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特色产业是拉动农村经济的新路子!

发展特色产业是拉动农村经济的新路子!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部分,是一切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1]。2016年5月23日,全国产业扶贫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汪洋强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对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完善金融等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各个贫困地区均不同程度的对产业扶贫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对我国“大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产业扶贫_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部分,是一切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1]。我国目前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大开发阶段,产业扶贫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进一步加快脱贫步伐,必须全力推进产业扶贫战略的实施。推进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将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衔接起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分享产业发展收益。

2016年5月23日,全国产业扶贫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十三五”期间,要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汪洋强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对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完善金融等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要积极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加强指导服务,以“放、管、服”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但不能代替市场主体决策。要重视扶贫产业经营风险,通过完善流通体系、建立风险共担经营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等,多渠道分散扶贫产业风险。

一、我国现阶段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项目主要包括:传统种养类项目、光伏发电项目、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项目开发形式主要以政府引导,采用农村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经营的模式,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共同发挥支撑作用。各个贫困地区均不同程度的对产业扶贫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对我国“大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不断加大产业优化扶贫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创新扶贫机制,进一步夯实了贫困地区的实体经济,也更好地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湖南是产业扶贫路径探索比较成功的省份之一,2014—2015年,湖南共实施重点产业扶贫项目143个,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8万人。湖南涌现了一批好的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如花垣县十八洞村猕猴桃、宜章福鹅、江华温氏牲猪养殖、江永夏橙、淑浦黑木耳、靖州杨梅、炎陵黄桃、武陵源鱼泉贡米等项目,这些重点产业扶贫项目,既带动了贫困农户增收,又促进了区域企业发展,永州、郴州都是产业扶贫运营较为成功的地市。2016年,湖南省坚定“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子,计划安排5亿元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发展,实施重点产业项目86个,将帮扶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

发展特色产业是拉动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也是国家对“十三五”期间产业扶贫定下的明确方向。2016年6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基于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因此,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之一。《意见》进一步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我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当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产业扶贫存在的间题

1.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大部分农村扶贫项目集中在种植以及养殖领域,农业种养都是需要一定周期才能见成效的产业类项目,需要不间断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如果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资金链出现断裂,极易发生前功尽弃的局面。但是就目前农村产业扶贫的情况来看,产业扶贫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或者各级扶贫组织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来源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不能作为产业发展资金的持久稳定来源[2]。河南南阳曾有一位农民常年在外经商,赚到一些本钱,于是回到南阳农村投资建设农家乐餐饮中心,投资近300万元,由于贷款难,他几乎用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利用民间借贷向社会筹集资金上百万元。尽管他的农家乐经营还算乐观,但是每个月要支付1万多元的利息,让他难以维持农家乐的运转。类似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近年来,国家扶贫力度越来越大,中央财政以及市级财政每年都有专项扶贫资金,这些扶贫资金并不算少,但是确实也不多。拿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2015年向恩施州下达扶贫资金接近3亿元,但是2015年恩施州有贫困人口92.04万人,那么专项扶贫资金平摊到每个贫困人口身上就只有326元左右,平均到每户,也只有1000元左右。因此,如果仅仅依靠财政单一投入,帮助农户实现扶贫项目的持续开发是不太现实的。但是,社会不缺钱、企业不缺钱、银行更不缺钱,缺的是投向和渠道,当务之急应该思考如何用好和用活财政扶贫资金的问题,撬动社会和金融资金支持产业扶贫。

2.缺乏集体经济做支撑

农村产业发展要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单纯依靠贫困户自发组织是难以长期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增加农村集体收入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3]

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也反映了我国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某个北方农村,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之间,经济都比较繁荣。因为村庄坐落于京广铁路沿线,当时这个村就有一个火车站,依托这个火车站,村里办起来大大小小数个沙场,还有一些钢材厂,村里的经济一直比较红火。这些工厂不仅拉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更加带动了就业,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而且有着不错的收入。但是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2000年以后许多小火车站都被撤并了,这个村的小火车站也没能幸免,沙场的沙运不出去,沙场自然也慢慢关闭了。再加上我国钢铁工业逐渐走向衰退,政府的政策也发生变化,钢厂也都关闭了。到了现在,整个村已经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这就导致村里能做事的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村里常住人口也越来越少,长期下来村里变得十分冷清。直到精准扶贫政策开始,我们帮助村里修起了光伏发电站,村里才有了每年5万余元的集体收入。但是这点收入毕竟十分微薄,想要发展其他的种植、养殖产业,还需要更加有力的集体经济支撑。

