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断扩展的管理内涵

不断扩展的管理内涵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因为管理学引进较晚,多数人都是综合国外定义并结合中国国情来理解管理活动的。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这部法典突出了“法”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管理和约束作用,可以看作人类早期管理思想的结晶。
不断扩展的管理内涵_现代公共关系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使得管理虽然作为一个在人们心目中非常熟悉的字眼,却很难为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侧重点和角度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我们仍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定义来了解关于管理的认识和不断扩展的管理内涵。

国外有代表性的管理定义

(1)早期的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把管理描述为“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对管理下的定义为:“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

(3)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对管理下的定义为:“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这不能说是管理的规范化定义,但指出了管理的实质与核心。

(5)哈德罗·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对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6)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等人则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7)美国管理学家路易斯·布恩和戴维·克茨认为:“管理就是使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去实现目标。”

(8)丹尼尔·雷恩等认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地实现目标的活动,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能有效地获取、分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来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在我国,因为管理学引进较晚,多数人都是综合国外定义并结合中国国情来理解管理活动的。如徐国华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杨文士和张雁等把管理定义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我国台湾学者认为:“管理就是研究如何将人力与物力投向一个动态的组织之中,达成目标,使接受服务者得到最大的满足;对内还要使提供服务者不但士气高昂,而且在工作上感到有所成就。”

而目前大家比较常用的网络查询工具对于管理是这样解说的: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括4个含义:①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②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③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④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其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订纠正、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管理可以被定义为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以信息获取为基础,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二、早期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每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许多管理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就已对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详细论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财政、军事、司法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其管理理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管理实践上,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全书闪烁着管理智慧的光芒,如提出了“多算胜,少算不胜”的计划管理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展示了辩证的策略思想等。《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著作,而且在现代管理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它甚至成为美国和日本一些大公司培训经理的必用教材。

孔子作为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即政府官员应以德才兼备作为标准。这种思想成为后来中国历代政府人事管理的重要思想依据,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礼记·大学》中指出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领导者应有的道德和知识修养以及社会治理的逻辑秩序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界定。此外,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文献中,都能找到有价值的管理思想。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与中国一样,国外的管理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750年,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了一部由282条法律条文组成的法典,它是当时人们处理贸易、人际关系、工资、惩罚和其他许多社会问题的依据。这部法典突出了“法”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管理和约束作用,可以看作人类早期管理思想的结晶。

古希腊的许多著名哲学家对于管理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苏格拉底指出管理具有普遍性,他认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技术和私人事务的管理技术是可以相通的,不同的仅仅是“在量上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管理一个国家与管理一个家庭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家务管理由一个君主式的家长掌握,国家管理由拥有权威的政治家来掌管;他还研究了国家制度的问题,提出了国家制度的各种形式以及采取国家制度的原则等,描绘了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理想城邦”的轮廓。色诺芬写了《家庭经济》一书,主要研究家务管理和农业,他还阐述了劳动专业化的优点,他认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做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那么他肯定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古罗马帝国共和时期在管理体制上就已体现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离。在公元前450年,古罗马还制定了有名的《十二铜表法》,该法律在私有财产的保护、债务、奴隶制度、财产继承、刑法和诉讼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一法律可视作西方社会“私产神圣”的正式法律保障的渊源,对西方社会影响深远。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有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出现,如尼可罗·马基亚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的《君主论》,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等。新的宗教伦理观、市场伦理观以及个人自由伦理观的建立都推动了管理思想的发展。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在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下,许多新的管理问题产生,相应地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也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等。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出生于美国费城,他首创的工业企业科学管理受到当时欧美科技界和工商界的重视,被美国实业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生都致力于科学管理的实验,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如《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等。在这些著作中,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为现代管理学的产生莫定了基础。泰勒的科学管理核心是提高效率,提高生产率的途径是管理的科学化,而不是增加劳动时间。泰勒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标准化管理、激励性的计件工资、管理和劳动分离等重要思想,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他还创立了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这是他的巨大贡献。泰勒坚持“经济人”假设,重视技术因素的同时对人群社会的因素有所忽略。“泰勒制”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组织作为一个主体和整体应该怎样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泰勒及其代表作

