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苏小城镇区域协调发展的组合模式

江苏小城镇区域协调发展的组合模式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以江苏小城镇集群化建设作为案例,探讨区域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组合模式。在相应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引导下,区域的小城镇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愈发推动了小城镇密集度的提升。
江苏小城镇区域协调发展的组合模式_小城镇发展研究

8.3 江苏小城镇区域协调发展的组合模式

龚松青等(2002)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经济发达地区形成的小城镇群的规划问题,并提出了两种规划模式。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以江苏小城镇集群化建设作为案例,探讨区域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组合模式。

本书前一部分在分析江苏小城镇空间特征时,提出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苏南、苏中城镇密集地区已经出现了小城镇群体发展的现象,这种群体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就是产业集群的形成。近几年,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布局分散带来的规模经济不强、城镇化滞后、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暴露,再加之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竞争加剧,乡镇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经济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而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乡镇企业开始自发地逐步集聚、集中布局,构成了企业群落。吴江市以盛泽镇、平望镇为主的丝绸纺织产业集群,以及七都镇、芦墟镇为主的通讯电缆产业集群,丹阳市以延陵镇、麦溪镇为主的眼镜产业集群等均是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不少地区还出现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如专业园区、专业镇、专业村。东台市三仓镇以可可集团为中心开发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区,配套兴建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瓜果专业市场,农副产品辐射了3个市县40多个乡镇,辐射半径达30千米,形成了一个具有本地特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小城镇。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加强了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进入了其全球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使小城镇产业集群开始具备全球化的特征。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真正跃升,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同时也促进了一定空间尺度上的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相互关联和集聚发展,形成了小城镇群。在相应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引导下,区域的小城镇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从市域层面来看,江苏13个地级市域在空间上都存在着小城镇密集区,特别是在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泰州扬州和淮安都有密度较大的“斑块”存在(图8-1),这些小城镇密集区在历史上都曾经是交通发达、经济繁华、人口集聚的区域。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愈发推动了小城镇密集度的提升。尽管后来由于交通的改变、经济的衰退导致了泰州、扬州和淮安的小城镇衰落,但是这几个区域的小城镇群体空间特征却没有完全消失。姚士谋(1992)将城镇群(或城市群)即城镇密集区,定义为“指若干城镇集中发展的地区,为当代城镇空间结构形式之一,也是城镇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此,可以说,在江苏的城乡混合区、城镇密集区等小城镇群体空间形态中,其必然存在着或强或弱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协同化联系。

img76

图8-1 2003年江苏小城镇空间分布密度图

城镇集群的首要和内在特征是具备发育程度较高的市场或者说是较为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基于小城镇密集区具备集群化的发展倾向和空间条件特征,结合江苏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和小城镇经济发展空间特征,本书认为目前江苏的13个地级市可以分别构建三种不同类型的小城镇集群发展模式(图8-2):①由若干规模、实力相当的小城镇组成的均衡型小城镇集群;②以某一城镇为核心,周围伴以若干小城镇的极化型小城镇集群;③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混合型小城镇集群。

下面将运用小城镇集群化的相关理论,首先分析这三种类型的小城镇集群模式的空间特征,再从省域范围内选取一片小城镇密集区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集群内小城镇的社会经济特征、小城镇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img77

图8-2 江苏省不同类型小城镇集群分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