3.扶富与扶贫难以平衡

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光有贫困农户的参与是不够的,同样也需要其他农户的积极响应,让有意向的农户都参与进来,这样才有利于产业扶贫项目做大做强。但是这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许多参与扶贫项目的农户本身经济条件就不错,有很多还是懂技术有项目经验的,参与到扶贫开发以后,他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参与项目开放的贫困户可能还没有脱贫,倒是让条件较好的农户发展得更好了。虽然这种形势也同样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样很容易一碗水端不平,让贫困农户产生抱怨,反而不利于发挥贫困农户的积极性。扶贫项目主要是想让贫困农户摆脱贫困的,但是却让富农更富了,虽然并没有违背精准扶贫的精神,但是很容易让贫困农户产生不平衡心理,诱发群众内部矛盾,也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4]

笔者所在的扶贫村,曾进行过畜禽养殖以及蔬菜种植的项目开发,项目初衷是想让赋闲的贫困农户可以在家门口有事可做,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但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主要参与者都是村里较富裕的农户。他们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而且很多条件较好的农户也在进行养殖或是种植,他们都很积极地参与进来了,反倒让贫困农户成了配角,最后甚至变成的打工者。这样一来,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反倒为富农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空间。而且笔者发现,项目开发有时确实需要富农们的力量,他们有经验也有热情,确实也为扶贫项目做出了贡献,这样一来,富农们在产业开发项目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贫困农户则相对更加被动了。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农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让相对贫困现象更加凸显。目前,我国不同社会群体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科支配收入比加大,两者之间差距拉大明显,脱贫任务更加艰巨。

4.农村产业项目找市场难

产业扶贫终究要市场的考验,政府可以帮助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生根,但是如何在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仅靠宣传与打同情牌是远远不够的。贫困地区通常资源都比较贫乏,产业扶贫项目的投入不能一厢情愿要实实在在全面调研分析,精准安排项目,做到因地施策、因人施策[5]。如果产业选择不切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项目安排不适应群众需要,不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扶贫效果只会大打折扣。

2015年4月,云南一农村投资倾尽各方力量投资鲜花种植,好不容易待到花期来临,但许多花农却因为花价“跳水”而愁眉不展,由于当年鲜花产量过剩,市场行情不好,花价普遍较低,从一千克15元跌倒了2元钱。而当地鲜花种植面积刚从2008年的千余亩扩充到1万余亩,产品严重供过于求。近年来,农村产业扶贫项目失败案例并不鲜见,看到好好的项目就蜂拥而至,部分地区未做充分调研便大笔投入,大力推广,最终或因水土不服、半途而废,或因市场饱和、价跌伤农。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着眼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激发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笔者在驻村扶贫期间,为农产品找市场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情况都不尽人意。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大,而且现在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也很高,都希望吃到健康绿色的食品。但是很多农村都没有规模养殖、种植,基本都是每家每户进行一些散养,经营起来规模小,产能较低。笔者曾与扶贫干部一起联系了省城多家单位来我们扶贫村进行农产品收购,主要以收购土鸡蛋、家禽、蔬菜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较多。首先,农村没有形成规模养殖,城里任一单位的食堂前来收购农产品需求量都比较大,但是农户多数时候没有能力提供较多数量的农产品。例如土鸡蛋,村委会去挨家挨户收购,十分费时,几百个鸡蛋可能需要数周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城市需要,而且来回运输也需要交通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作为扶贫产业项目很难长期维系。但是一旦要进行规模养殖就需要村集体来牵头,可是村里又没有这个实力。

5.部分产业项目经营管理不善,产业扶贫推进难

再次说到产业推进的问题,笔者这里想强调的推进难不是说项目资金的问题,而是想说一说扶贫项目组织建设的问题。农村扶贫项目长期推进只是依靠当地村委或是社区政府力量明显不够,很多项目推动效果缺乏后劲,运营效果很一般。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缺乏市场观念,也没有太强的责任感,对产业扶贫项目基本是应付差事,或是迫于上级任务压力,根本不走心,这就容易造成扶贫项目的推进乏力[6]。但是笔者也并不认为应该把责任都全部推到村干部头上,因为根据笔者在农村的工作体会,基层干部确实存在很多短时间无法改变的客观问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扶贫项目推进机制出现了问题。目前,农村产业扶贫推进机制不够完善,项目实施单位和各级扶贫部门的统筹协调不够充分,责任落实也不够科学,种种机制问题导致了产业扶贫口号喊得响亮,但落实往往却不尽人意。

