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区域分析和探讨

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区域分析和探讨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上节计算得出的2015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结合浙江省11市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近年来各地市小微企业成长指数的走势。图6-10 杭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市小微企业拥有非常好的成长环境。2013年嘉兴市的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在2012年的水平上稍有回落,但总体发展趋于稳定。
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区域分析和探讨_2015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由上节计算得出的2015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结合浙江省11市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近年来各地市小微企业成长指数的走势。

一、11市小微企业成长指数走势分析

(一)杭州市

2015年杭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143.69,排名全省第一。2009—2015年杭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呈“N字形”波动,平均指数为142.97,远远高出全省同期平均指数(94.62)。近5年指数浮动区间不大,在141.23~143.69之间波动(如图6-10所示)。

图6-10 杭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市小微企业拥有非常好的成长环境。而近年来,杭州更是多次出台政策为小微企业保驾护航。2015年,为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大力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推动杭州经济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提升,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5〕52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15〕62号)的要求,结合杭州实际,制订了杭州市“小微企业3年成长计划”(2015—2017年)实施意见。

(二)宁波市

宁波市2015年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143.53,排名浙江省第二,处于“较强景气”区间。近年来宁波市的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同比有所下滑,但平均指数(144.82)高出全省同期平均指数(94.62)50.2点,仍远远高于全省其他地区,显示出了宁波小微企业的综合发展优势(如图6-11所示)。

图6-11 宁波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2015年,宁波市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实施意见出炉,力争在年底前,全面实施“五证合一”“全程电子化登记”等各项商事制度改革措施,进一步简化小微企业登记流程,降低创业门槛,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对于市级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宁波市将按实际投入,分别给予不超过200万元和20万元的补助,并提供创新企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系列服务。宁波市将鼓励社会团体力量成为向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和小型化服务的创客服务中心。此外,宁波市还将发挥现有公共服务平台与载体作用,广泛动员天使投资机构通过“传、帮、带”方式,组织开展常态化的项目对接交流活动,提升天使投资在培育和壮大科技型小微企业过程中的影响力,积极打造“天使之城”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嘉兴市

嘉兴市2015年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103.70,排名全省11市第三位。2009—2015年嘉兴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上下波动很大,平均指数为103.92,略高出全省同期平均指数(94.62),综合成长指数水准处在“微景气”区间,如图6-12所示。

2013年嘉兴市的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在2012年的水平上稍有回落,但总体发展趋于稳定。2015年上半年嘉兴市在整体经济走势趋缓,经济增长进入“换挡减速”阶段。结合嘉兴市的现实状况,民营企业起步较早、发展快、贡献比较大,具有先发优势,但是从现实的经营状况来看,在一些区域的行业明显存在市场饱和、过度竞争的现象,这些不利条件都直接影响了小微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的空间。

图6-12 嘉兴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从以前的发展路径来看,嘉兴市的大中型企业大多数都是从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而来的,一些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自身需要和发展需求,形成块状经济,还有许多小微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发展成小而强的企业,成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所以如何处理好“管好”“放活”之间的微妙关系,对小微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温州市

温州市2015年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101.21,排名全省11市第四位。2009—2015年温州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上下波动较大,平均指数为102.53,略高出全省同期平均指数(94.62),指数水准维持在“微景气”区间(如图6-13所示)。

图6-13 温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温州市小微企业经营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审批难,办事慢;(2)融资难,企业流转资金更趋紧;(3)产能过剩,商品滞销;(4)运营成本增加,税费无力承担;(5)新兴业态发展的制约要素较多;(6)部分行业发展受国家新政和地方各种整治影响明显;(7)传统零售业企业受网上市场冲击明显。

为大力促进小型微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温州经济转型升级,温州市制订了“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5—2017年)。总体要求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五化战略”“十大举措”,牢牢把握扶优汰劣、结构优化、有促有限、有增有减的要求,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撬动,全力扶持新兴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着力破解温州市小微企业成长面临的政策和要素制约,推动由“低成本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势头。力争用3年时间,将温州市建设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整体发展质量全面提升,社会贡献更加突出的创业创新引领型城市,打造小微企业发展的“温州模式”。

