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堵住华北的南大门

堵住华北的南大门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邯郸,地处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北望京津,被誉为“华北的南大门”,自古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命令刘邓所部要不惜一切,阻止国民党军队的北犯,守住南大门,掩护部队挺进东北。为了给主力部队向作战地域集中争取时间,第一纵队对北犯之敌进行袭击,迟滞其前进。
堵住华北的南大门_燕赵党旗红: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

邯郸,地处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北望京津,被誉为“华北的南大门”,自古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解放战争初期,位于平汉铁路中段的邯郸,扼守着国民党军队北上的通道,因此成为国民党军首先要抢夺的战略要点。刘伯承、邓小平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指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发动大规模歼灭战,堵住国民党部队北上的南大门,迟滞了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步伐,掩护了其他解放区部队的调整部署和展开。

调整部署,诱敌进入伏击圈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全国人民欢庆胜利、期盼和平之际,蒋介石却耍起两面派伎俩,一面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一面加紧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妄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9月,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调集36个军80余万人,兵分四路,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铁路向华北解放区推进。其目的就是打通交通线,抢占平津,控制华北,为其进军东北扫除陆路障碍。其中平汉线一路为其主力,蒋介石可谓是下了血本。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所辖第三十军、第四十军及新编第八军约4.5万余人,在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兼第四十军军长)、高树勋(兼新编第八军军长)率领下,从河南新乡地区出发,采取梯次行军的方式,以左右两个纵队并列,两纵队又分为前后两个梯团,交替掩护前进,沿平汉路北犯;第三十二军及收编的伪军孙殿英部为第二梯队,进至安阳地区;另有后续部队四个军尾随,向新乡等地集结。企图以10万重兵夺取邯郸,与先期进驻石家庄的胡宗南先头部队会合,然后继续北进,与空运到北平的敌军会师,达到完全控制平汉铁路大动脉,分割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目的,并最终抢占东北。

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图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早就有所准备。中央军委于10月12日给刘伯承、邓小平发电报,指出:“我们阻碍和迟滞顽军北进,是当前严重的战略任务。”命令刘邓所部要不惜一切,阻止国民党军队的北犯,守住南大门,掩护部队挺进东北。10月17日再次发电报指出:“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大。”并指示刘邓,除以太岳军区兵力阻击敌胡宗南部北进外,动员太行、冀鲁豫两区全力在平汉线上发起一个邯郸战役(后又称平汉战役),争取第二个上党战役的胜利。

10月10日,上党战役尚未结束,刘伯承与邓小平就率晋冀鲁豫军区指挥所回到涉县赤岸村。当天就向军区第一、二纵队下达了关于平汉路作战的部署,开始了战役的具体行动。早在三天前,他们已将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和晋南、太行、太岳各纵队依次编为第一、二、三、四纵队,进一步加强了野战兵团的力量。几天后,他们又移到离邯郸不远的峰峰矿区。刘伯承、邓小平接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电报指示后,下定决心“一定要使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变成黄粱美梦”,完成党中央和毛泽东赋予的战略任务。刘邓决定集中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及冀南、冀鲁豫、太行军区部队共6万余人,在10万民兵、自卫队的配合下,将沿平汉路北进的国民党先头部队诱至漳河以北、邯郸以南的釜阳河套地带,逐次歼灭。

民兵担架队开赴前线

把战场预设在漳河以北、邯郸以南地区,刘邓是经过周密考虑的。这里西部有太行山做屏障,东部漳河、滏阳河之间的河套地区地势平坦,土质多沙,除村落外,敌人难以构筑有效的防御工事。这里又是太行、冀南、冀鲁豫三块根据地的交会之处,便于三区主力向心开进,也利于地方武装和民兵的支援配合,后勤供应也便于就地筹划,而且这里也是阻遏国民党军的最后防线。

此时,各部队刚刚打完上党战役,来不及休整,就火速奔赴邯郸战场。为了给主力部队向作战地域集中争取时间,第一纵队对北犯之敌进行袭击,迟滞其前进。国民党先头部队于10月20日进至漳河南岸,24日全部渡过漳河,黄昏时突破了第一纵队的阵地。此时,晋冀鲁豫军区后续部队大部赶到,将其包围于邯郸以南、马头镇以东、商城以西的狭长地带,并控制了漳河渡口,对敌人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敌人进了刘邓预设的“口袋”阵。刘伯承当时曾兴奋地说:“现在态势非常之好,敌人钻进牛角尖了,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

釜底抽薪,策动高树勋起义

在准备打好军事仗的同时,刘邓还遵照中央的指示,根据高树勋同情共产党、有反内战的要求,积极争取其战场起义,计划打一场漂亮的政治仗。

高树勋,字建侯,河北省盐山县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进私塾学习,后为生活所迫,辍学到北京当学徒工,后来投奔冯玉祥的部队当兵,十几年的时间升到了师长的职位。后因为他的部队参加宁都起义,他本人受到蒋介石通缉,被迫逃往天津避居。1933年5月与吉鸿昌奔赴张家口,协助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高树勋组织河北民团近万人,在大名进行整编,组成河北暂编第一师,后被陆续改编,并受石友三指挥。因对石友三与日伪军勾结不满,两人矛盾日益加深。1940年11月下旬,高树勋逮捕活埋了石友三,铲除了这个祸国殃民的民族败类。12月中旬,高树勋被卫立煌任命为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但时隔不久,就被蒋介石剥夺了军权,甚至在他奉命到重庆述职时,差点被扣押。1945年国民党六大圈定中央委员时,在所有的总司令中,只有高树勋一人未被圈定当选,使高树勋完全看清了蒋介石排斥异己、消灭非嫡系的真实面目。