6.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难

产业扶贫的意义就是要带动贫困群众进行经济生产,但是,如何有效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倡导的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由于企业总是一股独大,造成客大欺主。笔者发现,很多贫困村在发展产业时遇到了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没有龙头企业介入产业时,贫困户不能分享利益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但当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由于村内各农户区位不同、经营能力不同,居住临河、临山懂经营的率先发展起来,居住角落的、缺乏经营头脑的成了新的贫困户,发展不平衡,引起了新矛盾。没有赚钱的户,埋怨政府一碗水没端平,赚到钱的农户,担忧角落户房屋风貌改造缺乏积极性,影响旅游整体形象的提升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出现这两种情况,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利益调剂机制。企业介入时的客大欺主,是因为主还不够大;没有企业时,各自为政,是因为农户之间没有利益联结。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扶贫组织多加思考与实践。

7.对产业扶贫后返贫问题的忧虑

目前,各项扶贫工作都在稳步进行中,对于每个贫困村的具体脱贫时间都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计划,贫困村何时出列,每年脱贫人口多少,都设定了计划,但是对于返贫问题的关注却很少[7]。在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基层干部害怕脱贫摘帽以后会失去各项扶贫政策,担心将来得不到上级政府的支持,觉得产业扶贫过后,项目资金会逐步减少,担心扶贫政策会随着贫困帽子一起消失。再者,目前还缺乏对脱贫村的奖励机制,脱贫以后的路怎么走,村里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因此,贫困村对于率先脱贫摘帽自然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农村干部以及贫困群众会担心贫困边缘人口由于灾祸、疾病等原因再次陷入贫困。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贫困村并不急于脱贫摘帽,或是对于主动摘帽心存芥蒂。

返贫问题一直是笔者所忧虑的,在我国目前大扶贫环境下,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都要比从前更加有力,再加上扶贫任务逐步融入当地政府的年度考核中,因此不排除基层政府为了完成任务进行强制脱贫,或是拔苗助长,那么这些隐患很可能造成以后贫困户的迅速返贫。贫困村普遍制定了3到5年贫困出列计划,每年都计划好了具体脱贫人数,无论如何村委会都会在年底完成脱贫任务,这是笔者亲身经历的“硬性脱贫”“数字脱贫”。可能还不具备完全脱贫条件的农户也被脱贫了,那么一旦政策放松,对这部分边缘农户的关注减少,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他们没过多久就回到了贫困状态,甚至比从前的贫困情况更加糟糕。

8.扶贫中的贪腐问题

国家扶贫资金数额逐年增加,政府可以支配的资金也更加宽裕,部分干部经不起诱惑出现了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国家审计署2014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从审计1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2012年情况看,发现违法违规问题金额2.34亿元,占抽查资金额的18.4%。其中:1595.71万元扶贫资金被个人侵占,涉及公职人员28人;1.73亿元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或挤占挪用;4432.68万元扶贫资金形成损失浪费;有5个县的扶贫工作主管部门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在扶贫管理费等经费中违规列支吃喝、旅游费用53.36万元。

9.扶贫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地区之间不够团结

地区性的扶贫开发缺乏一个全盘、系统的整体规划,包括远景规划、近期规划,要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效果,各部门担负什么任务,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指标,存在扶贫开发机构唱“独角戏”,部门、村、乡镇之间各自为政,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扶持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配合度不够,多股力量没有拧成一股绳,效果自然会打折扣。