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法国人,早年就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并长期担任企业高级领导职务。法约尔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法约尔的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它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认为管理是经营的第六项职能,管理的普遍定义是:“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他还提出了一般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进步均有深刻的影响,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法约尔及其代表作

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他在管理思想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并因此被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宜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有:每个职位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分工;组织内的每个职位被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人员的任用,要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评和教育培训;管理者是一种职业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的规则和纪律;组织之中的人员关系应是不受情感影响的、完全以理性为准则的关系。

马克斯·韦伯及其代表作

三、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20世纪是管理理论蓬勃发展的世纪。198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教授在其《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指出,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至少有十一个学派,它们是:管理过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管理者工作学派、权变学派和经验学派。[1]其中最有影响并且与公共关系理论联系最紧密的有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卡斯特(F.E.Kast)、罗森茨韦克(J.E.Rosenzweig)和约翰逊(R.A.Johnson)、米勒(J.G.Miler)等美国管理学家。代表作是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系统管理理念建立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同时它又从属于社会环境大系统,与环境系统进行着各种资源的交换。系统管理理论运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的管理活动和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它认为,组织管理就是使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同时又使组织适应社会环境,获得生存与发展。

权变管理理论学派则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众多:领导方式理论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弗雷德·菲德勒(Fred E.Fiedler)和罗伯特·豪斯(Robert J.House)等;在研究组织结构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汤姆·伯恩斯(Tom Burns)、琼·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保罗·劳伦斯(Paul R.Lawrence)和杰伊·洛希(Jay W.Lorsch)等;在人性假设理论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约翰·莫尔斯(John J.Morse)和杰伊·洛希(Jay W.Lorsch)等。虽然他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强调权变,即随机应变的观点。权变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强调管理要从实际出发,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变更,而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技术。

现代管理理论与古典管理理论相比,主要有以下特征:

①重视人的因素。现代管理认为,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因为管理的行为需要人去运作,管理的目标要依赖人来完成。这就需要研究人的需求和行为,尽可能满足人的合理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中人的行为和要求与组织保持一致,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②强调管理的系统化。现代管理理论认识到组织本身是一个系统,且是更大系统——社会系统中的小系统。现代管理理论强调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从整体角度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以防止管理的片面性和受局部的影响。

③重视管理技术的定量分析。虽然管理涉及的因素并不是完全可以依靠量化来解决的,但在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中,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为现代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对组织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

④管理的权变观点。现代管理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主张从实际出发,根据组织周边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采取适当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现代管理过程呈现出多样化和广角度的特点,更加注重人的因素以及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和协调,以便促进人际关系和企业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公共关系的形象管理职能、协调职能和沟通职能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我们通过认真比照和分析可看出,公共关系的内部管理理论与管理学中以梅奥为代表的人群关系理论及马斯洛赫兹伯格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重视组织中人的因素,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主张恢复人的尊严,提倡民主参与,并且从人的需求出发研究激励的方法,只不过各种理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人群关系理论重点揭示了企业中非组织的作用以及员工的社会人性质;行为科学理论则在人群关系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人的需求出发探索人类的需求规律,从而找出激励原则;而公共关系理论则从组织与内部公众的关系出发,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关系理论与现代管理理论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公共关系理论与现代管理理论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同时,公共关系学不仅研究内部公众的管理,而且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主动行动对外部公众行为这一过去认为不可控因素施加影响以达成组织的某种目的,即公共关系学可以帮助组织了解那些影响组织目标和任务的外部环境,并对其进行管理,以便使组织能从实际出发,制订正确、适当的战略运行计划,顺利实现组织目标,而这就使公共关系理论不仅与现代管理的理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而且成为了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虽然现代管理学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它们都涉及对信息的采集与沟通,重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根据组织周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组织的行为,使组织适应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这些都与公共关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甚至有些方面就是公共关系的基本精神和职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