚓,因为其小隐藏得深,不仅不用担心狮子、老虎的强大,还可以汲取泥土的营养而遍布整个森林。我们选择做蚯蚓,选择了“以小为美”的进家入户的社区报。

2009年,我们和南海桂城街道办事处合作创办了第一份社区报《桂城社区周刊》,当时并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看好。到2012年,我们在南海的3个镇街创办了3份社区报,共有15万个家庭可以通过邮发收到我们的社区报,不仅受到学界和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2013年,我们一年内在南海的另外3个镇街和禅城的中心街道创办了4份社区报。2014年,我们又创办了2份社区报。2015年,《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达到10份,总发行量达到了45万份,也就是说进入南海、禅城中心区域的45万个家庭,按一家三口人计,影响人群达130万以上。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说我们的社区报是小报了。因为即使是《广州日报》或《南方都市报》,他们在特定区域覆盖家庭的能力,也无法达到如此密集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