笔者在扶贫调研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笔者所调研的A村与邻近的B村之间有一条河流,由于两村分别属于两个镇辖区,这条小河上一直都没有修建一座像样的桥梁,由于两村居民经常要互相进行商贸往来,日常交往十分频繁,因此附近的农户会自发的填土造路。但是土路经不起河水的长期冲刷,每到汛期土路就会被掩盖,两岸的居民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往来,如果要互赶集市必须要绕很长一段路,严重影响了两岸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在精准扶贫政策开始以后,两个村的政府开始争取资金修建桥梁,这本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但是修建的情况却叫人大跌眼镜。B村的政府率先筹集到了30万元修桥资金,于是在完全不通知对岸A村的情况下就开工修桥了,而且只修建了一半,也就是把桥修到河流的中间就停工了。意思好像是说我们这边任务完成了,剩下的你们对岸来修。结果A村由于资金一直没有筹集到位,拖了半年才开始修另一半桥面,终于两边的桥胜利会师了。两岸政府在十分缺乏沟通协调的情况下各自完成一半桥面修建,拼装成了一座大桥。更为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由于两岸的政府都是找多家单位筹集的资金,为了表示感谢,都将赞助单位刻在了桥上,结果可想而知,每半边桥分别刻上了几家赞助单位。我们暂且不分析这座桥的安全性如何,就这种各自为政的扶贫开发就是十分不可取的。

三、关于推进产业扶贫的相关对策

1.建立金融扶贫惠农机制

首先,抓紧建立财政性贷款担保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农户贷款缺乏担保的问题[8]。据金融部门介绍,无论是建立扶贫贷款担保公司,还是直接由财政扶贫资金向银行抵押,通过银行至少可以将财政资金放大到5倍以上。如果用2个亿做担保,可以获取10个亿的投放量。加上另外6个亿,每年总投入达到16个亿以上,落实到贫困户户均到达4000元。按照1∶1的投入产出,3年实现万元增收就有了资金保障。其次,是考虑扶贫产业的特殊性,将扶贫贷款贴息由现在的3‰调整到5‰以上,至少和农委、农综的贴息相当。补贴时间给予延长。第三是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解决贫困户短期、小额度的借款问题。

2.建立扶贫开发风险防范体系

产业扶贫的风险指所承受的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包括扶贫的流产、中止、延期、放弃等等。农民可能获得收益,也可能承受损失。因而,扶贫产业存在的风险多于其他产业,也明显高于其他产业。那么,要发挥商业保险对扶贫开发的支撑作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引导保险资金参与贫困地区安居保障工程、水利设施、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升级、生态能源等工程建设。二是融资服务方面,积极推动贫困地区保险与银行合作,鼓励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产品,提高贫困人口信用等级,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三是人才队伍引进培养方面,组织保险业的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服务,为在贫困地区就业创业人才、驻点扶贫人员提供综合保险保障服务。

3.大力推动扶贫项目招商引资

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必须依赖大型龙头企业的支撑。针对贫困地区招商难的实际,要充分运用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比如项目配套、大规模的贷款贴息等办法,吸引市内外大型的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并将扶贫招商作为一个常规工作,列出专项经费进行招商引资。

4.产业扶贫要在集体经济上发力

农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和市场经济相适宜,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学会把本地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加强对村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基固本。各级政府要通过深入农村调研,了解农村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的实际困难,再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能保证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好政策。发展集体经济并不是一味地建厂,而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产业,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如林场、园艺场、花卉苗圃场以及特种养殖,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基础上,开发“山水间的银行”。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开放方针,既要能“引进来”,把好的企业、好的投资人引进来;也要能“走出去”。以张家界为例,我们在柑橘销售上主动出击,联系国内各大超市以及对此有需求的老板,把集体经济产生的成果转换成经济的增长。我们还尝试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推行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捆绑式经营模式,以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的创业个体为技术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在资金和管理方面以村级管理为主体,在把握整个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帮扶项目申报、提供政策扶持、协调市场营销,既提供了组织保障,又降低了经营风险。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增加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重点建设乡村公路、电力通讯、水利建设等大中型建设项目。笔者所在的扶贫村,距离省会城市也不过2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基础设施水平却是天壤之别,整个村庄迄今为止都没有通自来水,村民基本依靠井水供应日常生活。贫困村要积极争取项目,抢抓国家更多促进农村发展的扶贫政策。特别要做好上级政策与基层政府的衔接,把促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作为主攻方向,加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加强协调指导,整合各方力量,发挥综合效应。

建立在基层农村成立扶贫开发领导专班,选拔一批优秀干部专职扶贫,不要扶贫“临时工”。进一步完善各项建设规划,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相较于城市基础设施,大多具有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修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建设管理力度。尽量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利用农村集体经济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集约利用各项农村资源,又可以多元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6.确立产业扶贫中贫困农户的主体地位