主要举措是:优化小微企业准入环境;推进小微企业体质升级;构建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加快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小微企业“三名”创建工程。

(五)绍兴市

2015年绍兴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98.13,排名全省11市第五位。2009—2015年绍兴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大致呈“N字形”波动,平均指数为99.67,略高出全省同期平均指数(94.62),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如图6-14所示)。

图6-14 绍兴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融资难题一贯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缓解融资难题,2015年绍兴市经信委、绍兴市银监分局,会同绍兴市中小企业服务公共平台(中心)探索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公共平台,推广小微企业网上申贷阳光工程。截至6月底,银行机构通过该平台累计受理贷款申请11452笔,累计放贷成功10644笔,放贷金额237.28亿元,获贷成功率92.9%,其中自主申贷成功率77.8%,平均受理时间为15个工作日,企业综合满意率90.1%,均比传统模式有了明显提升。

面对新常态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绍兴市经信委、绍兴市银监分局打破惯性思维,以“互联网+”为突破口,线上线下并行,着力打造“互联网+银行+小微企业”的小微金融淘宝网,构建三位一体的小微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产品直通、服务直通、政策直通、信息直通。同时,集成政策信息共享。收集整合政府及相关部门关于小微企业的各类政策并集中上线,形成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信息库,并通过绍兴企业手机报、96871企业服务微信号等主动及时地将信息传递到企业。并开辟企业家教育阵地,在网上和中小企业IPTV电视频道开设“企业家空中大讲堂”栏目。线下定期组织小微企业开展金融产品推荐、行业形势分析、投资风险案例介绍等活动。

(六)台州市

2015年台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92.09,排名全省11市第六位。2009—2015年台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平均指数为93.43,略低出全省同期平均指数(94.62),2015年成长指数略有下滑,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如图6-15所示)。

图6-15 台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作为台州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小微企业却常遭遇规模小、土地少、融资难等诸多“成长的烦恼”。为破解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台州市正式出台“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让小微企业发展跨上新台阶。

目前,台州市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105194家,在台州市所有市场主体中,占了94.48%左右。“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由此应运而生。根据这一计划,台州市将着力推动小微企业由“低、散、弱”向“高、精、优”迈进,对其中持有核心技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和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发展跟踪联络和成长辅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省级著名商标。同时以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新兴产业为重点,引导小微企业进入服务业、社会事业、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小微企业反映的“老大难”问题。为了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未来台州市将推动300家小微企业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其中30家企业实现融资规模超3亿元;台州市小微企业信保基金将为小微企业承保余额超过20亿元;另外,市场监督管理局、市金融办、人民银行台州市中心支行等多部门牵头,计划3年中指导帮助100家小微企业通过商标专用权等新型质押贷款业务来获得融资。

此外,台州市将继续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登记“五证合一”“先照后证”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等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一照一码”,切实降低企业注册场所要求,继续简化企业登记和注销流程。继续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突破口,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制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严格禁止进入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同时,建立小微企业信用征集、评级发布制度,完善信用约束惩戒机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七)金华市

2015年金华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89.44,排名全省11市第七位。2009—2015年金华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呈“M字形”波动,平均指数为92.41,略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指数(94.62),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如图6-16所示)。

图6-16 金华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2015年金华市推出了“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对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规范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给予系列政策扶持。现在金华市小微企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占用量高,流动资金偏紧;企业订单减少,产品产量下降;企业家信心不足,对未来表示担忧等。

面对以上问题,金华市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创建天使基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为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缓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矛盾,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引导,着手创建天使基金。二是建立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依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在企业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建立小微企业名录,集中公开各类扶持政策及企业享受扶持政策的信息。通过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汇集工商注册登记、行政许可、税收缴纳、社保缴费等信息,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政府部门和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机构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三是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减负工作。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是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一项重要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以减轻在困难时期小微企业的负担。四是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平台在信息咨询、创业指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企业招工、政策宣传、需求对接、创业对接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八)湖州

