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经验

美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经验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发展过程美国小城镇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美国各种类型的城市和小城镇,不仅在历史文化和市容市貌上各不相同,在产业发展方面也各具特色,这成为美国小城镇发展的特色和基础。美国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也说明,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镇活力、推动城镇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
美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经验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2.2.2 美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经验

1)基本情况

美国是一个地方高度自治的国家。美国地方政府虽有县、市、镇称谓的区别,但均隶属于州,没有行政级别的差异,主要是以人口和从事的产业划分的,如一般县以农业为主,面积较大。美国的市、镇是从县逐步分离出来的,与原来的县或市同时存在,纯属一个地理或社区的概念,没有行政级别和规格的差别,但人口规模差距较大。现在全美国有3 000多个县,2万多个市和1.7万多个镇。有94%的市镇人口少于5万人。美国市、镇的设立非常自由,成立一个新的市、镇只要具备3个条件,①社区2/3的居民同意,②财政能够自理,③该社区人口不少于500人。满足这3个条件,就可以向州政府提出成立市或镇的要求,经批准后即可成立。

小城镇是美国城镇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共有51个州,3 043个县(郡),35 153个市、镇。其中,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3个,2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有78个,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10万人口的小城市878个,几千到3万人口的小城镇达34 000多个。可见,美国城市的规模差别很大,但以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居多,大约占城市总数的99.3%,构成了美国城镇体系的基础。

2)发展过程

美国小城镇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化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并因此促进村镇发展为小城镇,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化,大中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

(2)小城镇发展萎缩甚至停滞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流向城市的速度加快,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发展速度相对减慢,甚至出现萎缩和停滞状态。

(3)小城镇复兴阶段。这个阶段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但速度变慢,主要以流向中小城镇为主,同时,大城市人口也向小城镇迁移,由此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

3)主要类型

美国小城镇依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划分为4类。

(1)城市郊区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位于大都市边缘地区,其中的一部分又称为“卫星城”,具有明显的城市扩张特征,主要功能是作为大都市上班族的居住地,还有一部分是由高科技开发而形成的卫星城,如旧金山市的硅谷。

(2)城乡之间的小城镇。这类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纽带,生产性、经济性功能较强,一般都有自身的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优势,有的在发展初期就在本地区发挥着经济中心城镇的作用。

(3)乡村地带的小城镇。这类小城镇多分布在与城市相距较远的农村地带,通常是农村腹地的经济活动中心。这类小城镇主要居住2部分人群,一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和地方特色产业为职业的工人;二是以农牧畜业为职业的农民。这种地处农村腹地的小城镇的市政规划、建设水平、经济条件、环境保护等与前2种小城镇并无大异。

(4)林、矿区小城镇。这类以林、矿区为依托形成的小城镇,其居民多就业于林、矿业,也有一部分人从事地方特产的加工、营销。

4)主要经验

(1)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一起构成城市群共同发展。许多美国小城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围绕大中城市布局,使许多地区的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密集的城市群(带),从而形成了完善的城镇体系。如“波士华氏”城市带包括了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数千个大中小城市(镇)。城市群的形成和大量卫星城的兴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上靠无限扩张中心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城市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缺陷,抑制了大城市规模过分膨胀,而且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相互依存和配套,形成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2)小城镇在就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仍在继续,但速度已经放慢,乡村人口主要流向中小城镇,甚至出现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小城镇迁移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趋势。根据198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50个大城市的人口下降了4%,而这些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的人口则增加了11%,中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5%。美国在2001—2004年间,新增工作岗位中有1/3分布在美国397个平均人口仅为4万的郊县,共创造了1 600万个就业机会。因为美国近几年由于生活质量问题,已经出现了一种往小城镇移居的趋势,这些移居者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创业家,他们使美国的偏僻地区得以迅速发展[2]。典型的是林顿镇(Renton),该镇1990年时人口仅有4.2万人,至2001年人口达到5.3万人,11年中人口增长了11.6%;总人口中有工作人口4.6万人,占镇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6.8%。

(3)小城镇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美国各种类型的城市和小城镇,不仅在历史文化和市容市貌上各不相同,在产业发展方面也各具特色,这成为美国小城镇发展的特色和基础。例如,离西雅图市18 km的林顿镇,是原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的总部,在1998年波音公司没有迁移之前,这个小城镇一半以上的就业都是由波音公司提供的,其他产业也是为波音公司服务而建立的。尽管1998年波音公司总部迁出这个小城镇,但它的制造车间还在,飞机制造业提供的产值和就业仍占林顿镇的30%以上。再如,旧金山附近的帕洛·阿尔托(Palo Alto)是一个只有5.6万人的小城镇,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发展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小城镇之一。

5)启示与借鉴

(1)积极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小城镇发展必须依靠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的支撑,通过主导产业累积和循环的更替过程,推动城镇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小城镇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业发展问题。美国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也说明,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镇活力、推动城镇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而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特色产业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因此,各地小城镇要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定位城镇功能,着力培育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且通过主导产业的崛起和形成,带动新产业的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

(2)城乡高度协调。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美国现有的乡村已不再发展成传统的城市,在保留乡村某些特征的同时,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已经和城市没有什么差别,城乡进入了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我国应该纠正传统的偏重城市发展的政策倾向,采取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市化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因此,我国应该通过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消除城乡经济机会不平等现象,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根据美国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互相配合的城镇体系。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结构一方面是大城市发育不足,另一方面是小城镇基础不牢,尤其是后者问题更为突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薄弱环节。因此,我国应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城市化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