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意识。基层干部、扶贫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等扶贫主体应当更新观念,摈弃自身作为救助者的主体观念,或认为农民素质较低而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而代替农民做各种决定。扶贫主体应当以服务意识代替管理意识,将自己作为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充分尊重农民的参与主体地位,使得农民在扶贫过程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整村推进扶贫不但要为贫困地区带去物质上的资助、自然环境的改善、更要为贫困地区带去先进的思想观念,开放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拓思想,从而提高农民在社会经济中的主体性[9]。同时,应当让农民从参与过程中分享到利益,扶贫规划就应当体现这种利益关系。只有扶贫项目的拥有权和受惠权落到农民手中,农民得到参与的实惠,农民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来。

再者,在整村推进过程中完善贫困农户参与机制。多开会,多公示,重点组织贫困群众和村民代表进行扶贫项目商议大会,将扶贫项目开发的具体进展、落实情况、资金流向、收益情况等与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商讨,向大家把申请都讲清楚,再征求农户自己的意见,以农户的意见为基础来制定项目规划。将项目进展的每一步都对村民进行公布,并让农户亲力亲为,让他们自己参与到招标采购、组织协调、材料发放、施工管理等事务中来,只有让农户亲身参与了,他们才能有切实的感性体会,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成了扶贫开发的主体,这样才有利于树立农户的责任感,让农户在参与扶贫开发中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尊重农户的意见与诉求,充分听取农户的意见,始终以服务者的姿态来帮助农户进行生产经营,引导鼓励他们出谋、出资、出力,而不是代替他们,让输血扶贫转化成造血扶贫,强化贫困农户自身的造血功能。

7.选准产业项目加强产业布局

产业化扶贫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地选准产业化发展项目,强化产业化布局。甘肃省榆中县三角城乡龚家屲村找准产业发展机遇,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50亩土地,引进了体验式农业项目,使农民收入大大提高;马坡乡马坡村通过建设冷凉型标准化蔬菜园区项目,建立了以冷凉型蔬菜为主导的产业,辐射带动全乡15个村发展冷凉型蔬菜种植,今年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阿干镇马场村近年来依托石佛沟景区项目开发,发展以旅游产业特别是农家乐为主的农村产业,去年已顺利完成脱贫任务。这些鲜活的例子都实实在在地说明了改变农村贫困面貌,农业产业化之路是关键之举。

在贫困村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根据贫困村不同的资源特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稳定的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开发相较于城镇不同的相关产业,减少竞争压力。湖北黄冈黄土岗镇洪家河村土地肥沃,自然资源良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该镇确定了以菊花、黑山羊、锦鲤、乡村旅游等4个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对菊花主产区的贫困户,引导贫困户种植菊花,培植有带动效应的市场主体,推进菊花产业化经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对有黑山羊养殖基础的山区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帮扶锦鲤养殖区的贫困户大力推进锦鲤养殖;对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在找准产业发展路径之后,该村的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土岗镇洪家河村贫困户黄茂花给自家算了一笔账,今年菊花收入有3000多元,2亩土地流转收入1000元,在菊花种植基地务工2000元,通过种植菊花,黄茂花家即将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8.加强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机制建设

创新机制推动产业扶贫。创新驻村帮扶机制,推动产业扶贫。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推动产业扶贫,调整加强驻村工作队力量,从县直单位和乡镇选派科级干部、科级后备干部及优秀年轻干部进驻贫困村,帮助抓产业扶贫发展。创新信息交流机制,推动产业扶贫。

为加大扶贫信息交流力度,河南省兰考县创办了《兰考扶贫手机报》,并在兰考政府网开设了“扶贫开发”专栏。县文广新局工作队,为让用兰考泡桐做成的民族乐器“响”遍大江南北,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泡桐乐器宣传力度。目前,兰考生产的民族乐器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单板占90%以上,有的乐器还漂洋过海销往国外市场。泡桐乐器发展之乡——固阳镇,原有11个贫困村1809个贫困户6929名贫困人口,2014年有601户2370人脱贫,其中通过民族乐器产业脱贫的有403户1633人。发挥当地企业作用,要让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扶贫。河南兰考县充分发挥当地大型企业力量,利用企业项目带动乡村农民就业。世界最大的蛋鸡鸡苗孵化基地——晓鸣禽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兰考的年产值达2.5亿元,年创利税达1.2亿元,使用农民工106名,其中贫困群众32人。该公司今年又在孟寨乡动工兴建了投资2000万元的青年鸡饲养项目,预计可带动16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企业的帮扶为贫困农户解决了就业难题,农户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这是市场与政策的有机结合,值得我国其他地区在进行产业扶贫时进行学习效仿。

