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潮汐与地域认同

潮汐与地域认同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潮汐的实用性与环境局限性、人们对潮汐的高度依赖等,使得高乡日益成为一个有着“潮汐、海洋”生态特征的区域,潮汐开始被赋予各种文化象征意义。[93](二)潮汐与地域认同基于潮汐的地域认同感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并随着距海的远近显示出空间差异。在大潮冲击下,不断有桥梁、古墓、庵堂等坍塌损毁,因此修复被潮汐毁坏的设施成为地方要务之一。
潮汐与地域认同_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

潮汐的实用性与环境局限性、人们对潮汐的高度依赖等,使得高乡日益成为一个有着“潮汐、海洋”生态特征的区域,潮汐开始被赋予各种文化象征意义。

(一)潮汐的文化象征意义

潮汐的文化象征意义首先可以从古人的诗词文章中找到诸多证明,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象征自然之美,成为自然景观的和谐元素:

明人张纪《销夏吟》:风梵林钟杂暮潮。

(书写嘉定安亭傍晚之景。)

清人张彦曾《吴淞江泊雨》:风碎一江碧,维舟杨柳根。蛟龙拔沧海,雷雨入孤村。天末云微敛,潮来水更浑。回看尚乡邑,凄寂已销魂。[85]

(书写吴淞江涨潮情景。)

明人程嘉燧《晚发小娄塘》:夕阳度娄曲,高陇半原明。林叶翻秋色,红潮落夜声。[86]

(书写嘉定钱门塘夕阳之景,小娄塘,东贯盐铁塘,入大娄塘,故名。)

清人陈钧《月溪櫂歌·仿张宫詹体十首》:家住祁川东复东,一弯流水海潮通。潮来潮去急于箭,恰有回塘似反弓。[87]

(书写宝山月浦镇潮汐流通之状。月浦距海近,潮汐湍急成为地方一景。)

清代宝山罗店镇有玉皇宫,内有真武阁,又名北极阁,施灏作《登北极阁》诗云:棬帘燕壘千家雨,入槛鲸铿半夜潮。[88]

(书写宝山罗店镇道观中半夜听潮的感受。)

2.借景寓情,寄托悲壮或者赞美之情,成为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

明人归有光《甲寅十月记事》:沧海共波蹙,蛮夷竟岁屯。羽书交郡国,烽火接吴门。云结残兵气,潮添战血痕。[89]

明人冯淮《哀张贞妇》:潮带冤声归大海,天留正气作祥云。吴淞江上清秋月,偏照张家烈妇坟。[90]

3.成为民间崇拜的载体,具备地方文化凝聚力:

清代上海县二十六保有岁时风俗,即,八月十八日为潮王生日,人皆至百步桥龙华塔观潮。[91]

明代外冈节令:八月十八日为潮生日,群往观潮。[92]

四河口观潮为当时盛事:时惟八月,百川灌河。潮自刘家河奔涌黄姑湾,南注于镇,分而为四,萦绕回旋,如涛似浪,小艇巨艑,檝驶帆飞,观潮之盛,不减广陵。[93]

(二)潮汐与地域认同

基于潮汐的地域认同感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并随着距海的远近显示出空间差异。愈是近海岸线的区域,受海潮涨落的影响越大,潮汐对当地地理环境与日常生计的制约性也越大,人们对潮汐的自然属性和重要性的认知也愈是强烈。在成陆较早的腹地,潮力较弱,人们对潮汐的感知则相对较为薄弱,偏向于抽象的人文色彩和潮汐的景观意义。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地理现象。

清代月浦镇近在海塘边,镇距海仅五六里。《月浦志》云:“海塘为三吴保障,所以重民生也。月浦之东北均是海塘,已得通邑海塘之半。”[94] 该志对海塘修筑及飓风咸潮侵袭的记载也颇为详细。在大潮冲击下,不断有桥梁、古墓、庵堂等坍塌损毁,因此修复被潮汐毁坏的设施成为地方要务之一。河流由于潮汐泥沙的沉积极易淤塞,疏通河道的任务也十分迫切,正如乾隆乙未黄心田《浚河诗》云:“我乡马路河,数年一挑浚。海水来东南,朝夕通潮讯。随浚随复淤,沙积无余润。潮来戽水声咿呀,潮落小舸不得进。”[95]

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月浦人倾向于认为艰苦的滨海环境磨砺出了勤俭朴实的地方气质。如清人陈梦兰《祭孝廉陈鉴堂先生文》归纳曰:“宝山地濒大海,民俗勤朴。”[96]清《月浦志》风俗志归纳为:“盖上以之为风,下即以之为俗。月浦地处海滨,民安俭啬,尚能复古之风焉。”[97]清人徐葆光《庄节亩传》评述曰:“月浦隶嘉定,去县三十六里,苏州二百余里。其风俗勤俭,地产木棉,女务纺织,而男子果敢能任,与松江颇相类。”[98]