早在1945年9月间,刘伯承、邓小平就布置派在高树勋部队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定南,抓紧做好争取高树勋的工作。刘伯承还写了亲笔信,希望他不断进步,“为革命、为人民作出贡献”。高树勋部随北犯国民党军沿平汉路开进后,派王定南秘密到上党战役前线指挥部面见刘伯承、邓小平,并转交高树勋写给彭德怀的亲笔信,表示了不打内战的意向。10月25日,刘邓再次召见王定南。邓小平告诉王定南:“情况变化很快,高树勋部已经开进邯郸以南的马头镇,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拦阻国民党军北进。”王定南回到马头镇,立即转告给高树勋。

此时,高树勋虽然倾向起义,但由于对留在徐州和西安的夫人、子女和其他亲属放心不下,正在犹豫之中。10月28日,王定南再次赶到峰峰,去见刘邓,说明了高树勋的顾虑。10月30日,刘邓为此专门电请中央:“请加快派人往徐州接出高树勋、王定南二人眷属至我地区并护送来此。”随后又请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帮助妥善解决高树勋在西安家属的安全问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立刻电令新四军第四师张爱萍,设法将高树勋的家属送往河北。

高树勋得知刘伯承、邓小平电请中央设法接应他们的家属,非常感激,决心走革命的道路。10月28日晚,刘伯承、邓小平委派李达冒险穿过火线到马头镇,代表他俩与高树勋接洽起义事宜。李达是1931年宁都起义时由西北军部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与高树勋是老相识,由他担任联络工作是最合适的。这样就完全打消了高树勋的顾虑,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10月30日,高树勋率新八军及河北民军万余人,在马头镇正式宣布火线起义,并发表起义宣言

几天后,高树勋得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的通知,新四军第四师张爱萍师长已经派人把他的夫人刘秀珍等新八军起义军官的家属,从徐州护送到河北武安伯延镇。他感激地说:“共产党办事,真是言必信,行必果,实在了不起啊!”

起义部队在武安伯延镇召开起义庆祝大会

围敌打援,痛歼马法五部

高树勋率部起义后,国民党军兵力骤减,部署捉襟见肘,西面防线露出大缺口,军心开始涣散。刘伯承、邓小平据此判断,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可能突围南逃,决定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法,主动放开南面之围,给其虚留退路,而将主力部队先期南移,埋伏到敌人南逃路线的两侧,然后逼迫敌人脱离阵地,在运动战中围歼敌人。10月31日,国民党军主力突围南撤,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多路出击,四面围攻,将敌人合围在旗杆樟、辛庄、马营一带,并展开猛烈攻势。11月1日夜,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突入马法五长官部,国民党军因失去指挥,顿时大乱。一纵三十旅二团一营二连一排排长刘占魁,率部在旗杆樟的东寨门附近俘获了马法五。战至2日,除少数国民党军逃脱外,大部分被歼灭。石门(今石家庄)、安阳的国民党援军闻讯撤回。

邯郸战役中,除新八军等部起义外,共毙伤国民党军3000余人,俘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战区参谋长宋肯堂、第十四军副军长刘世荣、参谋长李旭东以下1.7万余人,缴获大量美式装备和弹药。此次战役对挫败国民党军的进攻,迟滞其沿平汉路北上,掩护其他解放区部队调整部署和展开,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树立旗帜,发起“高树勋运动”

邯郸战役及高树勋起义粉碎了蒋介石进军北上,妄图打通平汉线、运送兵力、抢占东北的阴谋,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11月2日,毛泽东、朱德给高树勋发了贺电:“建侯将军吾兄勋鉴:闻吾兄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士,莫不同声拥护。特电驰贺。”毛泽东还为起义部队起名为“民主建国军”,高树勋任总司令,王定南任政治部主任。高树勋有幸成为“第一起义将军”。11月13日,经邓小平、薄一波介绍,中共中央批准,高树勋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经过集中整训后,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进军桐柏、南阳等地和鄂北、河南剿匪等重要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缴获的部分武器

高树勋战地起义,震惊中外,在国民党军内部引起强烈反响,使蒋介石感到“兵心不固,民心不归”,发动内战的时机还不够成熟。特别是蒋介石阴谋部署发动内战的大量文件被缴获,延安新华社选其重要密令7件公开发表,使全国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真相。

为进一步分化瓦解国民党军,加强争取国民党军起义的工作,中共中央提出开展“高树勋运动”,要求从国民党内部去准备和组织起义,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紧急关头,仿照高树勋的榜样,站到人民方面来,反对内战,主张和平。“高树勋运动”成为一面旗帜,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国民党军队中有爱国心、厌恶内战的广大官兵在前线大批倒戈起义。据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50年1月,共有国民党军170余万人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占解放战争时期歼灭国民党军的21%多。这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