9.促进扶贫政策可持续化发展

制定“摘帽不摘策”的扶贫机制,给予贫困群体持续关注,降低返贫发生概率。对于已经脱贫的贫困村,不能放任不管,要持续进行产业扶持以保持之前扶贫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的投入力度,给予不同贫困状况的地区给予差异化的扶贫项目。不仅要制定反向激励,更要制定正向激励,对于积极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在扶贫攻坚中做得特别突出的地区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特别是对于提前脱贫或是主动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一次性奖励,树立正面典型,继续给予产业帮助以及其他扶贫政策的扶持。试行“脱贫摘帽”绩效与官员政绩考核挂钩评价,对提前的脱贫摘帽的基层领导给予特别表彰。

10.强化干部监督问责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加强对扶贫干部的监督管理,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

对于扶贫干部的监督管理,一方面是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如甘肃建立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详细录入贫困户数据,有关部门在扶贫过程中将基层数据和每年部门资金下达情况作对比,监管资金使用。另一方面,加强对干部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监督问责。2015年10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扩容,增加了中组部为成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表示,这将加强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扶贫工作的考核,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2015年11月,参加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22个中西部省区市的一把手与中央签下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这意味着对扶贫工作的监督问责压力将层层传导。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中央的号召,纷纷制定了各种问责办法。

问责体制也很快在各地实际扶贫工作中得到了应用。2015年10月,国家审计署审计发现广西马山县精准扶贫推进不力、大量扶贫资金结余、部分扶贫对象不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等问题。同年12月,广西对马山县扶贫办、财政局、相关乡镇等单位有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共问责乡科级以下干部46人。2016年3月,甘肃康县对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不实不细、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明显失误的56名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被追责干部涉及8个乡镇,12个村。县纪委监察局共立案12起,处理人员56人,其中村干部23人,一般干部11人,科级干部22人。给予党政纪处分8人(其中党内警告处分6人、行政警告处分2人),通报20人、取消当年评先选优资格9人、约谈11人、通报批评3人、责令做出书面检查4人、罢免村委会主任1人。

11.用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产业帮扶

根据农业部关于产业发展的指示,科学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特色产品品牌。加快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强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

大力开展产业发展宣传工作,凝聚发展共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强化特色产业的品牌意识,形成“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的共识。特别是要在领导干部中形成打造县域名片的共识,凝聚长期发展的动力。开展多样化的大型活动,搭建推介平台。任何一个品牌的建立、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唯有强化品牌意识并实现对大众的引导,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先机。特别是对当地的地理标志品牌,当地政府更应主动承担地理品牌的宣传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可利用一切形式如大型会议、博览会、节庆活动、大型赛事等活动强势推介,也可将体验营销应用到节庆活动与博览会中,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全面提升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建设。可大力推广“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协会+地理标志+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复制组织化程度较高、具有经营实力的龙头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通过特色产业这一纽带和载体,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各级财政有必要将各类分散的产业支持资金集中为对龙头企业的支持,依据龙头企业纳税排名确定奖励系数,既可极大地节省分散补贴中审核、发放等行政成本,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可激励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集聚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梁靖雪.精准扶贫如何更见效:产业扶贫是核心[N].经济日报,2016—03—14.

[2] 孙小兰.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EB/OL].[2013—01—16]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16/c1026—20221712.html.

[3] 葛晓泉.扶贫攻坚应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N].农民日报,2016—05—28.

[4] 张伟宾.“扶富不扶贫”何言精准扶贫[N].农民日报,2015—10—14.

[5] 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05):154-161.

[6] 王建平.连片特困地区政府扶贫资金的减贫效果评价——以川西北藏区为例[J].决策咨询,2015(2):40-48.

[7] 陈瑞计.中国返贫问题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02):43-47.

[8] 王继晖.信用货款担保基金扶贫模式[J].中国金融,2015(03):56-62.

[9] 周常春.扶贫参与主体能力建设对产业扶贫的影响研究[J].2015(12): 53-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