濒临长江口的江东,在清代属宝山县依仁乡八都。《江东志》的叙述处处显示出强烈的滨海环境感知,似乎与内地处于对立的位置。如该志“风俗”条附记曰:“郡邑志载风俗、节序、岁占详矣,但以通邑言之,非专指一隅也。况我乡僻在东南,海浦环绕,既非内地可比。”[99]在“土语”条后,又自称“海角穷乡”,在卷四“选举志”后,自称“穷海弹丸之壤”。

嘉定人对潮汐的认识,也是立足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潮汐的实际作用,显示出滨海向内陆转化的痕迹。明末的嘉定在时人眼中,仍然为土性赤卤的滨海之地,因为当时宝山县尚未设置,嘉定东部即直接濒海。据崇祯时人傅凝之撰《上林苑典簿瞿还初墓志铭》:“嘉定之为邑也,地滨江海,土性卤斥,不任禾稻。”[100] 明代《外冈志》所记嘉定之民俗为:“滨江枕海,土瘠民贫,素号简朴,吾乡尤称醇愿,男力于耕,女勤于织。”[101]外冈一带则“邑濒江海,槯苻之中,啸聚颇多”[102]。虽然嘉定地方志中不乏对河流感潮所带来种种负面效应和土瘠民贫、啸聚颇多之滨海风气的评述,但与此同时,其滨海带河、位居太湖与东海之间的地理位置也随其开发程度的加深逐渐被认同,与之相应的调和心态也随之形成。

嘉定安亭菩提教寺,历代皆有重修,明人唐时升题《重建大雄宝殿记》曰:“嘉定之西南二十里曰安亭,东至海,西至湖,各百五十里,盖居淞江之中道,而临平携李之水汇焉。”[103] 于此可见嘉定距海渐远、内陆性逐渐增强的事实开始被时人所认识。地近海滨逐渐成为历史意象,正如《续外冈志》“沿革”条所云:“前人谓镇近海滨,海水日渐东让,积沙为土,岁久地气凝结,遂成黄壤,隆然高出,此冈之所由名也。”[104] 人们对潮汐景观的描摹也逐渐具有美感和欣赏的情绪,其负面记忆逐渐淡化。例如清人赵拯《盐铁风帆诗》云:“潮回曲似河流九,樯转轻于乌羽双。更喜沿村鸡犬静,夜深月上挂蓬窗。”[105] 该诗写的是嘉定田园风光,水乡的婉约与柔美意境在其中显然可见。

青浦低乡一带尤其是湖泖地区,潮汐至此已近尾声,人们的生计与生活对潮汐的依赖远不如高乡,故而人们对此处风景的描摹则常常以浩瀚的太湖为参照物,各种风光描摹中一般不见海洋的影子,构成人们理想中的江南水乡意象:柔美、秀丽而富饶。以《金泽小志》所载咏当地八景的诗句为例,古八景:“金溪面面水滢洄,巨浸惟何薛澱哉;对此烟波愁尽遣,忘机鸥鸟共徘徊;榆阴一路遮斜径,香稻两行浸碧流;湾湾流水积成潭,到得春来色转蓝;村南村北尽通潮,丛木周遮半柳条。”新八景:“地僻村幽绿水湄;潭清好把细丝垂;云连巨浸鲸波澜,浪涌遥峰雁阵惊;昨夜轻雷园笋出,前溪涨水鳜鱼肥。”[106] 该志对金泽地理位置的归纳是:“金溪四面距湖,涵浸相属,土厚而肥,民饶而简,水云乡中乐土也。”[107] 对金泽民风的总结是:“金泽多膏壤,而人皆重耕作,务蓄积,置良田,为本业。”[108]文人骚客和方志编写者笔下的金泽,完全是一处江南的人间天堂。

金山枫泾镇邻接湖泖低地,“地多小圩,四面皆水,形如荷叶,水脉西来,潮汐东至。其地多荷花,周回三里,仿佛有钱塘西湖之盛”[109]。圩田、水道、荷塘、潮汐共同构成美好的水乡景观。清代镇志所载描摹该地自然风光的诗句有“水田漠漠烟濛濛,轻蓑短笠嬉凉风”;“亭向清风泾畔结,门临一带碧波开”;“滢洄几派东流水,日夜随潮往复回”;“来往乘风无数帆,桥边流水响潺潺”等[110],其中的潮汐已经成为美丽水乡的一个自然要素,与海洋的关系已然十分遥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