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同光时期苏州古城复原及空间形态考察

同光时期苏州古城复原及空间形态考察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光时期苏州古城复原及空间形态考察 ——以苏州古城的城市核为中心姜明辉一、苏州古城“城市核”的几次变迁:苏州古城有着2 500多年的历史,建城的历史要追溯到吴王阖闾建造的阖闾大城。由此苏州商市的格局和重心发生了变迁。
同光时期苏州古城复原及空间形态考察_以苏州古城的城市核为中心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同光时期苏州古城复原及空间形态考察
——以苏州古城的城市核为中心

姜明辉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一、苏州古城“城市核”的几次变迁(太平天国运动之前):

苏州古城有着2 500多年的历史,建城的历史要追溯到吴王阖闾建造的阖闾大城。据《吴越春秋》的记载,吴王阖闾向伍子胥咨询治国之策,伍子胥的建议就是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1]第17页而“子胥乃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风,其二有楼,水门八,以法地八聪”。[2]第1页这就是阖闾大城。大致面貌如图1:

图1 阖闾城平面示意图[3]

图1,是阖闾大城的平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阖闾大城有三重:内城、外郭和城中间的子城。而从图上可以看出,子城的位置,就是当时苏州城的中心,也就是当时的核心位置。据《吴门表隐》记载:“吴市在乐桥,干将坊即东市门,又东有尽市桥,西市坊即西市门,又西则市曹桥。”[3]第36页

唐朝以前苏州并不繁荣,真正的繁荣则始于吴越北宋。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中谈到“自隋炀开运河,苏州已趋繁荣,惟以唐代都长安,相去太远,联系不紧,故不能太盛,自钱镠国吴越,北宋都汴梁,南宋都杭州,物资之取给于苏州者日多,故末世遂驾唐而上之矣”。[4]

元末,张士诚在苏州子城位置修筑宫城,后兵败,子城被付之一炬,明初,洪武五年,苏州知府魏观决定将府治迁还子城旧基,动工兴建新的府署,但不幸被告发,“兴既灭之王基”,从此子城的建筑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朱元璋的反对,子城没有恢复,原来的商业中心也随之荒废。

明中叶之后,苏州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和复苏,古城西北部的阊门地区,因紧靠大运河,其城门外的沙盆潭更是五条河流的交汇处,商品运输及其方便,誉为“天下第一码头”。成化后,城市商业中心转向阊门附近,第二代的商业中心就此扎根和蔓延开来,如图2。

图2 [3]

对于明清之际阊门繁荣景象的描述,在唐寅的《阊门即事》中有:“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孙家淦《南游记》中描写到:“姑苏控三江、跨五湖而通海,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有:“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在顾颉刚的《苏州史志笔记》中描写道:“从前苏州市面皆在城西,自阊门至枫桥,自胥门至枣市迤西,五十方里,全是房屋……全市菁华,皆在于此。”[4]

二、苏州城市核的变迁(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发生在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对苏州古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对阊门胥门一带形成的商业中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对苏州城市核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拿苏州城内的会馆举例,太平天国运动之前,“至少有27家集中于阊门一带”,[5]而在笔者依据同光时期的《姑苏城图》绘制的复原图中,位于城西的会所只有五所尚存。分别是钱江会馆、湖南会馆、江西会馆、和丰会馆和两广会馆。

据《苏台麋鹿记》中记载:“阊门中市自西向东,直巷则专诸巷、吴趋坊,横巷则天库前至周五郎巷,延及刘家浜房屋之后半,尽为煨烬。”[3]第92页

通过对《吴县志》中对太平天国前后人数的统计,大致得出以下数据:

表1 太平天国前后人丁比较表

资料来源:曹允源等修《吴县志》6]

从表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到苏州之前,也就是道光十年时,苏州城尚有人口197万余人,而在太平天国运动刚刚失败的第二年,同治四年时,苏州城的人口达到最低点,仅剩61万余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大量逃亡的苏州人有部分回迁,所以出现了人口的部分上升,在十年之后的光绪元年达到75万人。

关于苏州城内人口统计的数目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同治《苏州府志田赋二》统计:道光十年(1830年)苏州府共有‘实在人丁’为3 412 694人,经过‘庚申之难’,同治四年(1865年)苏州府的‘实在人丁’锐减至1 288 145人,净减2 124 549人,这还不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苏州人口损失了约三分之二。”[7]无论是采用以上哪两种统计方法得出的数据,我们都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对苏州城内人口的影响是巨大的。

据1865年1月13日《上海之友》报道:“自苏州复归于清军之手后,这些房舍以及无数桥梁全部消失了,整个十八里之内没有一幢房子,四周乡间,举目荒凉。……看不见男人,看不见女人,看不见儿童,也看不见任何一头牲畜。”[7]

太平天国运动对苏州城的破坏导致城市核发生转移,对苏州的商业产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城市商业中心东移

明清以来,依靠京杭大运河得到发展和繁荣的阊门胥门一带,在战乱中受到重创,而城东所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城内的大部分富户除去逃亡的以外,大多散居在临顿路附近,太平军的忠王府也设在东半城的拙政园一带。由此苏州商市的格局和重心发生了变迁。太平军退出苏州后,逃亡外地的商贾陆续返回苏州,他们选择城中央偏东的地区复兴和开业,特别是经历战火留存下来的玄妙观一带。此时的玄妙观是城内战后最为故老的一座寺庙,人们烧香拜佛的同时,围绕着它经济逐渐被带动起来,因为它靠近民居稠密之区,富户又多,购买力强,最先获得发展,这也是观前商市繁荣的最早起因。

(二)江南中心的地位让位于上海

同苏州在战争中所遭到的破坏相比,上海租界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繁荣了起来。“1860年,太平军挺进苏常,江南的缙绅商贾携带他们的财产,大规模逃入上海租界,以致租界人口激增至30万,1862年又增加到50万,一度达到了70万,在某种程度上说,正式战争以外地推动了上海租界的飞速发展”。[7]从此之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江南的经济中心,苏州的地位开始让位于上海,并且成为了上海的腹地。

三、总 结

中国传统的城市,都是以政治为中心,而明清时期的苏州,随着工商业的发达,苏州城市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变,成为了江南的经济中心。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知,苏州的城市核几经变迁,从城内的子城——阊胥一带——观前街,可知城市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等。而当一个城市核的地位衰落的时候,次一级的城市核逐渐兴盛和发展起来,太平天国后期的玄妙观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太平天国运动对苏州古城的破坏是肯定的,由于它的冲击,导致繁花似锦的阊胥一带受到重创,很难恢复到从前的景象,而城东受破坏较少的玄妙观则发展起来,成为继阊胥一带之后苏州的城市核。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使苏州失去了江南经济中心的地位,将这一位置让位给上海。

参考文献

[1]王卫平、王建华.苏州史纪[M].

[2]卢群.千年阊门[M].

[3]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M].

[4]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5]曹文君.明清会馆对苏州经济的影响[J].世纪桥,2010(7).

[6]张詠维.太平天国后的苏州:1863—1896[D].国立中正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7]唐力行.从苏州到上海:评弹与都市文化圈的变迁[J].史林,2010(4).

[8]王如松.“美丽中国”新转折[J].人民论坛,2012.11(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