2015年湖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83.61,排名全省11市第八位。2009—2015年湖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波动范围不大,平均指数为83.64,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指数,但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仍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如图6-17所示)。

2014年,占湖州市小微企业数比重只有5%的规上小微企业,解决人数20万左右的就业问题,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66.4%。可以说,当前湖州小微企业发展势头好、活力强、贡献大。

图6-17 湖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2015年湖州市全面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按照“成长计划”,湖州市将力争用3年时间,使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发展质量全面提升,经济社会贡献更加突出,小微企业创业、培育、成长、升级的梯次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全市新增7大重点产业小微企业3500家;强化“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整治淘汰企业(作坊)1800家以上。新增500家以上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组织3000家小微企业开展现代技术、现代金融“双对接”活动。推动240家小微企业到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其中20家企业实现融资。引导和支持1500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培育950家小微企业成长为“规上、限上”企业。重点打造6个具有影响力的小微企业著名商标,支持10家小微企业成为省级以上(含省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8家小微企业成为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培育50家小微企业成为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组织小微企业专场培训300场。

(九)丽水市

2015年丽水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65.03,排名全省11市第九位。2009—2015年丽水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波动幅度较小,平均指数为66.43,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指数近30点,处于“较不景气”区间。从近5年的发展状况来看,2009年的指数最低(63.42),2010年的成长指数最高(69.32),近年来一直呈缓慢递减趋势(如图6-18所示)。

图6-18 丽水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丽水市生态产业发达,其工业小微企业体量较小,缺乏竞争优势。为了扭转小微企业发展状况,2015年,丽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扶持。设立小微企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由市政府、丽水市开发区管委会、莲都区政府按3∶1∶1比例出资。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税收扶持。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对经营困难、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小微企业(排除限制类企业),办理备案登记手续,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延期缴纳税款,减免2012年度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三是企业转贷应急基金向小微企业倾斜。建立并扩大企业转贷应急基金规模。四是政府采购向小微企业倾斜。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各部门,安排不低于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18%的份额专门面向市内小微企业采购;政府采购评审中,对市内小微企业产品可视不同行业情况给予6%—10%的价格扣除;鼓励大中型企业与市内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加政府采购,小微企业占联合体份额达到30%以上的,可给予联合体2%—3%的价格扣除;推进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鼓励为小微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投标担保、履约担保和融资担保等服务。五是落实开拓市场的政策支持。六是实行行政规费减免政策。七是拓展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八是推进小微企业上规模和集群发展。九是以能动服务、能动司法帮扶小微企业。

同时,丽水市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信贷资金保障力度,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并且将努力营造优质创业环境和优化服务环境两个举措放到重要位置。放宽创业准入条件,积极组织创业培训,建设服务平台及工作机构健全预警机制,加强监管力度等。

(十)衢州市

2015年衢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63.84,排名全省11市第十位。2009—2015年的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总体呈“M字形”波动,平均指数为66.71,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指数近30点,处于“较不景气”区间。纵观近5年的发展状况,其2010年的综合成长指数最高(70.5),2013年止跌回升,2015年再次回到低点(如图6-19所示)。

图6-19 衢州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衢州市小微企业发展主要遇到的问题一是经营成本上升,挤占企业利润空间。其中,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使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原辅材料价格也是造成成本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此外,房租的不断上涨也挤占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二是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企业扩大经营。市场需求的减少,成为导致企业营业收入减少的主要因素。三是信息化水平低,新技术创新乏力。小微企业本身资金较为紧张,专业人才匮乏,主要以接单生产或提供服务来维持发展,大部分服务业企业无力进行信息化建设。

(十一)舟山市

2015年舟山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为56.48,排名全省11市最后一位。2009—2015年的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大致呈“Z字形”波动,平均指数为59.80,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指数约35点(如图6-20所示)。

图6-20 舟山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走势

作为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的扶持对策,舟山市启动的“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除了要新增小微企业1650家外,到2017年,还要引导和支持500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新增“规上”和“限上”企业290家,组织1500家小微企业开展现代技术、现代金融“双对接”活动,推动100家小微企业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打造3个具有影响力的小微企业省级著名商标等。

2015年舟山市国税局及时借助公告、电话、网站等渠道解读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利用“海上办税服务站”、“纳税人之家”、税企协会等深入细致地辅导新政,尽最大可能让企业在当月享受到政策的福利。此外,舟山市政府还号召各银行机构推动产品创新,缓解“融资难”,创新小微担保方式,解决“融资贵”,打造“互惠贷”作业模式。通过以上措施,舟山市小微企业保持了平稳发展。

二、浙江省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综合性探讨

(一)浙江省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总体波动趋势及特征

本文通过对浙江工业小微企业成长指数、重点监测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及企业经营信心指数这3种分类指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到2015年浙江11市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测评结果显示,2015年浙江省平均综合成长指数为94.62,与2014年相比稍有下滑,但总体保持平稳发展趋势(如图6-21所示)。

图6-21 2009—2015年浙江省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

但各市之间的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总体差异较大,指数最高的杭州市(143.69)与指数最低的舟山市(56.48)相差1.5倍。反映了经济总量及企业数量对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的影响。

总体看来,浙江省11个地市中,杭州市和宁波市小微企业发展处于相对安全的较强景气区间;嘉兴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金华市处于弱安全的微景气区间;湖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及舟山市处于经营风险较强的不景气区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各地区突出转型升级主线,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等重点工作,力争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二)基于浙江省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研究的基本判断

近几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浙江省小微企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2015年浙江省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研究,得出以下4个基本判断。

一是浙江小微企业成长进入增速减缓新常态。2015年浙江省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基本面总体良好,但综合成长指数同比略有下滑。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增速减缓的趋势还会延续。总体分析,依赖低廉劳动力优势的高速成长的趋势不可持续,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新常态;依靠数量和规模的外延式发展不可持续,注重品质和技术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要素驱动发展不可持续,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新常态。

二是“小升规”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区域结构与行业结构日趋合理。根据小微企业监测调查数据,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区规上中小企业数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金华市、绍兴市两市增幅较大。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浙江省规上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宁波市、杭州市、嘉兴市、温州市、绍兴市、金华市、台州市等地区。其中,首先是宁波市有规上中小企业共7058家,占浙江全部规上中小企业总数的18.12%;其次是杭州市,有规上中小企业6161家,占15.81%。宁波市、杭州市、嘉兴市和温州市4市的规上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了全省规上中小企业总数的57.31%。一方面规上中小企业总体数量增加了8.51%;另一方面,全省规上企业地区分布不均状况逐步改善,表明“小升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浙江小微企业行业分布以轻工业、装备制造和IT电商行业为主导。其中传统制造业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调查,在浙江小微企业数量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有一半是属于传统制造业,其中有不少属于需要调整升级的行业。近年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数增长率近15%,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浙江小微企业朝着结构更优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包容性发展贡献突出。浙江在全国具有众多特色优势的区域产业。依托“块状经济”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是浙江制造业的显著特点。小微企业是“块状经济”的主体,具有生生不息的创业活力。数百万集聚于“块状经济”的小微企业,虽然多数没有进入大工业生产体系,但是形成了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以中低收入消费群为主要市场的区域生产体系,以及为之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构筑起专业化产业区,呈现“无形大工厂”式的区域规模优势。由此可见,浙江小微企业的成长实质上也是包容性成长的代表性样本。近年来,不少小微企业做深专业化,成为“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典型的“块状经济”显示“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产业大规模”的特征,并通过产业组织创新赢得竞争优势。

四是创业创新“新四军”推动浙江信息经济迅猛发展。近年来,浙江省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着力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众创孵化平台,激发80后、90后青年创业,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形成了要素集聚化、服务专业化、运营市场化和资源开放化的大众创业新格局。网络经济成为浙江民间资本投资的重要领域,也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一大批小微电商紧跟时代迅速成长,新一代浙商将高新技术创业与浙商创业精神相结合,特别是由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构成的创新创业“新四军”活跃在浙江信息经济主战场,并通过业务网络辐射到全国。

(三)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瓶颈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报告表明,当前制约浙江小微企业成长的瓶颈因素主要如下。

一是连续3年以上各种要素成本上升过快,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年平均增幅达20%—30%,明显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主力劳动力对于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等的诉求较强,这从一个侧面拉高了劳动力成本。同时,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新常态下内需与出口乏力,导致小微企业投资存在持续下行的风险,也影响到企业家经营信心的提升。

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旧存在,我国中小型金融机构发育不足,中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而中小微企业贷款却仅占贷款总额的8%左右。同时,由于收费偏多偏高,违规收费屡禁不止,所以中小企业负担依然较重。此外,近年来互联互保引发的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风潮也有回潮趋势。资金链、担保链的“双链”风险依然存在。

三是浙江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2015年11市中7市低于全省平均成长指数,特别是第四层次的丽水市、衢州市和舟山市3市与第一层次的杭州市和宁波市相比,平均指数相差1倍以上,表明这些地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浙江小微企业成长景气总体不容乐观。

四是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对口的专门技术人才,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内部传承与持续成长。中小企业参与智能制造产业链与“一带一路”的国际化经营等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缺乏对口的专门技术人才已成为发展瓶颈之一。现阶段我国尚缺乏针对中小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多数中小企业也缺乏留住人才的能力,这都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传承与总体提升。

五是阻碍中小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因素依然未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中小企业在市场资源分配与市场准入方面,仍受到大企业的排挤。不少地方政府还存在GDP至上主义倾向,过分专注于大项目大企业,而忽视了中小企业的权益。中小企业无法进入垄断性行业,发展空间被挤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基于上述浙江小微企业综合成长指数研究分析的现状趋势、基本判断及成长瓶颈问题,本文对进一步促进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和社会重大需求,前瞻性地制定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中长期成长战略。与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等紧密对接,根据国家和浙江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编制《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是出台细分领域产业扶持发展政策,培育少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小巨人”。在进一步摸底调查浙江省现有工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细分产业发展基础,有针对性地出台细分行业领域的扶持政策。重点促进浙江省具有相对优势的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余热锅炉、除尘脱硫等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及集成能力;积极发展新型纺织机械、轻工塑料机械、汽车关键零部件、船舶制造、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产品,积极发展量大面广和市场急需的专用生产设备。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新能源关键设备、环保设备、核电、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设备及关键部件,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推动浙江省形成新的“板块经济”,培育少数具有“专、精、特、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小巨人”。

三是发挥“有为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引导作用,着力解决浙江省中小微企业成长面临的关键瓶颈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区域资本市场,助力浙江本土初创企业及成长型企业跨过融资坎,为浙企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行业协会、商会和相关中介机构的发展模式,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出资引导中介机构,探讨中介结构服务中小微企业成长新模式。

四是鼓励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获取全球市场和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推进转型升级的层次和效果。鼓励和支持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充分探索全球合作新模式,通过海外并购、全球联合研发等模式,支持企业培育全球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品牌。深入分析制造业“走出去”市场和信息服务,支撑浙江省制造业产品在海外拓展市场。同时,实施“引进来”战略,鼓励全球著名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浙江省设立研发机构,开展重大技术联合研发和创新。

五是推动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育培训模式创新,为浙江省中小微可持续成长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继续加强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各级各类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育培训,由政府在各地市建立培训中心,发放免费培训券,同时鼓励企业新员工接受专业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通过税费减免、引导基金等政策,引导资本和经营资源回归实体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